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桂林+杨柳+陈笑媛
摘 要:耕地集约利用成为缓解城镇化进程中建设占耕、耕地质量下降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熵值法和“PRS”框架,构建了投入强度、耕作状态和利用效率三个准则层共9个评价指标,运用加权求和模型对贫困地区的贵州省道真县2006—2015年耕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针对区域耕地利用现状情况提出了利用明晰产权、增加投入、创新产业开发模式等途径来提高道真县耕地集约利用水平。
关键词:耕地集约利用;贫困地区;熵值法;PSR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3.014
Evalu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in Poverty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A Case Study of Daozhen County
YANG Guilin,YANG Liu,CHEN Xiaoyua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Guizhou 550025, China)
Abstract: As urbanization becomes fast and cultivated land quantity and quality go bad, intensive utilization becomes an important way to remit contradiction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This paper based on PSR frame to form an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includes three standards, night indexes, and the status of cultivated land intensive use in Daozhen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from 2006 to 2015 which belongs to poor area was analyzed using entropy method and the model of weighted sum. The paper suggested that the intensive level of Daozhen County can be improved by increasing machine input and innovating new industry etc.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 intensive use; poor area; entropy method; PSR frame
隨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占耕越演越烈,加剧了人地矛盾,集约利用耕地成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我国西部贫困地区,耕地承担着更重要的社会经济功能,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更加尖锐,高效、集约地利用耕地更加紧迫。目前,我国耕地集约利用研究多集中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指标权重确定上。评价指标的构建一方面是以投入强度、产出效果、利用程度、持续状况为准则层[1-6],包括动力投入、地均产值、灌溉指数、复种指数、机械化率、非农指数等具体指标;另一方面则是以“PSR”为框架[7-10],以粮食安全指数、人口密度、土壤质地、产投比例、资金投入指数、地膜使用指数、机械投入等反映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指标权重的确定主要有熵权法[2-3,7]、层次分析法[11-12]等,耕地利用综合集约程度则主要用加权求和模型计算[8,11]。除此之外,还有从耕地集约利用的约束条件来评价集约利用程度或者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主成分提取因子回归系数计算各个评价单元的综合得分等[10,13]。
然而,研究中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选择过多,过度强调耕地投入,没有科学地反映耕地的产出效益才是耕地集约利用的根本目的。同时,研究多是针对耕地质量比较好的粮食主产区或者城镇化发展快速建设占耕严重的东部地区,缺乏对中、西部贫困地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研究[6-7,10]。
贵州省道真县是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本研究对道真县2006—2015年耕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全面了解2006—2015年道真县耕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揭示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的因素,并结合区域资源利用方式提出耕地集约利用建议和对策,旨在提高耕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使得在扶贫攻坚、同步小康的时代进程中,实现对耕地的高效开发利用。
1 研究区概况
道真自治县位于贵州北部,东经107°21′~107°51′,北纬28°36′~29°13′,由东而南至西,与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正安县接壤,由西而北至东,与重庆市南川区、武隆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连界。道真自治县隶属于贵州遵义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现辖平模、上坝14个乡镇,全县总面积2 157 km2。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48.33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8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3.91%,2015年末总人口34.86万人,农业人口24.32万人,占总人口的87.80%。农业在道真县占主导地位,决定着其经济的发展,但就其耕地而言,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财政投入等限制因素,没有充分发挥土地的最大潜力,道真县耕地以及农业用地生产集约水平低下。
2 评价方法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土地经济理论中,土地利用集约度指人们为了提高土地收益在单位面积土地投入的密集程度,主要从单位面积土地上劳动力、资金、技术、物质等方面的投入去考察[14]。我国学者毕宝德[15]认为,土地集约利用是土地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合理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物质和劳动投入,提高土地收益的一种经营方式,即除了物质和劳动力之外,其他条件均不改变,在单位面积投入越多,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反之,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低。虽然在学术研究中,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定义各不相同,但是绝大多数以投入的强度来衡量。虽然投入是一个提高耕地利用水平的先决条件,但是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表明对土地的利用只有在适当的投入区间中才能达到对生产资料的充分利用,并不是一味地增加投入就是最好的利用状态。只有当投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产出时,投入的增加才具有意义,集约利用提高生产效益的终极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构建道真县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首先要坚持适配性原则,结合道真自治县以农业为主的特点,同时以稳定性和可操作性为前提。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由于具有较强的逻辑因果关系和较为完整的内容体系,因此特别适用于评价各种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事物[16-17]。本文以PSR模型为框架,分析在耕地利用系统中体现集约利用的因素,其中:“压力”表现为耕地利用中的各种投入,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等;“状态”表现为耕地利用水平,即耕作状态,包括人均耕地状况、灌溉率等;而“反应”则表现为耕地产出状况,包括粮食产量、产值等。参考杜国明[18]对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和胡志明[19]对肇源县耕地集约利用评价中指标的选取,结合道真县数据的获取构建了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指标层3个层次,包含投入强度、耕作状态、利用效率3个子系统共9个评价指标(表1),指标体系综合表征了耕地的集约利用形态,能够有效地实现对道真县耕地集约利用的评价。
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在评价中对指标赋权方法有主观和客观两种:主观赋权法是根据决策者主观信息进行赋权的一类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二项系数法、层次分析法等;客观赋权法则是依据对评价数据的处理来确定权重,不带有主观的意识,主要有熵值法、标准离差法、主成分分析法等。两种权重赋值方法各有优缺点,本文选取熵值法进行赋权。
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就越小,反之则大。熵值法确定权重的原理是:设有m个待评方案,n項评价指标,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X=(xij)m×n。对于某项指标xij,指标值xij的差距越大,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如果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全部相等,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20]。利用熵值来判断指标的离散程度,体现在综合评价中指标的影响程度,各指标的权重来源与该指标各个数据的变化程度相关,能很好地体现耕地集约利用评价中各个指标对于集约度的贡献,结合本文2006—2015年的数据和9个评价指标,计算各指标权重,计算过程如下。
计算第i年j项指标值的比重。
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hj。
计算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gj。
计算各指标的权重wj。
式中:rij为第i年第j项指标值占该指标总值的比重;xij为第i年第j项指标的原始值; hj为第j项指标的熵值;gj为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
2.3 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加权求和的模型来进行耕地集约利用的评价,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结合熵值法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2006—2015年这10年的集约利用度,数据标准化处理公式(5)和综合计算公式(6)如下。
式中:S为耕地集约利用度;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xij为第i年第j项指标的原始值;Xij为第i年第j项指标的标准化值。
对道真县10年中耕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不仅要分析2006—2015年耕地利用的集约发展趋势,得出其在投入、产出以及耕作状态的变化,同时还需对每一年耕地利用集约的程度高低进行衡量。因此,参考其他学者对耕地集约利用度等级的划分制定道真县耕地集约利用度分级标准,如表2所示。
3 结果与分析
基础数据来源于“道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2015)、《贵州统计年鉴》(2006—2015)、《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6—2015)、《遵义60年》。运用上述权重赋值方法得出集约利用评价各指标的权重,详见表3。从表3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地均产值、劳均产值占单位动力投入的权重值比较大,分别为0.430 2,0.394 6,0.100 9。熵权法赋值的关键点在于各个指标数据评价单元里的变化程度,道真县种植业产值在2015年突破性地增加为20.15亿元,比2014年的15.37亿元多了4.78亿元,而在2013年以前,其值基本上是在0.4亿~0.9亿元之间。这得益于从2012年以来,道真县刺梨、葛根、核桃、花椒等系列农产品的招商引资,在2014年和2015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而在这三年里种植业产品产值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015年比2012年翻了一倍。而道真县的耕地资源数量一直保持在23 500 hm2左右,这使得地均产值和劳均产值的权重大。单位动力投入指标的权重为0.100 9,表明2006—2015这10年来道真县对农业机械动力的投入发生了显著变化。增加单位动力投入不仅可以提高耕作效率,同时还可以减少劳动力的投入,这个指标在投入中能显著地反映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大小。
(2) 人均耕地和单位劳动力投入权重小,分别为0.001和0.008。主要是因为道真县的耕地资源数量一直保持在23 500 hm2左右,与此同时,其人口的增长率保持在5%左右,乡村从业人口则在18万左右,耕地数量和人口数量的变化相对较小,所以导致了用熵值法确定的人均耕地和单位劳动力投入的权值较小。这也表明了耕地数量和人口数量这种相对稳定的资源对耕地集约利用度的提高并没有多大的影响。虽然人均耕地和单位劳动力的权值都不大,但是它表征了耕地利用的基本状态,是一个区域耕地利用的结果,在评价集约程度中必须考虑。因此,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其数据变化的细微性使得人均耕地和单位劳动力投入成为耕地集约评价中一个影响小但不可缺少的指标。
通过熵权法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之后,结合道真县每年各指标的具体值,运用式(5)计算2006—2015年道真县耕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1)在道真县耕地集约利用各个准则层的评价中,投入强度从2006—2015年,变化了0.021,增加了1.17个百分点。投入强度的评价指标包括单位动力投入、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以及单位动力投入。道真县2006年的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3.1×104 kW,2008年为17.1×104 kW,直至2015年其为19.4×104 kW。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对农业机械使用的投入不仅能相对减少劳动力的使用情况,同时可以丰富耕地的利用方式,使用生产条件相对差的耕地,而这也促进了道真县引入葛根等易于种植的相对有产值的农作物。如今农民进城务工使得乡村劳动力出现转移,对水源不充分的偏远耕地有撂荒的现象,因而使用机械能促进对这些土地的利用。种植适宜土壤质地的有经济效益的农作物,不仅能增加产值而且能够充分利用耕地。
(2)道真县对农用化肥施用量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从2006年的9 272 t到2015年的11 508 t,共增加了2 236 t,平均每年增加248 t,化肥的施用体现了对耕地投入的增加,但是在倡导生态农业发展中,化肥的使用量不宜过度,而道真县也坚持了生态发展这一宗旨,缓慢而适当地增加农用化肥的使用。虽然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投入变化不大,但是这种变化已经能够说明对耕地利用集约程度的相对提升。
(3)在道真县这10年的耕地利用中,2006—2008年的耕地利用都是粗放经营状态的;2009—2013年的5年中其耕地利用程度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都处于增长状态;相对于这10年,2014年和2015年耕地利用的集约程度是最高的,其综合指数达到了0.414和0.656,处于一般集约的状态。可见,其耕地利用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为了更加直观地体现道真县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变化情况,对其10年的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做趋势分析,详见图1。
从图1中可以得出,道真县耕地利用程度基本上呈逐年增加的状态。2007—2012年期间,折线出现左低右高缓慢上升状态,表明在这期间道真县耕地的利用集约程度在增长,但是增长的幅度不大;而2012—2015这个时间段,折线呈现大幅度的倾斜,表明在这期间耕地集约利用增长相对较快,在2015年接近0.6的集约水平。出现上述的集约利用变化趋势,与近4年来政府加强政策扶持农业机械投入和对种植业的招商引资息息相关。而这也是道真县在着力推进扶贫开发攻坚工程、现代农业推进工程等“八大工程”过程中形成的对农业产值的增加和对耕地利用的改善的结果。
4 道真县耕地集约利用建议
依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道真县在形态上耕地集约利用意识已经成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提高,但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论是从加大已有投入上去提高产值,还是从挖掘多方位的耕地利用方式上去改变种植业产值的组成结构,都需要外在力量的推动和自身产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结合道真县的实际情况,对提升其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明晰耕地产权,是提高耕地集约利用的前提和保证。产权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作用于物的社会关系,从根源上影响着人对物的使用。虽然没办法直接衡量其在耕地集约利用中的作用,但是产权的明晰影响着耕地的集中连片开发,在集中连片的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运用工程技术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造。因而,明晰的产权是调节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利益纠纷的保障,确定各个地块的使用权以及所有权,对于区域内和区域之间的耕地利用必不可少。
(2) 加大机械的投入,引入适合区域喀斯特地貌的农业机械。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机械覆盖使用是人类智慧发展的趋势,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使得道真县自成立以来在地形上就存在着对机械使用的不便,但是这并不能阻碍其机械化进程对耕地集约利用的促进。因此,引入适合喀斯特山区使用的机械,在政策和资金上鼓励和支持高新农用机械在山区农业上的使用,不仅能大大减少劳动力的使用,提高效率,而且也使得农业不再是投入和产出性价比不高的一种就业形式,使区域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得到调整改善。
(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有效灌溉率的权重相对大,表示耕地利用条件变化能够使得耕地产量的相对增加,从而影响到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有效灌溉率的增加能使得耕地利用形式灵活化和多样化。充足的水源为农作物生长的前提条件,提高农产品产量需要有水源保障。因此,应加大农业灌溉设施的投资,同时,提高道路的通达率,修建道路、水池、沟渠等,以体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这是道真县提高耕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稳定的投资,影响着农业长久持续的生产。
(4) 创新产业开发模式,使耕地向观光旅游业发展。传统的耕地利用,主要是水稻和日常蔬菜种植,生活现代化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田野风光和原生态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因此,利用乡村纯净的大自然和丰厚的农耕文化发展观光旅游业,不仅充分利用了耕地的生产能力,同时旅游业作为服务业之一,还能带动乡村其他行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乡村经济的提高。这样既结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开发了农村的文化潜力,又落实了扶贫政策下对乡村经济和容貌的改善。
(5) 产品结构调整,种植商业农产品。耕地集约利用的终极目的是提高耕地的产值,因此,除了加大投入之外,还需要在农业产品种植的多元化上发展。应结合区域特点,在粮食供给保障的前提下,发展培养原生态产品等高附加值的产品,规模化种植烤烟、茶叶、西红柿、辣椒、红薯等农產品,并开发相应的后续加工产业,运用互联网的跨区域优势,构建不同的销售渠道,提升区域产品的竞争优势。
总之,提高道真县耕地集约利用的水平,需要从全面出发,明确不是仅仅加大投入就是集约度高,而是使一切投入最终转化为产值的利用状态才是真正的高集约利用水平,从而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全局上,从投入增加、产业开发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来增加集约利用度是道真县结合自然资源优势有效利用耕地的三个思想路径。结合政府政策、资金的支出和群众响应,以扶贫为起点,以改善人民生活为目标,运用可利用的资源实现对道真县耕地的集约利用。
5 结 论
本文尝试以“PSR”框架为逻辑起点,结合道真县实际情况,构建投入强度、耕作状态和利用效率3个准则层共9个评价指标,对其2006—2015年的耕地利用集约程度进行了评价。运用熵权法对各指标权重赋值,用加权求和模型计算耕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对评价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解释,针对耕地的利用情况提出了增加投入、开发产业发展模式和调整产品结构三条提高道真县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途径。目的在于能提高道真县耕地利用集约水平,从而促进道真县扶贫工作展开、生态农业建设等。
本研究得出的评价结果与实际吻合,说明指标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使用是科学的、符合逻辑的。但是由于耕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能量、物质、信息的流动不是几个指标数据就能完全解释清楚的,因此,未来的研究中在针对不同的区域特色构建适合的评价指标方面应再深入一些,同时运用更为科学的评价手段以达到更加全面地反映耕地利用状态,为耕地利用实践做出更好的指导。
参考文献:
[1]苗艳霞,方丽梅.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的评价与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6(6):79-86.
[2] 郑华伟. 基于改进熵值法的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J]. 新疆农垦经济,2010(4):53-58.
[3]陈红宁,徐文华.基于熵值法的陕西省耕地集约利用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1):209-212.
[4] 张侠,亢翠霞,刘珊. 山东省寿光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0(4):1971-1973.
[5]魏永东,温学飞,马锋茂,等.宁夏盐池县基于熵值法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2):216-220.
[6]何玉婷,王红梅,郭蒙,等.基于集约度评价的广东省耕地利用方向研究——与日本及黑龙江省对照[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24(2):210-214.
[7]刘愿理,廖和平,杨伟,等.三峡库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分析——以重庆市忠县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5):148-156.
[8]窦妍,南灵.基于PSR框架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驱动力研究——以关中地区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5):615-618.
[9]乔蕻强,陈英.基于PSR模型的干旱绿洲灌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5,33(1):238-243.
[10] 李宏,王红梅,史晓. 基于PSR与主成分分析法的哈尔滨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配置模式探讨[C]//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 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2009:6.
[11]何佑勇.潜江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12]代龙丽.基于现代农业的眉山市东坡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5.
[13]杨佳惠,雷国平,张健.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鸡西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2):250-253.
[14] 刘成刚,孙翠兰.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资源论坛,2005(4):10-11.
[15]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23-225.
[16] 费罗成,吴次芳,程久苗,等.资源城市转型期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枣庄市为例[J]. 城市问题,2013(2):29-36.
[17] 郭荣中,杨敏华. 湖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J]. 湖北农业科学,2012(6):1115-1118.
[18]杜国明,刘彦随.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分区研究[J].资源科学,2013,35(3):554-560.
[19]胡志朋,杨凤海,周曉飞.肇源县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障碍度诊断[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1):148-151, 155.
[20] 郭显光. 熵值法及其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 财贸研究,1994(6):56-60.
[21]易军,梅昀.基于PSR框架的耕地集约利用及其驱动力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8):89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