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明春
摘 要: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行为问题多由情绪引起,行为和情绪关系密切。幼儿刚刚入园,很多行为问题开始慢慢显露,幼儿教师是幼儿除去父母外接触的第一任专业知识相对丰富的教师,因此,幼儿教师能最先发现幼儿的行为问题。由于理论的不成熟和实践的匮乏,早期幼儿教育只是关注幼儿情绪,并没有采取具体措施来预防干预某些行为问题的产生。旨在分析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与情绪的关系基础上,对幼儿出现的行为问题进行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班幼儿;情绪;行为问题;干预模式;效果显著
小班是幼儿接触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幼儿情绪发展的关键期,很多行为问题在这个时期开始逐渐出现。因此,小班幼儿教师要关注幼儿情绪发展,研究情绪和行为问题产生的关系,通过不同的方法引导幼儿调节自己的情绪,争做情绪的小主人。当然采取及时的预防干预模式是最理想的模式,本文就介绍了作者在自身工作实践中采取的一些干预模式和应用效果研究,这些方法在自然环境中预防了一些幼儿的行为问题,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及时肯定,激励夸奖
幼儿园是幼儿接触社会的第一步,从家庭走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幼儿难免会出现一些异常情绪,影响幼儿的正常生活。因此教师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幼儿不良情绪,避免行为问题的产生。幼儿刚入园时一般处于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是自我的萌芽阶段,幼儿看待自我往往和外界有着密切联系,例如我今天做的事情别人会喜欢吗?他们喜欢我吗?等等。这个阶段的幼儿相信教师、依赖父母,对自身的评价也和周围人的评价密切相关,是一种反应性自我评价。教师应该抓住幼儿的这种心理特征,给予幼儿及时的表扬“你真棒”,肯定孩子的行为。例如,刚入园时,我班有个叫乐乐的幼儿,上学时总是哭闹。当乐乐哪天表现得好一点,和妈妈分离时忍住没哭,我在班里表扬了他,放学见到妈妈也和妈妈说了乐乐一天在幼儿园的优秀表现,这样及时的表扬和肯定让乐乐很自豪,慢慢地在一次次的表扬和肯定中克服了哭闹的情绪。幼儿喜欢听表扬的话,当知道什么行为是好的时候大部分幼儿会朝着理想的方向努力。这对于幼儿异常情绪和行为控制有良好效果,及时的肯定和激励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幼儿情绪控制能力。
二、角色扮演和情景表演是情绪干预有效手段
小班幼儿无法靠简单的说教就理解道德的意义,因此有效的体验在幼儿情绪调控和行为干预中起到重要作用。角色扮演可以让幼儿体验情绪,教师可以在扮演活动中引导幼儿辨别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通过扮演“天黑了,我很害怕”“妈妈不在家,我想妈妈”“小朋友不给我玩具,我很难过”等角色让幼儿体验害怕、想念、难过等情绪。在扮演活动中,教师应有效引导幼儿去体验角色内的情绪,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例如,在害怕的情绪体验中,我问孩子们:害怕的时候怎么办呢?有的孩子说:我会藏起来。在角色扮演中,乐乐将处理害怕的方法同化到自己的行为,其他幼儿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处理类似情绪的正确行为。幼儿在扮演游戏中会与朋友分享剧情、合作交流,这样的活动增进了幼儿间的关系,幼儿在交流合作分享中能够产生积极情绪。很多幼儿不了解自己的情绪,经常会出现生气不理人、哭闹甚至是打人的行为,这是对情绪的消极应对,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表演某些情绪可以直观生动地展现,利于幼儿进行辨别,能真正学会辨别情绪,体验应有的行为是什么样的,重建幼儿的认知。
三、集体教学活动中渗透教育干预
每个阶段的幼儿都有自己行为发展的敏感期,小班幼儿主要有入园焦虑、自理能力弱、吃手等行为问题。因此幼儿教师要抓住幼儿发展的关键期,在集体教育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渗透干预手段,及时改善幼儿出现的行为问题。为此,我在原有教学活动和教学环境下,挖掘教学中的潜在因素,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发挥集体教育活动的干预作用,做到防患于未然。例如,大部分幼儿在入园时,都会有点担心害怕的心理,很多幼儿在入园几天会哭闹,有的甚至哭闹半年,在以前多年经验的基础上,我破格让家长送孩子入园并在幼儿园陪伴孩子待几天,让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熟悉幼儿园的环境。适应能力强的幼儿,其家长可以提前离开;不适应的幼儿,其家长可以多陪同几天,这样孩子们的哭闹现象明显少多了。另外,在幼儿入园初期,为稳定幼儿情绪,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设计了小粘贴活动,表现好的可以获得笑脸粘贴,让幼儿体验获得粘贴的愉快感受,引导幼儿转移焦虑不安的情绪,保持快乐的心情。
四、家园共育是教育干预的有效策略
幼儿很多情绪和行为问题根源于家庭,因此在教育中幼儿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家庭情况,争取家园合作取得积极的教育效果。每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对教育的理解也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及时和家长沟通是解决幼儿行为问题的有效途径。馨馨是从其他幼儿园转园过来的幼儿,她很内向,不愿意和大家交流,经常一个人待着抠手指甲,有时候早上还会哭闹。我把馨馨的情况告诉了妈妈,并说明这是由于刚转园缺乏安全感引起的,让馨馨妈妈正视她的问题,并交流一些增加安全感的方法,老师和家长一起采取干预手段缓解馨馨的不安全心理,家园共同鼓励和督促她,改掉了馨馨抠指甲的行为,教育效果显著。
总之,在采取以上预防干预模式后,我发现我们班的幼儿的情绪问题得到缓解,全部幼儿上学哭闹情绪消除了,在交往中能准确不带情绪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因情绪不好而迁怒其他事物,對周围的事物充满信心和好奇心。通过几年的观察实践,我深有感悟,幼儿的情绪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也不是飘忽不定、无法捉摸,只要我们勤于研究、善于学习,在理论的支撑下观察幼儿的情绪,就能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也能给幼儿及时有效的指导,相信他们最终会成为情绪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陈璟,李红.幼儿心理理论愿望信念理解与情绪理解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1).
[2]祁海芹.儿童入园分离焦虑问题矫治[J].教育科学,2003(12).
注:此文系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自然环境下对小班幼儿情绪及行为问题实施游戏矫正的实验研究》子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5]GHB0708。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