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要不得“小清新”

2017-03-27 13:42田文林
环球时报 2017-03-27
关键词:个人主义阶层苏联

田文林

当前,中国正处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刻都需要来自学界的智力支撑,尤其需要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而提升战略研究水平,世界观改造是前提和基础。中国古代将“正心诚意”放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前,就是强调唯有先完成自我改造,然后才能改造世界。

世界观改造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同时也是最难的事情之一。就天性而言,每个人天生都是自由派:人性论、个人主义,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自由放任”经济观、“民主自由”政治观,乃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生存哲学,都是符合人的生物本能和直观体验的,因而很容易打动人心、引发共鸣。尤其在这个大讲利益的年代,对个人成功不加掩饰的渴望,使社会涌现出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拥趸。

然而,这种个人优先于群体的价值观,是病态而荒谬的。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其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离开社会和国家,个体是不可能存在的。用网上流行语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态度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深度。观察和分析国际问题,只有摆脱了个人利益的羁绊和狭隘视野,尽可能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看问题,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切中要害。普通人倒也罢了,如果本应为国为民的社科学者也摆出“小清新”模样,满足于为“人性论”和个人主义张目,那么他们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逻辑上是荒谬的,在行动上更是危险的。

前苏联著名“异见人士”索尔仁尼琴,就是这种“小清新”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笃信“普世价值”,自诩“道德良知”,长期反对斯大林和苏联体制。然而,当他亲眼目睹苏联解体的种种惨状后,索尔仁尼琴又幡然悔悟,重新肯定苏联和斯大林的历史功绩。但一切都太晚了。这种“不见棺材不掉泪”的后知后觉极为廉价,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可以跨阶级、超国界,结论具有唯一性。但社会科学领域则是“屁股决定脑袋”,立场不同,视角不同,看到的事实、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是这个意思。理论上说,每个学者都可以各执己见,各说各话。但归根到底,这些观点代表的是不同阶级的诉求。有什么样的阶级立场,就会有什么样的观点和结论。就此而言,政治立场对战略研究的影响,远比想象中的要大得多。

想要搞好研究,需要从浩瀚历史中总结经验,需要借助理论方法登高望远,还要站在国家和人民角度思考问题,否则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衡量一国是否有希望,关键看精英阶层,而精英阶层是否有希望,主要看其与劳动人民的结合程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知识阶层原本就是劳动者一员,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研究不应是“象牙塔”里的自娱自乐,而是源自现实需要,最终服务于现实需要。因此,战略研究切忌“小清新”,而应着力揭示真理和规律,提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观点、理论和对策。▲

(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个人主义阶层苏联
武装保护苏联
19世纪20年代不同阶层的民国女子影像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171万人跻身中产阶层
雾在做迷藏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
个人主义能不能一分为二?
个人主义能克制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