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建设探索

2017-03-27 23:20谢丹
物流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生态建设智能化

谢丹

摘 要:在国家大力推行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分析了河南省工业化建设的现状以及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阻力,结合国家和省内形势对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生态建设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new industrializ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enan's industrialization and obstacles existing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Combining with the condition in Henan provinc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nstructive countermeasures for new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onalization; intelligen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明确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前进方向。2015年5月我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该规划的核心是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和绿色发展。河南省作为中部经济大省,工业化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与变革,工业化进程总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工业体系初步建立,大力发展重化工业,构筑了一定的工业化物质基础。(2)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轻工业得到恢复性发展,带动全省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3)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以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工业生产导向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换为科技、技术、知识等密集型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并逐步承担起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主角。

2016年6月,《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河南省将坚持制造兴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加快向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升级,构建竞争优势明显的制造业体系。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河南省工业化发展的现实选择。

1 河南省工業发展现状

“十二五”建设期间(2010~2015),河南省生产总值从2.3万亿增加到3.8万亿,经济增速年均保持9.6%,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重点支持的优势产业涵盖冶金、装备、能源、食品、汽车、建材、轻纺、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产业;依附中原城市群的构建,形成多个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带,有效整合了区域资源。

2015年,河南省全年生产总值37 0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3%,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

16 100.92亿元,比上年增长 8.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增长8.1%,重工业增长8.9%。

1.1 主要行业情况

2015年,高成长性制造业增速明显,比上年增长11.4%,涵盖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等产业,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9.9%。以冶金、建材、化学为代表的传统支柱产业增长5.9%,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2.7%。高技术产业增长20.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高载能行业增长6.5%。

1.2 工业投资情况

全年工业投资总额17 023.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7%。高成长性制造业投资所占比重最大,累计9 315.71亿元;传统支柱产业投资6 021.15亿元,高载能行业投资4 324.87亿元。

1.3 对外经济情况

全年全省进出口总值4 600.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出口总值2 684.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0%;进口总值

1 916.16亿元,比上年增长21.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 729.00亿元,增长27.1%。机电产品出口1 982.12亿元,增长21.9%。

2 河南省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工业化建设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工业结构逐步优化。但是,在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日益严重的新形势下,河南省工业化建设正在面临传统动力逐步衰竭、发展阻力渐渐增大的困难局面。

2.1 工业化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2015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为11.4∶49.1∶39.5,相比于全国9.0∶40.5∶50.5的平均水平,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河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保持必要的生产规模,第一产业的比重过大情况有可原,但如果深入观察河南省第一产业的内部构成,会发现河南省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程度较低,传统种植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以家庭为单位、低机械化率的传统农业方式依旧广泛存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较低。河南省第二产业占比高出全国水平7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内部,一般加工品相对过剩,高水平、高深度的加工品相对不足;第二产业的庞大规模,主要基于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和原材料的初级加工,产业发展缺乏高新技术的指引和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在第三产业内部,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行业比重较高,金融、计算机软件、科学技术等现代服务产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总体规模依然偏小。

2.2 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

近年来,随着“双百”计划和产业升级工程的实施,烟草、造纸等行业产业集中度得到了明显提高,河南省企业规模仍然偏小,大集团、大企业数量较少,大多数行业缺乏领军企业,产业组织结构小而散,企业核心竞争力偏弱。2010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 574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84 400家,其中,大型企业234家,仅占0.22%。在全国452 87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河南仅占 4.3%,大型企业234家,占全国3 742大型企业的6.2%。2014河南省仅有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一家企业入围世界企业500强,排名328位;2014中国企业500强中,河南工业入榜企业仅有10家。

2.3 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供给不足

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高新技术尤其是绿色技术的支持。代表行业发展趋势的最新生产技术、成熟可靠的污染治理技术都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持。河南省的科学技术供给严重不足,缺乏技术创新理念,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研究力量不足,研究手段落后,投入力度不够。人才供给方面,目前河南省高等院校数量129所,相比较河南省庞大的考生基数,高等院校数量偏少,教育水平质量较低,顶尖科研人才匮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输出不多,这些因素直接制约着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实现。

3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新型工业化”仍属于工业化的范畴,是对传统工业化的一种延续和升级。在国际经济发展大趋势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1)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在一起,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带动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合理布局。(2)实现新型制造业,朝着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发展。(3)实现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调控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强调政府在产业规划和调整方面的主导地位,同时注重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尽可能避免工业化进程中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4)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相结合,应对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体制机制难题和内外部环境变化,实现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5)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4 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结合《中国制造2025》和河南省“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根据河南自身的特点,紧紧围绕省情,尝试找出推进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解决对策。

4.1 注重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2007)首次提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将信息化定义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以往单纯依靠资本、资源等要素的大规模投入换取短期经济利益的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已不符合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两化融合”是河南省开展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现实选择。

目前,河南省信息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承接国际国内电子信息制造业转移的初级阶段,在高端的信息服务业和开发业方面发展缓慢。河南省信息产业不能简单重复电子信息产品代工者的发展模式,而应该在信息工业的基础上,实现向信息服务和开发业的产业升级,并着力提升三次产业整体信息化水平。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强化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建立“两化融合”统计测评标准和绩效考核制度,保障各项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4.2 强化工业带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必须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大力推进涉农工业规模化、集群化和标准化发展,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依托大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发展。从三次产业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极为重要,第二产业的发展制约着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由于河南省工业化程度较低,选择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突出工业化带动作用的新型工业化建设模式,将更适应于河南省情,有利于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3 工业化与城市化有机融合

城市化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工业化水平。当前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在其整个工业化中期,城镇化与工业化呈现相当显著的正相关性。当前,河南省工业化率高达51.8%,城镇化率仅为38.8%,非农产业就业率高达55.1%。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同时,较低的城镇化率水平,制约了以城镇为主要生产载体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削弱了工业化继续发展的动力。

河南省要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解决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辩证关系。首先,各级政府应大胆改变和转变意识观念,积极推出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政策,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中心,发展壮大中小城市,进而带动小城镇的发展。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和农业人口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是全面建設小康社会的重要影响因素。缩短城乡差距,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4.4 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传统工业化模式重视资源简单粗放投入带来的快速原始积累,缺乏对资源瓶颈和环境承载的长期考虑,“先污染、后治理”的方法与新型工业化“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在重视环保低碳的新常态下,河南省应以生态工业的理念改造传统工业,将调整产业结构和治理结构性污染结合起来,帮助企业采用高新技术治理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的大量污染,打造清洁生产、循环生产的新方式,使河南省工业化建设朝着绿色化、低碳化和环保化发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 庄志彬,林子华. 创新驱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对策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45-52.

[2] 黎欣.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广东省制造业创新发展研究[J]. 对外经贸,2016(8):74-75.

[3] 李庆伟. 河南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探究[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5):23-26.

[4] 揭筱玟,罗莹. 我国新型制造业的特征及其构建路径研究[J]. 理论与改革,2016(4):184-188.

猜你喜欢
新型工业化生态建设智能化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探讨生态堤防的现状与建设思路
克拉玛依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思考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推动黑龙江省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对策研究
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石油石化演进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