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网络新技术、新媒介、新的思想文化热点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学习态度,网络流行语的变迁是高校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真实侧写,研究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变化有助于我们发现、了解和研究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是实现网络思政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 网络 变迁 大学生 流行语
作者简介:王心彤,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教学部,助教。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119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2015年5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深刻指出互联网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诚然,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的诞生,给人类发展带来新机遇,给社会发展带来新课题,也给高校研究大学生群体带来新视角与新思路。
从1994年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至今,短短22年,中国推动互联网发展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来自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可以说,互联网为中国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重要平台,更是推动我国社会建设的有利工具。 如果说“信息高速公路”是经济全球化的登峰造极之作,那么这个作品的成果是极为丰硕的,经济利益的蔓延,意识形态的延伸,社会结构的变革全部成为新形势下社会最真实的写照,人们的逻辑被迅速格式化,诸多概忥被不断的解构与重塑,真实与虚拟在信息时代交替上演。新形势下的学生不再是教师的私人物品,他们值得在思想意识上被尊重。任何或明或暗的表达教师个人价值的方式都应被我们所反思和制止,获得与己相宜的知识是每位学生的权利。如果外在的强制力压制在大学生的思想领域,势必会造成语言环境下的灰色地带和让公众感到迷茫不解的陌生情感色彩。
高校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的创新性主体,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最新鲜的信息,利用互联网创造价值。网络早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限于课堂,更延伸至生活,网络流行语逐渐成为了他们彼此或与社会沟通的外在表现形式。
一、网络流行语反映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特征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的诞生,给人类发展带来新机遇,给社会发展带来新课题,也给高校建设带来新视角与新思路。互联网是创新的热土,年轻人是创新的主角,应积极发挥青年大学生的创新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时代大势,积极回应实践要求,站在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就互联网发展尤其是网络强国战略发表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讲话。这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推进網络强国战略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国际互联网治理提供了重要遵循。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独具特殊地位,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开展高校网络思政建设更是逐渐成为高校党建的重要环节,关乎当今大学生的成长,关乎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风起云涌的2016年快要接近尾声,在过去的1年时间里,不仅大小突发热点不断,刷爆朋友圈的网络流行语也频出,表情包之多之奇更是登上了一个历史新高度。其中:“蓝痩,香菇”,“撩妹”,“比心”,“北京瘫”,“老司机”,“小目标”,“洪荒之力”,“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宝宝心里苦”,“我也是醉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等等都是时下最新的网络流行语,这些词语出现在当今大学生微博,微信里的频率之高,之热,都反映着大学生群体的当代话语方式,其本身带着的娱乐精神暗示着大学生群体的特征与个性,他们或调侃或发泄,表达着自己当时当刻的状态与思考。这些最新的流行语让我们渐渐淡忘了以前的社会潮流,倒回过去几年,我们找到了2015年的网络流行语:“然并卵”,“明明可以靠脸吃饭”,“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你们城里人真会玩”,“傻白甜”,“小公举”等等,然而10年前,2006年的网络流行语则是:“么么”,“亲耐的(亲爱的)”,“偶(我)”,“QQQ(thank you谢谢)”,“稀饭(喜欢)”,“表(别)”,“顶”等等。我们发现,近十年来网络流行语发生了巨大变迁,这反映着社会发展趋势,更体现了人们对于社会现象的娱乐精神。用对奇闻逸事的改编,来反映自己的感受与心情。
二、未来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变化预测
互联网是创新的热土,年轻人是创新的主角。也许世界想不到,中国竟跳过信用卡时代,直接迎来电子支付时代,微信支付,支付宝扫一扫,面对面支付等太多的网络平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诸多国家对中国的电子支付惊叹不已,我们不禁感叹中国正在实现弯道超车,而网络正是助推中国走向强大的有力武器。网络使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带给我们更多的未知性与不确定性。
然而雅斯贝斯提醒我们,潮流不等于前沿,现时代的新形式大多数会被时间过滤掉,而剩下的即是深刻的本质。拨开这些高频出现的网络流行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与述说,代表着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一种乐观心态,取得安慰,获得激励,证明个性,都是网络流行语的实际表达,历史也是未来,当前我国高校的发展正向多元化,国际化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新生力量不可估量,无论如何,网络流行语总是社会现实的创新写照,时下最流行的直播平台也许成为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亦或是互联网医疗将会解决大城市看病难的困扰,大数据监测创造电影票房的制高点……互联网是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网络变化之迅猛,未来充满了太多不确定性,我们无法感知和获取准确的未来社会,更无法判断未来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流行语究竟是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一定反映着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情感诉求与情绪状态。
对于从事高校学生工作者而言,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工作需要创新,当代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最活跃,最具创新力的群体,我们应紧跟时代潮流,适应网络思维,敢于突破常规与传统。我们只要顺势而为,去了解,学习,适应最新的网络流行语,将此作为了解大学生群体的突破口,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就不会再成为困惑与难题。当前反映大学生生活状态的无疑属微信朋友圈最为火爆,浏览大学生的朋友圈,甚至作为社会人都不一定完全了解其中的内涵,语言变换之灵活,词语含义之广泛,各种借用,套用和谐音层出不穷,但追根溯源,还是来自我们当前生活,或是某一部电视剧的桥段台词,或是一本书中的典故,或是一段相聲小品里的预设包袱,如果缺乏对生活细心的观察和思考,很难参透其中的奥义。
所以说,未来的希望总在年轻人身上看到并不是没有依据,未来的承载者不一定是青年,但一定是勇于创新者,只是大学生恰好符合这个特征。
三、大学生网络流行语对辅导员工作的影响
通过了解大学生群体的语言形式从而获取一种沟通方式也许以成为当前社会辅导员工作的新内容。当今,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日益成为人们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现代社会竞争逐渐演变为网络空间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必须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高校是培养和输出人才的重要基地,对于人才的研究和培养,我们更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适应当今大学生话语方式,融于她们的生活,才能更好的服务学生。
“草根革命”,“人肉搜索”,“社区”,“博客”这些合拍于e时代的潮流新词和时尚因子在社会蔓延开来,人们迎来一种全新的状态,自由的发表见解,张扬个性,分享趣事,疯狂的进行着跟随与体验,这与当今大学生天然的“娱乐精神”相吻合。网络时代带给人们带来无限便利,学生可以任意获取资源,这些多渠道、广角度、全覆盖的信息铺天盖地袭来,带给学生诸多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渠道。
与此同时,网络也存在风险与潜在的危害,这是一个无法被预测未来的时代,被媒介网络操纵的社会群体慢慢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而本应保持着主体性思考的人们正在一步步失去已有的意识与情感,网络因时代催生,或许天生秉承服务使命,却不想在离我们生活越来越远的地方疯狂的前行,到底网络时代的下一个版本是什么,或许没有人知晓答案。创新是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也是高校网络思政的主要支撑,了解大学生网络流行语是进行网络思政的方法之一。网络思政绝不是在朋友圈为学生点击个赞,聊聊天而已。网络思政发展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工作者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和新媒体在学生工作中普及的广度。信息化手段有利于我们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学生工作。
当然,了解网络流行语不代表掌握了与学生的沟通方式,更无法成为解决所有问题的通用法则。更多的实际问题还需要辅导员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去脚踏实地的思考和努力,思想政治工作实质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与人交流,首先自己要有文化,当前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都非常高,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都是学生队伍里的精英和骨干,但专业性和辅导的针对性还不够强,我们应该继续保持优势,弥补劣势,在长久的辅导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做一个善于调整工作策略和头脑灵活的创新者。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标准(暂行)》中有明确表述,辅导员职业定义为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值得注意的是,高校辅导员在我国高校普遍担任班主任一职,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一或两门政治公共课的讲授工作,高校辅导员的教育角色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理智化时代的兴起,权威被逐渐消解,演变为分散的追求碎片化的“个体”,政治教育被一再否认,意识形态建构迎来现代化的全新挑战,辅导员的教师角色也正面临调整和转变。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信息的交流,观点的碰撞,互联网日益成为主渠道。但网络同样对高校学生群体存在潜在的威胁,网络暴力,电信诈骗,极端言论扩散等等,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只有如此网络空间与社会环境才能实现良性互动。
注释:
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互联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综述.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4日.
参考文献:
[1]郭彦懿、赵满,等编著.高校基层党建实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2]刘冰.“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的青春对话.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