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极速狂飙 教育扮演“双重身份”

2017-03-25 00:13丁常彦
数字商业时代 2017年9期
关键词:领域人工智能人才

丁常彦

展会就像是一个行业的晴雨表,哪个领域受关注,哪个领域的展会必然人满为患。从早年间的软件到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直至今天的机器人、人工智能,这些领域论坛和展会的变迁忠实地反映着整个时代的变迁。从6月底的2017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到8月底的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大会的受关注度之高可谓空前,所有的迹象都表明,人工智能领域正掀起前所未有的历史热潮。

但在人工智能领域快速发展的背后,人才的短缺正在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领英中国最新发布的《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显示,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需求量急速增长,基础层研究人才成为最大人才需求点。对比中美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数量可以发现,“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上的短板。

正如《经济学人》此前报道的那样:由于科技巨头都在争夺一流的人工智能人才,导致各大高校遭遇了人才大举流失,甚至有人担心此举可能对未来的技术进步产生负面影响。如今,人工智能人才的争夺正日趋激烈。由此,教育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双重身份”日趋显现。

一方面,教育在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人才,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不断创新;另一方面,教育也在被人工智能技术悄然改变,尤其在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应用于教育场景中的“教、學、练、评、测”等诸多环节,教育正在走向智能化。

人才争夺战升级 人工智能人才困境何解?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正在受到全世界的瞩目。从论文数量看,在2016年美国白宫发布的《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策略规划报告》中提到,2013年~2015年SCI收录的人工智能方向的论文里涉及深度学习的论文数量增长了约六倍。其中,中国的相关论文发表数量以及论文引用数量均在2014年对美国实现反超并大幅度领先其他国家。

论文数量的增长首先得益于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基础科学的重视和投入,在今年7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提到,着力推动创新创业群体更加多元,发挥大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领军作用,有效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融通发展。

其次,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实力的增强得益于人才的不断回流。过去,中国的高科技人才基本流向微软、IBM等外企,但近年来,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崛起,正在吸引高端人才加入。尤其在2017年之后,几乎所有的中国高科技公司都加大了对人工智能的投入,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华为、搜狗、小米、科大讯飞等一系列公司都聚拢了一大批高端AI人才。

即便如此,人不够用依然困扰着众多高科技企业。造成这种人才困境的原因有很多种,除了行业发展需求大、前期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工智能具有很强的跨领域、跨学科性质,人才的培养往往需要数年之久。

教育先行 占领人工智能制高点

7月20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要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等内容。全面覆盖小学教育、中学科目,以及大学院校,明确了逐步新增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全国人才梯队。

而按照今年2月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教育,2017年秋季开始,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原则上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

种种迹象表明,一场从下至上的人工智能教育普及正在快速推进中,“从娃娃抓起”已经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事实上,这样一个教育体系的建立,也是我国实现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取得明显成效的关键所在。

在人工智能热潮的推动下,人工智能教育不仅逐渐深入到义务教育阶段,也在深刻改变着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等,如今已经有数十所高校已经开设了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正在形成。

与此同时,第三方培训机构也迅速嗅到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商机,少儿编程培训、科技夏令营、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诸多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其中,源于美国的STEAM教育作为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更早接触计算机、机器人、3D打印等新技术,

尽管目前人工智能教育还面临师资力量不足、第三方培训机构良莠不齐等诸多问题,但从推动整个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有了相配套的教育体系作为支撑,就已经为中国占据未来人工智能教育的制高点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工智能加持 教育领域悄然变革

在南京大光路小学,每个学生都会佩戴一个智能手环,学校可以通过这个智能手环对学生的生理信息进行监控,当学生佩戴手环来到专门的测试设备前,就可以完成对身高、体重,体温等的无感知测试,这些数据会上传到校方后台,从而了解每个学生成长过程的指标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调节。

而孩子进出校情况、危险区预警以及一键SOS等新功能的加入则让孩子可以拥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不仅如此,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大光路小学还计划对学生喜欢上的课、喜欢看的书以及上课表现等与学习相关的信息的及时掌握,从而更清晰地了解一个孩子在学习上的特点等,从而匹配更好的教育。

应该说,这还只是人工智能在智慧教育中的一个初级应用,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场景中,并利用其图像、语音等识别功能对每个孩子进行分析,还可以对数据的计算和深度学习,不断的去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为每个孩子定制学习方案,这对于推动课程的改革、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意义重大。

比如,由于个人兴趣和特质不同,每个孩子对于不同的知识点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果再采用“大锅饭”式的教育模式,就会导致一些学生“吃不完”而另外一些学生“吃不饱”的问题。在过去,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往往是通过考试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办法效率低且准确度不高,如果能够借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对学生上课情绪的捕捉,以及对作业、考试等进行大数据分析,教育教学的效率将会大大提升,同时也让那些学生得到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从而提升学习的效率和成绩。

人工智能对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不限于此,众所周知,人工智能普及所带来的不仅是效率的提升,还意味着过去我们花很多时间学习的知识,尤其是那些完全依靠死记硬背的知识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方面,还不如让学生们参与到更加开放、自主、更具创造力的学习中去。

正如《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所说:“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是因为算法变得越来越聪明,也是因为人类逐渐走向专业化,所以用计算机取代人来越来越容易……人工智能要把人类挤出就业市场,只要在特定行业需要的特定能力上超越人类,就已足够。”

因此,对于当下的教育模式而言,早已不能沿袭传统的方式方法,而是要充分考虑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以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充分考虑人工智能未来可能会给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未雨绸缪。若不然,今天我们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所做的事情,未来有可能变得一文不值。

猜你喜欢
领域人工智能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2018年热门领域趋势展望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