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梅
(浙江传媒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杭州 310018)
艺术语言发声技巧之“腹壁站定”研究
韩 梅
(浙江传媒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杭州 310018)
“腹壁站定”为呼吸控制的重要手段,但是在艺术语言发声教学与实践中一直未给予充分的重视。本文通过“腹壁站定”的深入研究,认为“腹壁站定”是将腹式深呼吸吸入的气息“锁住”,使得气息深沉、气息饱满,并建立储量充沛的“气息库”的重要途径;“腹壁站定”还可以作为“气息库”的闸门在使用中调节控制气息。“腹壁站定”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气息控制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使用气息量大的艺术语言实践中是不可或缺的技能。
腹壁站定;呼吸控制;气息库
学者在研究胸腹式联合呼吸吸气要领时,很早即注意到“吸气要吸到肺底,两肋打开,腹壁‘站定’”。[1]263“腹壁站定”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近年来越来越得到艺术语言发声理论工作者的重视。“腹壁站定”一般指在使用胸腹联合呼吸法时,在吸气的过程中,两肋后部渐张、腹肌渐渐向“丹田”集中,腹壁从松弛状渐渐绷紧“站定”。换言之,是指吸气时“上腹壁保持住”同时“丹田收紧”的动作。[1]263这一技巧对于发声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气息是人体发声的动力”[2]137。“气动而声发,声发则气振”[3]。西方声乐呼吸控制理论同样认为“没有呼吸就没有歌唱”*White ,R.C (1988).“On the Teaching of Breathing for the Singing Voice ”Journal of Voice,2,p26.New York: Raven Press。转引自[美]克里夫顿·韦尔著,罗抒冬译的《声乐基础教学法》,(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年版,第73页。,播音学理论认为“气流的变化关系到声音的响亮度、清晰度,音色的优美圆润,嗓音的持久性,以及情绪的饱满充沛”[1]260。但是,日常的呼吸控制能力,不能满足艺术语言发声的要求,比如在戏剧表演中,“自如的呼吸方式就不能满足演员的需要了”[4]。所以,艺术语言工作者如话剧演员、播音员主持人等“应该有较强的呼吸控制能力”[5]45。对于如何进行呼吸控制,艺术语言理论研究者们进行过较多的探讨:如陈京生先生认为“(胸腹式联合呼吸)吸气时腹部肌肉应保持略微收缩”[5]49;吴弘毅先生认为“腹肌的锻炼”是呼吸控制训练的重要手段[1]266-268;张颂先生认为在使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时,要“两肋扩开、丹田收缩”[6]135-136;而声乐研究者如意大利声乐学校则倡导联合使用肋骨和下腹部肌肉进行“中低躯干呼吸”[7]85。但是,正如张颂先生所言“说气息要有控制,都会同意,但怎样控制,却不易掌握”[2]137。在呼吸控制中,腹肌是如何收缩的?到底应该收缩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始终备受艺术语言理论研究者们关注,在逐步摸索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从解剖学角度考察,参与吸气的腹部肌肉群主要由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构成,肚脐下三指的“丹田”的解剖位置是位于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交汇的位置。正因为“丹田”位置是所有腹部呼吸肌群的枢纽位置,所以,“丹田”对呼吸控制至关重要。“腹壁站定”收紧“丹田”的动作同样是利用“丹田”这个枢纽来调动控制整个腹部呼吸肌群。而上腹壁保持住的动作是利用上腹壁肌肉的力量使得“丹田”收缩扎实有力。正是“腹壁站定”这一动作,使腹式呼吸吸入的气息稳定扎实地被小腹肌肉控制。
“腹壁站定”可加固气息支点。我国传统声乐发声理论明确地指出:“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8]有研究者认为“氤氲自脐间出”即是指“气沉丹田……(建立)深度的气息支点,增大呼气时的压力,使向外的呼气缓慢释放,从而产生徐徐向上的推动之力”,“好像有股托顶的气息从下丹田发出的一样,这种气息始发的根是感觉源自于丹田处”。[9]可见,深度的气息支点对于发声至关重要。西方声乐理论认为歌唱呼吸要求唱好一个长音要努力在吸气和呼气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的压力”(呼吸暂停),处于这种状态时,呼吸如同跷跷板,腹部肌肉位于跷跷板的一端,起着呼气的作用;胸部肌肉位于跷跷板的另一端,提供阻力阻碍呼气,通过对抗保持呼吸平衡。[7]88兴起于18世纪早期,盛于19世纪中期的美声歌唱,代表了影响深远的歌剧时代的音乐风格。美声唱法的呼吸运动,人为地强化了胸、腹在呼吸运动中的功能和作用,“运用胸腔、横膈膜和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使胸腔全面扩大,以吸入和储存更多的气息,为气息的运用留有更多的余地”,且有“明显的呼吸支点”。[10]可见西方声乐理论同样重视建立强有力的气息支点。电影表演台词训练教学主张“气息的支点在胸腔的下部”[11];张颂先生认为气息支点可以增强发声的支撑力量:“所谓‘气’是指在使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时,即两肋扩开、丹田收缩的用气法的过程中,形成气根和气柱,自如地控制吸气、呼气的气量与流速,以便增强发声的支撑力量”。[6]135-136笔者认为,“腹壁站定”由上腹壁保持住的动作加固气息支点,可以操纵气息均衡平稳,支持声音通透圆润。“腹壁站定”的关键在“站定”上,就是,吸气到底后上腹壁肌肉要通过紧张的“站定”状态加固气息支点锁住气息,控制气息。
在艺术语言表达过程中,“两肋和丹田是在随机应变中起作用,一般是在高音、强音、长句尾(包括停顿少、连接快的句子)会有明显的感觉”[2]137-138。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充沛的气息支持创作,艺术语言工作者在一些诸如高音、强音、长句尾的处理时就会气息局促,甚至上气不接下气。(呼吸)“控制是一种经过训练后养成的习惯”[2]137-138。只有经过训练,腹壁(“丹田”)对于气息才能具有强控制的能力,才能做到在工作中呼吸自如。近代京剧大师都十分注重气息的修炼:杨小楼“诚于养气”*见翁偶虹《杨小楼的做、表》,《戏剧论丛》1982年第1辑,转引自《说杨小楼》,(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47页。;梅兰芳言:“加强对丹田气的培养,这是演员的命根子”。[12]所谓“养气”首先就是要建立“气息库”。我们可以想象在小腹部的“丹田”穴位是一个“气息库”,我们吸入的气息像万条江河归大海一样流向“丹田”穴,“丹田”穴将其贮存,成为一个“气息库”。笔者认为“腹壁站定”相当于“气息库”的闸门。吸足气时,闸门收紧,贮蓄气息。只有建立了自身的“气息库”,才能有充沛的气息支持发声进行创作。“腹壁站定”也是艺术语言创作中呼吸自如的必要条件。这就使得创作的过程中气息有了根基,像水库一样,在需要大量气息的时候能够及时补充,在气息用量较少的时候能够保持住,在换气的时候能够及时吸足并贮存。在创作过程中,“腹壁站定”犹如可调节的闸门调控“丹田”气息“气息库”,随着艺术语言工作者使用气息的多少进行供给,使之充沛自如,持续不断。
通过何种专业训练才能掌握这一发声技巧呢?笔者在教学中实践过多种方法,几种比较奏效的方法如下:
(一)快吸—腹壁站定—控制慢呼的方法
第一步,取坐姿,身体重心在臀下当中椅子的前部,需满臀坐。腰直、胸含、肩松;完全自然地像叹气一样,将体内分气全部吐出来,然后从容自然地吸气。注意体会吸气时,小腹自然地外凸、两肋后部及腰两侧自然张开、撑起的感觉。吸到正常的程度自然地呼气,注意体会两肋下塌、腹壁渐松复原。
第二步,取站姿,双脚与肩同宽,腰直,肩松,将体内余气全部吐出来之后通过慢吸,两肋打开、吸气到底直到“丹田”,再用紧绷站定的腹壁控制气息进行慢呼,缓缓将气吐出。
有意识的呼吸控制是呼吸训练的重要环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本身就是腹式呼吸,但是,如果不对它进行控制,气息吸入后很快又被呼了出来。怎样能够将腹式深呼吸吸入的气息保持住,需要进行有意识的强控制。 “快吸气”,吸到底,保持住(“腹壁站定”),在控制中“慢吐气”,徐徐将气息吐出,体验由小腹控制气息呼出的感觉。但是要注意,控制慢呼时,如果肩部紧张整个身体僵硬,就无法达到训练的效果。
(二)改进式“狗喘气”
很多学习者气息浅,多年沉不下去。有一个方法简便可行,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一训练方法是在传统的练习方法“狗喘气”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尽可能多地吸足一口气到底,然后停掉口鼻的呼吸,腹部肌肉快速收紧(小腹瘪)放松(小腹鼓),运动起来,频率要快,可参照“狗喘气”练习的频率。看一下自己能够做多少个这样的动作,能够坚持多久;再换一口气,再停掉口鼻呼吸,通过小腹部肌肉的快速放松收紧,尽量坚持长时间通过腹壁肌肉的运动调节气息。因为口鼻的呼吸都已经被停掉了,如果腹壁肌肉不积极运动,就会憋闷。这样做强迫小腹部的肌肉参与到呼吸中,进入腹式深呼吸的状态。这样的训练不但能使得气息沉入“丹田”,而且可以增强腹肌的控制能力,进入“腹壁”进入“站定”状态后,可以保持较长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训练中,要循序渐进,可以通过计时,逐渐延长训练时间。
(三)腹壁压力对抗法
小腹壁压力对抗法是指从外部给小腹壁一定的压力,腹肌用力与之相对抗的方法。具体方法是指导者用手按住学习者的腹部,要有一定的压力(但注意不要力量过大伤及内脏),学习者运用内力与之相对抗,使腹壁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并保持。这一方法可以强迫学习者气息下沉,并体会气息的控制。
还有一个比较温和的训练方法是学习者躺平,小腹部放上一本厚书,腹肌用力将书抬起,保持尽可能长的时间。每天加以练习,会发现“腹壁站定”越来越有力。
(四)推腰骶部重心前倾法
这一方法脱胎于声乐发声强控制训练方法。声乐发声要求气要吸得深并保持一定量。比如《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喝酒唱歌那一段,最后结尾有个“啊——哈,哈,哈,哈哈哈……”就必须进行气息的强控制才能完成。在这一发声过程中,除了膈肌发挥作用外,腹肌的作用尤为重要,尤其重要的是腹部要保持一定的气息量,即是所谓“腹壁站定”的状态。
声乐训练中进行呼吸强控制,经常采用推腰骶部重心前倾法。学习者采取站姿,双脚跨开与肩同宽,站稳。不论指导者做什么样的动作,学习者都要尽量保持站稳。指导者用手推学习者腰骶部,学习者因为重心不稳身体就会自然有前倾的倾向,学习者为了保持站立稳定,就必须小腹腹肌用力站定,这时学习者就已经进入腹式呼吸发声状态。长期练习,通过“腹壁站定”控制呼吸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这一训练的要点在于学习者一定要站稳,最要像钉子钉在地上一样,这样才能在推腰骶部的时候,更好地体验“腹壁站定”。
综上所述,“腹壁站定”为艺术语言表达中呼吸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腹壁站定”,可以将腹式深呼吸吸入的气息“锁住”,使得气息深沉、气息饱满,并建立储量充沛的“气息库”;“腹壁站定”还可以作为“气息库”的闸门在使用中调节控制气息。“腹壁站定”在使用气息量大的艺术语言实践中是不可或缺的技能。
[1] 吴弘毅. 实用播音教程(第一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颂.播音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3] 王德晖,徐沅澂.顾误录[C]//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71.
[4] 刘宁,等.话剧语言训练教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9.
[5] 陈京生.电视播音与主持[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
[6] 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7] 克里夫顿·韦尔.声乐基础教学法[M].罗抒冬,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8] 段安节.乐府杂录[M]//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46.
[9] 张再峰.怎样唱好京剧[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8.
[10]富春雷.美声唱法呼吸之我见[J].艺术百家,2008(1):210.
[11] 胡爱民.台词[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12.
[12] 郭克俭.声歌求道——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17.
Study on “Abdominal Wall Standing Still”as a Vocal Skill of Artistic Language
HAN Mei
“Abdominal wall standing still” is an important way of breath control, but it has not received adequate atten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artistic language phonation. This paper conducts an in-depth study on “abdominal wall standing still”, arguing that it is an essential approach of “locking” the air inhaled through abdominal deep breath so that a “bank” of deep and full breath with abundant reserves can be established; it can also be used as a gate of this “bank” so that the breath can be controlled in use. The training of i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enhancing learners’ ability of breath control, and it is also an indispensable skill in artistic language practice that requires a large amount of breath.
abdominal wall standing still; breath control; air bank
2017-02-20
韩梅(1970—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广播电视艺术学和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学研究。
1674-3180(2017)01-0050-04
J6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