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螟赤眼蜂生物防治水稻主要害虫的研究

2017-03-26 05:58袁秋生张玉烛方宝华朱国奇
湖南农业科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赤眼蜂二化螟卷叶螟

刘 洋,袁秋生,张玉烛,方宝华,匡 炜,朱国奇

(1.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2.邵阳县农业局,湖南 邵阳422100;3.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125)

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绿色防治技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植保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适应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和方向,有利于解决现阶段防治病虫难的问题,有利于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提高防治效果和防治率,也有利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1-2]。因此,研究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绿色防治技术对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赤眼蜂属膜翅目,赤眼蜂科,由于赤眼蜂是一种寄生性昆虫,其幼虫在螟蛾类的卵中寄生,取食卵黄,化蛹后引起寄主死亡[3-4]。目前,赤眼蜂人工繁殖技术已相当成熟,已有研究表明,赤眼蜂能有效防治稻田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并对天敌生物有一定的保护作用[5-7],利用赤眼蜂防治稻田中的害虫成为一种有效的生态防控技术。该研究设置水稻主要害虫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2种方法,开展了水稻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及产量的对比研究,为水稻绿色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早稻品种为湘早籼45号,供试晚稻品种为湘晚籼12号。供试稻螟赤眼蜂由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提供。防治对象为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共设4个处理,即:(1)释放稻螟赤眼蜂+施杀虫剂,(2)释放稻螟赤眼蜂+不施杀虫剂,(3)不释放稻螟赤眼蜂+施杀虫剂,(4)空白对照,不释放稻螟赤眼蜂+不施杀虫剂。在稻螟赤眼蜂寄生区内选择一块面积2 001 m2以上的稻田,一半施杀虫剂,另一半不施杀虫剂,病害照常防治;在距稻螟赤眼蜂寄生区200 m外选择一块面积2 001 m2以上的稻田,不释放稻螟赤眼蜂,但其他栽培管理与赤眼蜂寄生区一致,相同品种做同样的处理。调查稻螟赤眼蜂对二化螟卵及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率以及不同防治方式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收获时测产。

1.2.2 赤眼蜂释放方法 在667 m2范围内选择10个点释放稻螟赤眼蜂共计1万头左右,点与点的间距8 m,每点释放约1 000粒,在1.5~1.8 m的竹竿上系一塑料杯或防水纸杯,杯口朝下,将赤眼蜂卵卡用胶水贴于杯子内侧,杯口离水稻50 cm。

1.2.3 防治次数及时期 早、晚稻分别释放3次稻螟赤眼蜂,释放时间为5月2日、5月20日、6月10日、8月6日、8月10日、9月12日。杀虫剂按当地惯用方法喷施,早稻2次,晚稻3次。

1.2.4 调查方法 在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危害稳定时调查各个处理区的卵寄生率、枯鞘率、枯心率、白穗率、卷叶率等;同时,调查稻田蜘蛛数量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防治方式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影响

2.1.1 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如表1所示,释放后5~10 d,稻螟赤眼蜂对二化螟卵的平均寄生率为60.3%,其中5月20日、6月18日、8月10日释放赤眼蜂的二化螟卵块寄生率分别为56.7%、61.6%和60.4%,不同时期释放赤眼蜂对二化螟卵的寄生率没有显著差异。

表1 不同时期释放稻螟赤眼蜂对二化螟卵的寄生情况

由表2可知,不同防治方式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差异显著,其中处理1(释放稻螟赤眼蜂+施杀虫剂)的平均枯鞘株率、枯心株率和白穗率均最低,分别为2.40%、0.06%和0.03%,相对防效高达99.40%;而处理2(释放稻螟赤眼蜂+不施杀虫剂)的虫害比处理3(不释放稻螟赤眼蜂+施杀虫剂)的严重,平均枯鞘株率、枯心株率和白穗率分别高出0.84、1.96和1.23个百分点;但与空白对照(不释放赤眼蜂+不施杀虫剂)相比,处理2的枯鞘株率、枯心株率和白穗率分别降低了16.17、9.39和3.84个百分点,防效显著,相对防效达70.80%。这说明,虽然释放稻螟赤眼蜂对二化螟的防效不及化学杀虫剂,但也能有效防止水稻枯鞘、枯心、白穗的发生率,将二化螟危害降至可控范围以内。

表2 不同防治方式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2.1.2 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从表3中可以看出,稻螟赤眼蜂释放后7~15 d,稻螟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卵的平均寄生率为57.1%,其中5月20日、6月18日、8月10日和9月12日释放赤眼蜂的稻纵卷叶螟卵块寄生率分别是56.8%、72.1%、65.8%和33.8%。不同时期释放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卵块寄生率的影响显著,这主要与稻纵卷叶螟的迁飞习性有关,也有可能与气温、风速等环境因子有关。

表3 不同时期释放稻螟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情况

由表2可知,不同防治处理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差异显著,其中处理1的平均卷叶率最低,为0.51%,相对防效高达97.52%;处理2的防效次之,平均卷叶率为1.65%,相对防效达91.99%;而处理3的防治效果有限,平均卷叶率为9.23%,相对防效仅为55.19%。由此可见,释放稻螟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优于化学农药。

2.2 释放稻螟赤眼蜂对天敌(蜘蛛)的影响

表4 释放稻螟赤眼蜂对稻田蜘蛛数量的影响(头/100蔸)

6月18日、8月10日、9月12日3次田间调查结果(表4)表明,赤眼蜂寄生防治区的蜘蛛数量显著多于施药区,其中2个不施杀虫剂的处理(处理2和处理4),其田间蜘蛛数量超过了400头/100蔸,而施药处理(处理1和处理3)的田间蜘蛛数量分别只有266.3和169.7头/100蔸。由此可知,杀虫剂在消灭稻田害虫的同时也将蜘蛛等益虫消灭了,破坏了稻田的生境平衡系统;而利用赤眼蜂寄生防治水稻主要虫害能大幅提高稻田天敌的数量,既保护了稻田的生态环境,又能有效控制田间害虫密度,从而延长对虫害的防治效果。

2.3 不同防治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由表5可知,与空白对照相比,采取了防治措施的处理水稻产量明显有所提高;其中,以处理1的产量最高,平均为400.7 kg/667m2,比CK增产30.4%;其次是处理2,平均产量为388.6 kg/667m2,比CK增产26.5%;处理3与处理2的差距很小,仅相差7.7 kg/667m2,比CK增产24.0%。这表明,在不施用化学农药的前提下,利用稻螟赤眼蜂寄生能有效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为害,减少由病虫引起的产量损失。

表5 不同防治方式下水稻产量的比较 (kg/667m2)

3 结 论

施用杀虫剂是保证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手段之一。研究表明,施用杀虫剂能有效控制田间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量,枯心、枯鞘、白穗、卷叶的发生率都明显降低,保证了水稻的高产和稳产。但由于杀虫剂在消灭害虫的同时也将蜘蛛等天敌生物消灭了,破坏了稻田的生境平衡;同时,杀虫剂的长期及大量施用将增强害虫的抗药性,为虫害的大爆发带来隐患。该研究利用稻螟赤眼蜂的寄生特性来防治水稻主要害虫,一方面能有效控制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为害,减少由病虫引起的产量损失,其相对防效分别为70.8%和91.99%,水稻增产26.5%左右;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因施药对田间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蜘蛛等天敌生物,减少稻田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 冯 斌,吴建功,王文玉,等. 赤眼蜂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综述[J]. 山西林业科技,2004,(1):26-30.

[2] 王致能,刘功朋,张玉烛,等. 水稻主要害虫生态防控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J]. 湖南农业科学,2012,(1):92-95.

[3] 张联合,千怀松,徐炳芳,等. 我国赤眼蜂分类及自然分布[J]. 吉林林业科技,2014,(4):33-35,38.

[4] 王连霞. 赤眼蜂蜂种的采集、筛选与扩繁[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7,(7):38-39.

[5] 庞雄飞,陈泰鲁. 中国的赤眼蜂属Trichogramma记述[J]. 昆虫学报,1974,(4):441-454.

[6] 郭 震. 水稻二化螟卵寄生蜂的采集、鉴定及田间种群动态监测[D]. 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1.

[7] 刘功朋,张玉烛,朱国奇,等. “蜂—蛙—灯”绿色生产技术对水稻害虫、天敌及产量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3,(7):89-92.

猜你喜欢
赤眼蜂二化螟卷叶螟
不同形态指标用于二化螟幼虫龄期划分的研究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太仓市近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及防治进展
5种赤眼蜂品系对米蛾卵和梨小食心虫卵的选择偏好研究
棉大卷叶螟识别与为害症状
四种赤眼蜂对槐尺蠖卵的寄生能力及适应性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二化螟的影响
崇明区稻纵卷叶螟历年发生特征分析
省农委召开水稻二化螟航化放蜂防治技术现场培训会
不同地理种群稻纵卷叶螟的解毒酶活性及对药剂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