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连军 戴昌茂
(长江大学 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近三十年来皎然研究综述
许连军 戴昌茂
(长江大学 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僧皎然对于文学和诗学都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其《诗式》更是一部对后代具有极大影响力的诗学著作。近三十年来,学界主要从考证学、诗学以及茶学三个方面来研究皎然及其《诗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皎然;诗式;综述
傅璇琮认为:“皎然,俗姓谢,法名昼,字清昼,一字(名)皎然。”[1](P26)周裕锴认为:清昼应为法名,皎然应为字。[2]而贾晋华则认为:“释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晚年以字行,简称昼。”[3](P1)目前学界较为认同贾晋华的观点,认为皎然姓谢,字清昼,法名皎然。对于皎然的出生时间,学界一致认可李壮鹰先生所考证的其生于开元八年(720年)前后的结论;但有关皎然的卒年,学界则争议较大。刘曾遂认为:“皎然年当推至贞元十五年之后,即卒于贞元十五年至二十一年之间。”[4]漆绪邦则指出:“皎然约生于玄宗开元八年(720)前后,约卒于德宗贞元八年(792)至贞元二十年(804)之间,具体年份,皆不能确指。”[5]贾晋华认为:“皎然卒年当提前至贞元十二年前。为稳妥起见,定皎然卒年在贞元九年至十四年秋间。”[6]许连军认为:“皎然生于开元八年(720)前后,卒于贞元九年(793)至贞元十四年(798)秋间,享年74岁至79岁左右。这一说法较为合理。”[7]
整体研究。许连军指出:“通观《诗式》全书,皎然所谓‘真于情性,尚于作用’可以作为总纲,视为全书诗学思想的集中表述。皎然所谓‘情性’,当是指合性之情;所谓‘作用’,是指运思作意,包括‘放意’‘定句’两个方面的内容,其原则标准是‘放意须险,定句须难’。”[7]陈新璋认为:“皎然论诗,以‘风雅’‘风骚’为榜样,沿用儒家‘诗教’原则。”[8]庄世根、马青云早在1988年就指出:“皎然的诗学理论以自然为最高艺术标准,以意境为立论中心,取境辨体实践了其艺术标准,并深化了意境理论,具有较系统的理论形态。”[9]这些学者从整体上把握《诗式》的整体思想内涵,对于皎然《诗式》的内容、背景、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以后学者研究《诗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意境研究。张寅彭认为:“皎然《诗式》较为集中地、多方面地论述了诗境的一些特征。这是‘意境’作为一个概念在我国诗论史上第一次初具雏形。”[10]唐晓燕认为:“受禅学思想的影响,皎然首先发展出了‘心境’这样的一个虚境,扩大了取境的范围,同时大为扩展了诗歌创作的课题范围。”[11]曾羽霞、景遐东认为:“皎然的‘取境’说之独特在于他以禅论诗,根据其对于禅的领悟,概括和总结诗境的审美特征,在对‘真’与‘自然’诗境美的追求上和意境创造上,更强调主观的情感真实和直观感悟,禅思玄心与诗思合一。”[12]高东洋认为:“皎然继承发展了前人的意境理论,将禅之心境概念融入意境论述,将比兴、意象、禅境结合起来综合论诗,尤其是其取境说的提出使意境理论发展至皎然趋于成熟,后世意境理论基本都是沿着皎然的路子发展。”[13]其对皎然“境界说”的把握十分独特。申建中认为:“皎然阐明的意境说,开创了我国诗歌理论的新局面,对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诗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14]
“作用说”研究。皎然《诗式》中的“作用说”是皎然诗歌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学者对于“作用”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李江峰认为:“皎然所言‘作用’要指向‘意’,指诗歌创作过程中对诗意的琢磨与锤炼,是唐五代诗格‘磨炼’理论的一部分。”[15]王守雪认为:“其涵义指向诗人个性创造力的表现,具体内容则为立意取境的运作,在意境理论生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16]孙正涛、兰继华则以皎然“明势”“明四声”及“取境”等相关诗论主张为出发点,详细论证了皎然“作用”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17]
思想研究。姜光斗通过分析《诗式》中的意境论、闲静论、难以言传论、辩证的方法论后认为:“皎然诗学中的‘闲静论’‘难以言传论’,明显受到了佛教的影响;皎然在诗学方法上,颇有辩证色彩,这得利于佛学的中道观。总之,皎然诗学受到了佛学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表面的肤浅的,而是异常深刻的。”[18]周裕锴认为:“从禅心与诗心的类比出发,用禅境喻诗境,用禅法喻诗法。皎然开启的‘以禅喻诗’的诗歌审美道路下启司空图、严羽,形成了中国诗歌美学中极具特色的另一路。他从儒家诗教之外新的视角来观照诗歌,使人们对诗歌的美学本质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2]刘来春则认为:“皎然作为一诗僧,其诗歌理论立足于儒学,并且由儒入佛,尝试着由儒家思想来沟通佛家教义,儒家中庸之道与佛家中道思想在他那儿得到沟通与完美结合。”[19]贾静认为:“皎然在唐代虽以诗僧名世,却与道教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皎然的茶诗体现了道教文化在唐代茶诗中的深层发展。在他的著名茶诗中体现了延世养生的道教茶功、修身养性和返朴归真的道教价值理念,以及重玄得道的道教哲学思想。”[20]
影响研究。许连军认为:“中唐诗歌是中国诗歌由唐音入宋调的关键。皎然《诗式》的诸多理论和范畴所揭示的意义昭示着唐诗从创作构思方式到批评观念的转型,并深刻地影响着后世诗学的发展变化,可视为中国诗学转型的理论界标。”[21]丁玲认为:“皎然的诗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唐的诗风和审美趣味,这种诗风和趣味后来影响了北宋时期的诗人,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宋调’。”[22]高东洋认为:“皎然将禅之心境、道之意象、铭之比兴缘合起来论诗,对后世意境理论的发展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许连军指出:“然《诗式》重视诗中思理,苦思为诗,以作用为尚,可视为中国诗歌转型的理论标志。其在诗学理论史上的影响深远,但最直接的自然是影响了中唐诗人的诗歌创作:皎然与吴中诗派诸人交往甚密,且有诗往来酬答,其理论主张自然会在他们的创作中留下印记。其后韩孟诗派、元白诗派也深受其影响。”[24]张传峰认为:“从孟郊的诗歌创作来看,明显地受到他同乡诗僧、诗论家皎然诗歌理论的影响。”[25]肖占鹏认为:“皎然影响于韩孟诗派的主要方面,乃在于其狂放猖介的人生态度和与世殊异的创作态度,主体心造的创作取向,倡言新变的文学精神。……韩孟诗派文学思想的某些重要方面,皎然诗学已肇其端。在某种程度上,皎然诗学可看作韩孟诗派诗歌思想的理论渊源。”[26]李本红则认为:“王维诗歌可以作为盛唐诗歌的一个艺术创作的典范,那么也完全可以说,皎然的《诗议》《诗式》通过深入、全面彰显王维等诗人诗作的美学价值,当之无愧成为盛唐诗学理论总结的一个典范。”[27]这些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诗式》的诗歌主张。
比较研究。皎然的诗学思想中出现了一系列不同于盛唐、大历诗人的新倾向,同时,皎然外在于诗情的创作理念,对宋、明诗学影响较深,因此,许多学者也习惯于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皎然思想的独特性与开创性。李哲宇认为:“陈子昂于初唐时,面对辞藻华而不实的宫体诗大行其道,提出诗文复古的创作主张,对于当时来说无疑是具有革命意义的。然而皎然却以‘复古通变’论批评陈子昂的诗,认为陈诗‘复多而变少’,是由于皎然受到了释、道思想的影响,从而使得皎然诗歌中更多了些洒脱与淡然的境界。”[28]甘生统指出:“皎然与陈子昂构建了两座不同的诗学大厦。这种构建是文学史的必然,本无可厚非,也无根本的高下优劣之分,但由于两人在构建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因此在观点上产生一些抵牾之处,这是学界的正常现象。而作为研究的方法和角度,两人虽各有所长,但也都有须改进之处。整体而言,陈子昂虽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文学发展的方向,并确实在改革一代诗风的历史关口起到了至为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他在推理时缺乏必要的论证,角度过于单一,因此,留下了让人攻击的口实,招来了批评的声音。这种批评,表面上看,似乎是对陈、卢二人的责难,但是对整个诗学来说则是一种必需和必然。”[29]敏泽认为:“《诗品》和《诗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在基本精神方面,是完全相一致的。即过着地主阶级的有闲生活,脱离现实,寄迹放浪山水,为所谓超然物外的消极思想所支配。”[30]尹蓉认为:“司空图是对皎然的继承和发展。”[31]
皎然不仅仅是诗僧更是一位茶僧,且与茶圣陆羽交情匪浅,因此,皎然与茶文化的相互关系,也成了许多学者探究的对象。朱海燕等人认为:“皎然所提出的‘茶道’是融儒、道、佛三家理念的‘道’,升华了饮茶的意义,提高了品饮的境界。可以说皎然与陆羽是中国唐代‘茶道’文化的旗手,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和深化起到了巨大的指引作用,也对世界茶道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32]陈放认为:皎然不仅在茶艺上对陆羽有帮助指导,他自己也是茶文化和茶道的开山鼻祖。[33]陈云琴则认为:“纵观《全唐诗》提及茶事的诗中,由僧人写作或涉及寺院饮茶的,就占二成之多。这些诗文,往往讲述各种茶的特点、加工、烹煮、品饮和功效,推崇和赞颂之情溢于文字之外。茶成为‘比屋之饮’与这些既是茶僧又是诗僧的宣传倡导是分不开的,这些僧人在茶叶发展史上起了极大的作用。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是唐代的皎然。”[34]此外,陈玲玲、李新玲对皎然与茶及诗之关系均有深入的探讨,其材料详实,观点新颖,为皎然研究开辟出了新的路径。
总体而言,学界有关皎然及其《诗式》的相关研究,方向明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也存在些许不足,如对皎然《诗式》的传播与接受、皎然思想在儒释道背景下如何体现出来,以及皎然诗学理论在后世文学中的体现等,均缺乏深入的探讨,而这些正是后来学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1]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周裕锴.略谈唐宋僧人的法名与表字[J].佛学研究中心学报,2004(9).
[3]贾晋华.皎然年谱[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4]刘曾遂.唐诗僧皎然卒年考辨[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
[5]漆绪邦.皎然生平及交游考[J].北京社会科学,1991(3).
[6]贾晋华.皎然出家时间及佛门宗系考述[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7]许连军.皎然《诗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
[8]陈新璋.简评皎然的唐诗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9]庄世根,马青云.皎然的诗学理论初探[J].湖州师专学报,1988(1).
[10]张寅彭.古代诗论意境说的肇始作——皎然《诗式》[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11]唐小燕.论皎然自然观和取境说的统一[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12]曾羽霞,景遐东.王国维境界说与皎然取境说之比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
[13]高东洋.皎然取境说浅论[J].潍坊学院学报,2005(3).
[14]申建中.中国传统诗学的一座里程碑——皎然意境说初探[J].文艺理论研究,1985(1).
[15]李江峰.皎然《诗式》“作用”与唐五代诗格的“磨炼”理论[J].中国文学研究,2012(1).
[16]王守雪.皎然《诗式》“作用”论[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17]孙振涛,兰继华.论皎然的诗学理论“作用”说[J].柳州师专学报,2013(6).
[18]姜光斗.简论佛学对皎然诗学的影响[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
[19]刘来春.谈皎然文论中儒家中庸之道与佛家中道思想的沟通[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20]贾静.道教文化与皎然茶诗[J].中国道教,2011(4).
[21]许连军.皎然《诗式》与中国诗学之转型[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22]丁玲.从皎然诗学理论看“中唐—北宋”诗歌转型[J].许昌学院学报,2014(4).
[23]高东洋.皎然意境理论的主要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3).
[24]许连军.论皎然诗学理论对中唐诗人创作之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5]张传峰.试论皎然诗论对孟郊创作的影响[J].湖州师专学报,1994(4).
[26]肖占鹏.皎然诗论与韩孟诗派诗歌思想[J].文学遗产,1989(4).
[27]李本红.皎然诗论对王维诗歌接受史的意义和作用[J].中州学刊,2013(6).
[28]李哲宇.陈子昂与皎然岘山诗对比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8).
[29]甘生统.论皎然与陈子昂的诗学分歧——兼论皎然批评陈子昂的原因[J].求是学刊,2016(3).
[30]敏泽.皎然的《诗式》和司空图的《诗品》[J].社会科学研究,1981(1).
[31]尹蓉.皎然、司空图有关意境论之比较[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32]朱海燕,王秀萍,刘仲华.唐代诗僧皎然对茶道美学的贡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3]陈放.中国茶道之父——皎然上人对中国茶道的创世之功(上)[J].科技智囊,2009(9).
[34]陈云琴.诗僧皎然与茶文化[J].农业考古,2006(2).
2017-06-22
许连军(1964-),男,湖南常德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与批评史研究。
I207.22
A
1673-1395 (2017)06-0052-03
责任编辑韩玺吾E-mail:shekeb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