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雪吟
《水浒传》是一部经典的中国文学名著,它揭露了封建社会中的黑暗和腐朽一面以及统治阶级的罪恶,同时也深刻揭示出了起义的思想局限性。《水浒传》也称《忠义水浒传》,由此可见“义”是其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但是,作为一个全景图式的生活画卷,我们注意到,好汉们在“义”的价值观驱使下,也表现出对“礼”的极端尊重和推崇。作者在写到好汉们见面时,也总是不厌其烦地铺陈礼仪;在写到官场浮沉时,作者总是不吝笔墨地描写人物安排主次座次、排列膳食果品、唱喏应答的场景。这也是小说中铺陈人物关系的重要方法。这些语言和行为在今天看来似乎是有些“繁文缛节”之嫌,但是在那个时代,身份辈分、长幼有序等的考量,都是通过身体力行的“禮数”表现出来的。我们认为,在这里义是礼之用,礼是义之体。体用结合,产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不可估量的。学界广泛认为周礼是对殷商原始祭拜礼仪的继承。繁体“礼”字的右半边“豊”,在甲骨文中,像豆形器皿里盛上美玉,表示用最美好的物品敬拜神灵。当“豊”作为单纯字件后,有的金文再加“示”另造“禮”。可见在造字之初,礼与祭祀就紧密相关。
殷人的神祖崇拜意识十分浓厚,自古就有“殷人信神尚鬼”之说。甲骨文发现后,已证实此言非虚。巡狩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国事活动,自然不会随便地简单行事,卜辞显示是要履行一定的礼仪程序的(郭旭东《卜辞与殷礼研究》)。现存甲骨中多见问告之语,可见在殷国家大事如无问告,寸步难行。充分反应了商王国事活动对礼仪的要求、凡事“令(祖先)以示先步”的传统。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卜筮仪式,是我国礼文化的源头之一,同时也决定了千百年来我国的礼文化与西方礼文化的异同,即从殷商到周,一段长期历史时期对祖先(人)的直接神化,以及对仪式感的极端重视。
下面,我们具体结合文本,来分析《水浒传》中表现出来的“礼”文化。
一、 座次之礼
席上座次的讲究,从《礼记》中的记载来看,主要是方位的问题。如自“尊者”至“尝羞”一节,“论设尊及折俎行爵尝羞之仪”。据郑玄注曰:“尊者,谓设尊人也。人君陈尊在东楹之西,于南北列之,设尊之人,在尊东西面,以右为上,则尊以南为上也。酌谓酌酒人也。酌人在尊东西面,以左为上,亦上南也。二人俱以南为上也,故云“以酌者之左为上尊”(《礼记正义》孔颖达疏)。这是说设酒席时尊者要坐北面南,卑者要“西乡(向)”以事酒。而卑者中以左为尊,右更次之。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回中写到:三人来到潘家酒楼上拣个济楚阁儿里坐下。提辖坐了主位,李忠对席,史进下首坐了……从里面出来,请鲁达居中坐了,插烛也似拜了六拜,说道:“若非恩人垂救,怎能够有今日!”拜罢,便请鲁提辖道:“恩人,上楼去请坐。”这里的“居中”和“上首”“下首”就是座次高低的体现。据《礼记》记载,坐北面南为尊。即是餐桌的上首,坐东面西次之,坐西面东再次之。南面便是下首了。如果因为房间走向和装饰,布置的原因取不了北南正向,亦可把面对房门的位置定为上首。上首左面次之,上首右面再次之,上首对面的房门处即下首。餐桌的上首一般坐年长的人,主人,贵宾或者新婚夫妇等。下首是宴会主人的位置。为什么以北为上呢?因北为“乾”,为天(《易》)。东面是古人崇拜的太阳升起的地方,在北之左,“吉事尚左”“君子居则贵左”,因此仅比上首次之。
当然,哪个座位是“上首”,要根据具体房屋的开门方位斟酌,这里又牵涉到方位问题:一般西在北之右,“用兵者贵右”(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一)。历史上曾经有过左尊右卑、右尊左卑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化习俗。这种文化现象仍然是和传统的阴阳二分思想紧密相联的,是左为阳还是右为阳呢?《道德经》云:“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这里就说平时贵左,用兵时贵右。即古人与朋友之间的交往以左为上,谦让有礼。自己屈居下位,上菜时也方便上宾用菜品果蔬。整体上以待客为上。其次,战争中人们都希望抢占上风,以占据有利条件,赢得战争胜利。因此“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在座次文化中,喜庆之事的礼仪,以左边为上,凶险之事的礼仪则以右边为上(侯嘉亮《中国传统家宴座次礼仪浅谈》)。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1. 戴宗便拣一副干净座头,让宋江坐了头位,戴宗坐在对席,肩下便是李逵。三个坐定,便叫酒保铺下菜蔬果品海鲜按酒之类。
2. 行到晌午,早望见官道上一座酒店,三个人到里面来,林冲让两个公人上首坐了。
3. 张顺却自来琵琶亭上陪侍宋江。宋江谢道:“何须许多?但赐一尾够了。”张顺答道:“些小微物,何足挂齿。兄长食不时,将回行馆做下饭。”两个序齿坐了。李逵道自家年长,坐了第三位。张顺坐第四位。
4. 张青教摆在后面葡萄架下,放了桌凳坐头,张青便邀武松并两个公人到后园内。武松便让两个公人上面坐了,张青、武松在下面朝上坐了,孙二娘坐在横头,两个汉子轮番斟酒,来往搬摆盘馔。张青劝武松饮酒。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水浒》里,不论是朝廷命官戴宗,东京教头林冲,还是黑店老板、市井里做小买卖的,不论地位高贵卑下,社会分工如何,都无一例外遵循座次的原则。
其中,孙二娘要坐“横头”这个尊位,就颇值得玩味:因为丈夫武艺没她高强,而且这个店不是姓张,而姓孙,为什么呢?孙二娘的黑店是祖传的,她父亲叫山夜叉孙元,是江湖上的前辈,绿林中是有名的。所以我们就看到在菜园子张青跟孙二娘这样的关系里边,是以孙为主,以张为副。
二、 应答之礼
“侍坐于君子者,则左右屏而待者,侍者闻告欲有所白,则当各自屏退,左右避之,不得远也。‘毋噭应者,噭谓声响高急,如叫之号呼也。应答宜徐徐而和,不得高急也。‘毋淫视者,淫谓流移也。目当直瞻视,不得流动邪盻也。‘毋怠荒者,谓身体放纵,不自拘敛也”(《礼记·曲礼上》孔颖达疏)。这是孔颖达在礼记中对“应答”方面礼仪的解释。
因此,我们见到在《水浒传》里,方才还是杀人不眨眼的狠人,到了公堂上见了官或者上级,都像换了个人一样唯唯诺诺,恭恭敬敬。这里举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第三十回,几日前还“怒打蒋门神”的武松到了张都监府里:武松道厅下,拜了张都监,叉手立在侧边。张都监便对武松道:“我闻知你是个大丈夫,男子汉,英雄无敌,敢与人同死同生……”便教坐了,武松道:“小人是个囚徒,如何敢与恩相坐地。”张都监道:“义士你如何见外?此间又无外人,便坐不妨。”武松三回五次谦让告辞。张都监那里肯放,定要武松一处坐地。武松只得唱个无礼诺,远远地斜着身子坐下。以上这个例子中,我们能看出好汉们的粗中有细。叉手、唱喏之后,就算是勉强坐下,也要“远远地斜着身子坐下”,绝不敢去冲着正中的首座。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好汉们受礼仪文化影响之深入骨髓。
古代的“唱喏”,为站立礼,分躬身和直立,两手抱拳作揖。口中念颂词一类的话。在书中处处可见,大致相当于现代孩子进门必须的一声“我回来了”,如果哪天没有这一声而“擅自”进了家门,家长多半会教训孩子。
不仅是语言上的应答,唱喏拜见在肢体动作上应答、接见的方式和程度也有很多,如:第二回王进见高俅,“参见太尉,拜了四拜,躬身唱个喏,起来立在一边”。
第十六回杨志见梁中书,“叉手向前,禀道……”
第二十四回武松见潘金莲,“推金山,倒玉柱,纳头便拜,那妇人向前扶住”。潘金莲失手滑竿打了西门庆,“叉手深深地道个‘万福”。
第二十四回西门庆初见潘金莲,王婆笑他“却才唱得好个大肥喏”。
第二十五回何九叔見武松:“叉手道……”
第三十八回张顺唱个喏道:“院长,休怪小人无礼!”
第四十九回解珍、解宝见毛太公,“声了喏,说道:‘伯伯,多时不见,今日特来拜扰。”
第五十五回汤隆“不慌不忙,叉手向前,说出这般军器和那个人来”。
第五十九回宋江向宿太尉“躬身唱喏”。
第七十四回李逵到寿张县做假知县:“两个吏员出来厅上,拜了四拜,跪着道:‘头领到此,必有指使。”……“公吏人来,擎着牙杖、骨朵,打了三通擂鼓,向前声喏”。
第八十一回,“燕青便起身,推金山,倒玉柱,拜了八拜,那八拜,是拜住那妇人一点邪心”。在这里,无论是“唱个大肥喏”的常用过场,还是行“推金山倒玉柱”的大礼,都说明了古代应答礼仪的完善和繁复。
三、 谦让礼仪
除了按照职位高低、年长年晚细分各种礼仪,“谦让”也是同辈中的常见礼仪。一般看来,在《水浒》里,即便是有明显的等级分别,一些以“礼贤下士”自居的官人也会再三谦让首座,并借此来表达对好汉的敬意。例如,在林冲初进柴大官人庄里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柴进说道:“小可久闻教头大名,不期今日来踏贱地,足称平生渴仰之愿!”林冲答道:“微贱林冲,闻大人名传播海宇,谁人不敬!不想今日因得罪犯,流配来此,得识尊颜,宿生万幸!”柴进再三谦让,林冲坐了客席。由此看来,谦让席位等也是个人修养的重要体现,接下来这一段对趾高气昂的洪教头的描写,就颇具对比的意思了: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头道:“这位便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林冲的便是,就请相见。”林冲听了,看着洪教头便拜。那洪教头说道:“休拜。起来。”却不躬身答礼。柴进看了,心中好不快意。林冲拜了两拜,起身让洪教头坐。教头亦不相让,走去上首便坐。柴进看了,又不喜欢。林冲只得肩下坐了。两个公人亦就坐了。这里洪教头不知礼仪,先是回礼不周,待人傲慢,再是不知谦让:“亦不相让,走去上道便坐”。柴进看了,当然是“又不喜欢”,林教头和洪教头在庄里孰去孰留,除了比武结果的主因之外,也在“礼度”的高低上埋下了伏笔。
在《水浒传》中,森严的礼仪制度也是好汉们“忠义”思想的外在体现之一,无论他们如何像一种神化的脱离世俗的存在,兄弟间的感情达到怎样的同生共死,一举一动也始终带着一种不自觉的等级、尊卑思想的烙印。《水浒》中的“礼”就是社会关系的一个外在体现。农民起义中无论高级将领如何强调“平等”的观念,连相同级别的将领也要再从年龄、上山先后顺序来细分座次,而不是权重一个人的能力大小。这样一来,仅仅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无法真正做到圆桌式的民主决策,最终还是辈份压人,逃脱不了人治。梁山如此,义和团如此,太平天国也如此,他们探索理想社会的努力最终失败的原因也可从此管窥。这可看做是礼制的消极方面之一。
四、 丧葬礼仪
《礼记》中载:“父母之丧,衰冠、绳缨、菅屦,三日而食粥,三月而沐,期十三月而练冠,三年而祥……引《书》者,明古来王者皆三年丧。”(《礼记·丧服四制》)。这种“三三制”的丧葬礼仪,我们看到在《水浒传》中的民间和江湖已经遗留很少了。据《宋史》,北宋火葬开始普遍,服丧时间亦减短。在佛教、道教的影响下,“超度”和“设灵”出现。如第二十六回中,武大郎被潘金莲毒杀身亡后的描写:且说王婆一力撺掇那婆娘,当夜伴灵。第二日,请四僧念些经文。第三日早,众火家自来扛抬棺材,也有几家邻舍街坊相送。那妇人戴上孝,一路上假哭养家人。来到城外化人场上,便教拳火烧化……棺木过了,杀火,收拾骨殖,澉在池子里。众邻舍各自分散……再说那妇人归到家中,去木鬲子前面,设个灵牌,上写“亡夫武大郎之位”。灵床子前,点一盏琉璃灯,里面贴些经幡、钱垛、金银锭、采缯之属。第七十一回中,宋江说:我心中欲建一罗天大醮,报答天地神明眷佑之恩。一则祈保众弟兄身心安乐。二则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众当竭力捐躯,尽忠报国,死而后已。三则上荐晁天王早生天界,世世生生,再得相见,就行超度横亡恶死、火烧水溺一应无辜被害之人,俱得善道。后又令人下山,四处邀请得道高士……将附近寺院僧众请上山做功德,为晁天王死后升天堂铺平道路,那排场当不在史太公之下。在今天看来,这种形式无疑带有迷信色彩,但在当时人们的心里或许是寄托哀思、犒赏英魂的最好方式。与其说梁山上的丧葬礼仪体现的是对死的悲痛,不如说是对来生的向往。在好汉们眼里,死并不可怕,而是通往来生的一条道路。这种请僧道“作法”的仪式,无形中翼辅了梁山好汉无畏生死的精神气质。
结语
中华礼仪文化源深流广。比如,“汉语中排列四方次序就有两种,第一种是东西南北,东西相峙,南北相对,这种排列上古已开始使用。第二种是东南西北,按顺时针方向排列,在近代汉语里才出现。无论是东西南北,还是东南西北,抑或南北东西等,都是先东后西,先南后北”(梁宁森《方位座次中的文化含义》)。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尊卑观念和等级制度的反映。这种“次序”不是仅仅为了区分阶级,也是为了协调长幼、主客的关系。在《水浒传》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种礼仪制度的延续和发展。
据笔者进行的探访,在今天的山东,餐桌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山东地区的中式聚餐也是用圆桌较多,上位即最中间十二点位置是主陪,是地位较高的主人,负责主持酒宴。对面六点位置是副陪,是地位较低的主人,负责服务买单和喝酒,主陪右边十一点位置是第一主宾,左手一点位置是第二主宾。副陪右手五点位置是第三主宾,左手七点位置是第四主宾。如此依次排开。在山东的宴会礼仪中,传统的尊左卑右和主宾上座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其实,在山东以及全国很多地方,这种礼仪是人们宴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情感交流的基础。
试想,如果这些“繁文缛节”消失殆尽,会有怎样的结果?新中国初期,为了拉近人与人的关系,弭平阶级差别,进行反封建的社会文化运动,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而在今天,文化社会的发展逐渐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见亲密反见恶化与疏离。我们发现,现代化社会里的中国人在明礼用礼方面,竟还远不如千年前《水浒传》中的粗莽大汉、落草英雄。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也者,合于无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礼记正义》),诚然,“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基本要求和文化内涵的外在体现,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之一。所以,我们应当对古代礼仪做科学辩证的扬弃,站定文化自信的立场,推动传统礼仪文化的回归,也不失为一种进步的反刍。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新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