范丽娟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哈尔滨150086)
黑龙江省食用向日葵新品种区域试验
范丽娟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哈尔滨150086)
以甘葵1号为对照,对6家单位提供的9个向日葵新品种进行黑龙江省食用向日葵区域比较试验,鉴定不同向日葵品种在各主要产区的生育表现、丰产性、抗逆性及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CH9148、龙食杂4号和三瑞6号分别比对照增产18.71%、18.78%和16.90%,综合性状表现好,建议2017年晋升生产试验;WZ9188和LS3968在2015-2016年2年区试中平均增产未达到审定标准,建议2017年停试;龙食杂5号、大二1号、龙食葵7号和甘葵7号分别比对照增产15.56%、10.49%、15.55%和15.41%,综合性状表现好,2016年是第1年区试,建议2017年续试。
向日葵;新品种;区域试验
向日葵是黑龙江省主要经济作物,每年播种面积25万hm2,居全国第2位[1]。2016年黑龙江省食用向日葵区域试验以甘葵1号为对照,对6家单位提供的9个向日葵新品种进行比较。本试验旨在为黑龙江省向日葵新品种审定和推广提供准确可靠的科学依据,通过试验筛选出适合黑龙江省栽培的优质、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食用向日葵新品种[2-3],以满足黑龙江省向日葵生产发展的需要。
1.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来自6家育种单位近年来育成或引进的食用向日葵品系或杂交组合共计9份材料,以甘葵1号为对照,其育(引)种单位及亲本代号见表1。
表1 试验材料育(引)种单位及亲本代号
1.2 试验方法 2016年黑龙江省食用向日葵区域试验共有5个试验点:黑龙江省福瑞种业有限公司、黑龙江省甘南县向日葵研究所、黑龙江省克山县农技推广中心、哈尔滨丰葵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各试验点按统一试验方案严格执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行长10m,5行区,小区面积33.35m2,行株距为66.7cm×70cm,每667m2保苗1429株,重复间设步道,四周设保护行。
各试验点分别于5月11-31日播种,其观察记载和田间调查均按实施方案进行,5个试验点试验地前茬分别为玉米、亚麻、玉米、马铃薯和玉米。其土壤肥力中等,栽培管理水平同当地大田生产或略高于当地生产,只防虫不防病,只除草不去杂。底肥种类为有机肥、磷酸二铵、硫酸钾、尿素等;种肥为磷酸二铵;追肥以尿素为主。
收获前对每份材料随机取5株考种,进行株高、茎粗、叶片数、花盘直径田间调查记载,然后将考种株分别单头收获、晾干后进行室内考种。室内考种项目:单株总粒数、成粒数、结实率、单盘子实重、百粒重、百仁重、子仁率、虫食粒率。待考种株收获后每小区去掉边行,只收中间3行,区头区尾各去1株,记载收获株数,单收单打晾干后测定产量。计算5个试验点的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分析。
2.1 生育期及抗性 从表2可知,9个参试品种生育期均少于对照,其中CH9148最长为109d,LS3968和龙食杂5号最短均为102d。菌核发病率有2个品种高于对照,其他7个品种低于对照,龙食杂4号最低为2.6%,WZ9188最高为7.7%。9个参试品种虫食粒率均低于对照,折茎株率均低于1%,倒伏株率为零发生或轻发生。
表2 参试食用向日葵品种生育期及抗性
2.2 子实产量 从表3可以看出,9个参试品种折合每hm2产量在2917.0~3151.4kg之间,均比对照增产。龙食杂4号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18.78%,居第1位;CH9148产量为3122.2kg,比对照增产18.71%,居第2位;三瑞6号产量为3088.2kg,比对照增产16.90%,居第3位;龙食杂5号产量为3070.7kg,比对照增产15.56%,居第4位;龙食葵7号产量为3063.1kg,比对照增产15.55%,居第5位;甘葵7号产量为3040.1kg,比对照增产15.41%,居第6位;WZ9188产量为3039.4kg,比对照增产15.02%,居第7位;LS3968产量为2998.9kg,比对照增产13.33%,居第8位;大二1号产量最低为2917.0kg,比对照增产10.49%,居第9位。
表3 参试食用向日葵品种的产量表现
2.3 经济性状 从表4可知,9个参试品种结实率和单株子实重均高于对照,结实率甘葵7号最高为78.5%,CH9148最低为71.3%;单株子实重龙食杂4号最高为168.4g,大二1号最低为140.3g;百粒重CH9148最高为20.1g,龙食葵7号最低为16.2g;子仁率龙食杂5号最高为56.1%,大二1号最低为50.5%;单盘总子粒数龙食葵7号最多为1379粒,LS3968最少为1115粒。
表4 参试食用向日葵品种经济性状汇总
2.4 农艺性状 从表5可知,9个参试品种生育整齐度好,株高在158.3~203.5cm之间,均低于对照;茎粗在2.7~3.3cm之间;叶片数为23~30片,均低于对照;花盘直径在22.8~25.7cm之间;分枝株率在0~1.7%之间。
表5 参试食用向日葵品种农艺性状汇总表
2.5 参试品种的综合评价 CH9148 5个试验点均增产,平均每hm2产量3122.2kg,比对照增产18.71%,产量居第2位。该品种生育整齐度好,平均株高178.7cm,茎粗3.0cm,叶片数28片,花盘直径24.9cm;生育期平均109d,比对照早熟。平均单株子实重151.0g,百粒重20.1g,子仁率54.0%,结实率71.3%。
龙食杂4号 5个试验点均增产,平均每hm2产量3151.4kg,比对照增产18.78%,产量居第1位。该品种生育整齐度好,平均株高187.6cm,茎粗2.8cm,叶片数26片,花盘直径23.6cm;生育期平均107d,比对照早熟。平均单株子实重168.4g,百粒重19.4g,子仁率55.2%,结实率73.6%。
三瑞6号 5个试验点均增产,平均每hm2产量3088.2kg,比对照增产16.90%,产量居第3位。该品种生育整齐度好,平均株高188.2cm,茎粗3.1cm,叶片数27片,花盘直径23.4cm;生育期平均104d,比对照早熟。平均单株子实重159.0g,百粒重18.1g,子仁率52.6%,结实率77.3%。
WZ9188 5个试验点均增产,平均hm2产量3039.4kg,比对照增产15.02%,产量居第7位。该品种生育整齐度好,平均株高158.3cm,茎粗3.3cm,叶片数23片,花盘直径23.3cm;生育期平均105d,比对照早熟。平均单株子实重155.6g,百粒重18.7g,子仁率53.7%,结实率72.1%。
LS3968 5个试验点均增产,平均每hm2产量2998.9kg,比对照增产13.33%,产量居第8位。该品种生育整齐度好,平均株高163.4cm,茎粗3.0cm,叶片数25片,花盘直径22.8cm;生育期平均102d,比对照早熟。平均单株子实重143.8g,百粒重18.9g,子仁率51.8%,结实率74.9%。
龙食杂5号 5个试验点均增产,平均每hm2产量3070.7kg,比对照增产15.56%,产量居第4位。该品种生育整齐度好,平均株高171.1cm,茎粗3.0cm,叶片数27片,花盘直径23.8cm;生育期平均102d,比对照早熟。平均单株子实重152.0g,百粒重19.0g,子仁率56.1%,结实率77.1%。
大二1号 5个试验点均增产,平均每hm2产量2917.0kg,比对照增产10.49%,产量居第9位。该品种生育整齐度好,平均株高182.3cm,茎粗3.1cm,叶片数27片,花盘直径22.9cm;生育期平均104d,比对照早熟。平均单株子实重140.3g,百粒重18.0g,子仁率50.5%,结实率74.0%。
龙食葵7号 5个试验点均增产,平均每hm2产量3063.1kg,比对照增产15.55%,产量居第5位。该品种生育整齐度好,平均株高167.6cm,茎粗2.7cm,叶片数26片,花盘直径23.9cm;生育期平均104d,比对照早熟。平均单株子实重150.7g,百粒重16.2g,子仁率52.8%,结实率78.1%。
甘葵7号 5个试验点均增产,平均每hm2产量3040.1kg,比对照增产15.41%,产量居第6位。该品种生育整齐度好,平均株高203.5cm,茎粗3.3cm,叶片数30片,花盘直径25.7cm;生育期平均104d,比对照早熟。平均单株子实重154.4g,百粒重17.4g,子仁率52.0%,结实率78.5%。
作为品种审定的基础,新品种从选育到推广的过程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就是品种区域试验,对区域试验结果进行准确的统计分析,对于优良品种的选择和示范推广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参试品种CH9148、龙食杂4号和三瑞6号分别比对照增产18.71%、18.78%和16.90%,综合性状表现好,菌核病抗性强于对照,至2016年已完成2年区域试验,建议2017年晋升生产试验。WZ9188品种2016年区试产量比对照增产15.02%,2015年区试产量比对照增产7.24%,2年平均比对照增产11.13%,未达到审定标准,建议2017年停试。LS3968品种2016年区试产量比对照增产13.33%,2015年区试产量比对照增产8.23%,2年平均比对照增产10.78%,未达到标准,建议2017年停试;龙食杂5号、大二1号、龙食葵7号和甘葵7号分别比对照增产15.56%、10.49%、15.55%和15.41%,2016年是第1年区试,综合性状表现好,菌核病抗性强于对照,建议2017年续试。
[1] 关洪江.食用型向日葵杂交种龙食杂2号选育及推广[J].中国种业,2011(5):54-55
[2] 裴国平,雷建明,张建学,等.优质冬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分析[J].中国种业,2016(12):56-58
[3] 蒋华.福建省春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J].中国种业,2016(11):49-51
2017-01-10)
国家向日葵现代产业技术体系(CARS-16)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