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细读”走进低年级段阅读课堂

2017-03-27 16:39李芳
甘肃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阅读课堂

李芳

【关键词】 低年级段;阅读课堂;细读;

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1—0083—01

《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方面一学段明确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是低年级段学习阅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教师检验自己的阅读教学是否合格的最终标准。实现这一标准的过程具有非常大的弹性空间,这种弹性表现在哪里呢?例如,有些课文我们可以引领学生长时间精读直到读通、读熟、读懂、读出感情。这里的“精读”我们可以理解为“细读”。“文本细读”不等同于当初的“挖掘教材”,它是针对“教材教法”提出来的全新概念。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慢慢走,欣赏啊!”就是要通过对文本语言本身进行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从字里行间发掘语言,对语言进行全方位地深入接触,发现语言的规律,发现言语的特点。不但要进得来,而且要出得去。

一、教师细读先行

很多教师上课前跟教材只打了个照面就去看参考书,结果被教参、教学设计集萃之类的参考书先行遮蔽了自己的解读,没有实现自己的文本细读。读法决定教法。语文教师怎么读文本,决定了其怎么教这个文本。文本细读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品文字之美,悟言外之意,听弦外之音,赏语言之妙。例如,人教版第二册《柳树醒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表达对春天的赞美,想表达春天跳动的生命力,以及春天的催人奋进。该文章不是为那些“醒”啊、“软”啊、“绿”啊等词语的堆积而写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教材的整体把握,通过细读,将那些跳动着生命力的鲜活形象:小柳树、春雷、春雨、春风、春燕闪现在学生眼前。

二、引领学生读进去

1.重视朗读的魅力。于永正老师在他的文章中写道:“有些课文,我默读时虽然也能使眼睛湿润,但感受的程度远不能和朗读相比,朗读常常泪流满面。”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朗读是融贯、显现。朗读既能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是“再创造”。吕叔湘先生曾介绍过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一位美国女教师克拉克夫人教莎士比亚戏剧的例子:上课她和学生一起念,然后将所有需要解释的地方解释完,便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念,就这么念来念去,大家就觉得这个戏写得不错,写得很好啊!然后就下课了。吕先生说的“念”,就是朗读,当大家觉得“这个戏写得不错”时,实际上就是把戏读懂了,把戏中的人物读活了。我们的课堂是不是也应该多一些入情入境的朗读,少一些理性的分析,引领学生读到情境中,读到作者的心中去呢?

2.细读文本的词语。词语是能够表达意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就是要把文本读到最小,细微到词语。细读的功夫就是沉入词语的功夫。如,《村居》这首诗的教学目标中出现了两个要求学习的汉字,即会认“醉”字和学会“忙”字,这两个字除了作为生字教学任务外,我们还能很快领会到这两个字在全诗里起到的关键作用。前两行的早春美景令人陶醉,后两行的放风筝不由让人想到春的情趣与忙碌。这两个字可说是本诗的诗眼,所以,笔者在教学设计时应以这两个字作为教学的感悟点,引导学生通过读词读句、想象画面、语言描述、感情朗读来体验“醉”和“忙”里所蕴含的景致和情趣,由这两个字切入,体验后又回归这两个字,引领学生自主读进文本,自由读出诗情。

3.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郭沫若曾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有对言语的敏感。这种敏感的养成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要紧。”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段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称赞》中有段话,小刺猬走到小獾身边,拿起板凳仔细地看了看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细细读来,这不仅仅是夸赞小獾板凳做得好,暗含的意思是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有进步”,这话是对小獾由衷的赞美、真诚的鼓励。学生初读是体会不到的,通过引导,学生才能体会到小獾在辛苦地工作,小刺猬是在真诚地鼓励和赞美它。

文本细读正行进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它不仅是语文教师教学方式的风向标,也是展现语文教师基本功的“终极招数”。这正如教学专家沈大安老师说的一样:“要上好阅读课,细读文本是基础。”教师只有在低年级段阅读课堂上努力去培植学生柔軟、敏感的内心世界,才能引领着他们走向彼岸。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阅读课堂
紧贴新课标,反向设计阅读课堂
小学语文发展性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