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道情戏传承保护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7-03-25 10:30姜德鑫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太康道情豫剧

刘 曦 马 天 姜德鑫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430074;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830012)

太康道情戏传承保护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刘 曦 马 天 姜德鑫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430074;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830012)

太康道情戏是流传于河南省太康县周边的一种小剧种,像大多数传统戏曲一样,太康道情戏的传承保护也遇到了一定的困境。虽然取得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拥有专门的太康道情剧团作为演出阵地,并获得了一些奖项,但是太康道情戏依然面临着诸如缺乏观众、演员流失、没有经费、娱乐文化冲击、发展脱离时代等困难。对于传承保护问题,可以从加大保护传承人力度、开设校园道情戏课程、进行商业化模式探索以及录音录像的资料保护等方面入手。

太康道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困境与对策

【DOI】10.13867/j.cnki.1674-5442.2017.01.07

河南省是一个戏剧大省,除了豫剧被大家广为熟知以外,全省各地还有各种类型的地方戏曲。太康道情戏就是其中一种,其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主要存在于太康县及其周边地区。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当今社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渐渐导致人们于精神生活上的审美、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向。也正是基于这种趋势的不断深化,传统戏曲越来越为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所冷落。对于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现今主要的注意力均集中于有代表性的戏曲上,如豫剧、京剧等。然而,作为小剧种的太康道情戏却面临着比大剧种更加刻不容缓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一、太康道情戏的起源与现状

太康道情戏作为一种地方性戏曲,有着悠久而漫长的发展历史。最早的道情戏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的唐代。今天大家所看到的道情戏是在劳动人民于千百年间的不断改进与传唱的基础上形成的。正是这种来源于民间的特点,才使得太康道情戏长期以来深受中原老百姓的喜爱。“太康道情戏唱艺新鲜,唱词通俗易懂,欢快流畅,富有淳厚朴实的乡土气息。”①这正是太康道情戏的特点与活力写照,亦再一次反映了其能够传承至今,最重要的是在于符合了老百姓的需求与喜好。

1. 太康道情戏的起源

唐朝初期,中原一带的道士所传唱的“经韵”是道情戏的前身,后来逐渐从黄河流域向江淮北部地区传播。根据史书记载,“太康道情戏初受众于皖西北、豫东南一带,大约于清朝道光五年业已定型,盛于太康县域的时间约在清同治十一年左右。它是在民间说唱艺术——道情、鼓儿词、莺歌柳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吸收越调、豫剧的营养,所逐渐形成的,为广大人民所喜爱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传统剧种。”②

2. 太康道情戏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太康道情戏获得了新生,并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组建了太康道情剧团,编排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目前太康道情剧团依然存在,坐落在太康县城关镇黉学大殿旁边,现有正式演职员工六十三人,其中:二级职称的三人,三级职称的十二人。道情剧团自建团以来,曾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级的戏曲大赛,均都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一九九二年,道情剧团在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的大赛中荣获了八项金奖,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了“天下第一团”的荣誉表彰。太康道情剧团的在演、经典曲目均较多。这其中,古装传统戏160多个,现代戏60多个。比较有名的如《王金豆借粮》、《访苏州》、《双拜寿》、《赤诚状元》、《雷宝童投亲》等。

二、太康道情戏的成就与困境

太康道情戏近些年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加之道情戏演员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绩,并成功申请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眼下太康道情戏的状况仍不容乐观,发展前景与环境依然面临着许多“瓶颈”与制约。尤其是在观众的受众面,演员待遇,传统艺术转型等方面更为凸显。

1. 太康道情戏的成就

(1)成功申请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康道情戏作为一种传统戏曲艺术,本身又是地方性小剧种,受众少、影响力较弱。因此,如果不加以行政性保护,就很可能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值得庆幸的是,经过各方的努力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太康道情戏终于出现在2006年5月公布的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同时在2008年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著名道情表演艺术家朱锡梅亦位列其中。可以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太康道情戏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这是国家层面对太康道情戏重视的积极体现。作为一种地方性的小剧种,能够得到国家的认可,是太康道情戏的巨大成功,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太康道情戏所具有的独特的传承价值。此外,确立道情戏演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既是对太康道情戏这一剧种的保护,同时也鼓舞了更多喜爱太康道情戏的人们投身到对它的传承与延续当中。

(2)太康道情戏屡获大奖

太康道情戏在各种舞台上屡获大奖。1992年,道情戏名段《王金豆借粮》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优良剧目巡演时,独自斩获八大奖项,并经由此正式被文化部授予“天下第一团”的殊荣;时至2001年,其剧目《富裕之后》再次获得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大赛冠军,随即又摘得全国人口文化奖;2003年,在河南省第八届戏曲、小品(曲艺)大赛中,太康道情剧团凭借一部《恋歌》取得桂冠……与此同时,道情剧团还多次应邀进京献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与高度评价,深受首都百姓的青睐。③2004年,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对太康道情剧团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报道,称其是“庄稼农户的剧团”。④这些奖项与荣誉的取得,一方面说明了道情戏演员扎实的表演功底赢得了观众与评委的认可,另一方面则深层次的反映出了太康道情戏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不愧为中华民族艺术大宝库中的灿烂瑰宝。

2.太康道情戏传承保护中的困境

当下,太康道情戏的传承与保护亟需得到重视与解决。在此过程中,其所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众越来越少,演员“青黄不接”

随着电视节目的普及和综艺节目的大热,以及智能手机、互联网所引领的多元化娱乐方式,渐渐使得把戏曲作为主要消遣方式的观众越来越少。现在道情戏的戏迷主要以太康县周边地区的中老年观众为主体。目前剧团的在编人员50余人,除去乐师、舞美等工作人员,能够登台演出的不足30人。剧团中大部分演员为中青年及以上,年龄在35岁以下的为12人。很多当地的孩子不愿意学习道情戏,主要是由于其所在家庭不重视引导,在艺术培养与外出打工上大多选择后者,这直接造成了道情戏演员青黄不接的现实性问题。除了演员培养方面的原因以外,导致其演员锐减的还有道情戏本身的特殊性,“道情戏由于技巧较多,故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一般要好几年才能出师,因而学习的人也就自然越来越少了。”⑤据部分年轻演员介绍,从学习太康道情戏到能够登台演出,没有扎实的功底是根本办不到的,要想具备登台的实力,必须沉下心来,心无旁骛地苦练6-10年才行。

(2)演员工资低,剧团经费少

太康道情剧团原隶属于太康县文化局,属于“国有戏班”,但在90年代被推向市场,进入了自负盈亏的新阶段。这种运营方式的转变无疑给本就处在转型期的道情剧团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演员的收入直接与演出的场次相挂钩,即便场次较多的老演员,工资水平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2010年3月,剧团在5天内演出了11场次,而这5天的工资表则显示:“剧团成员中工资最高的为505元,平均每场50.5元;最低的为350元,平均每场35元。”⑥这样算来,演出旺季演员的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一年的旺季也不过3个月,所以道情戏演员的收入总体上仍属微薄。加之由剧团本身自负盈亏,而剧团经费又基本来源于演出收入,每场演出的戏金在2000元至3000元之间。可以想见,剧团的经费必定也是捉襟见肘的。

(3)各种文化冲击,传统戏曲遭遇危机

在各种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戏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⑦“豫剧的危机表现在,一方面是观众对于戏曲艺术情感的淡化,另一方面是戏曲编创队伍的萧条。”豫剧的生存都遭遇到危机,作为地方小剧种的太康道情戏更是在文化冲击浪潮中难以站稳脚跟。现代人的娱乐方式已与过去呈现出天壤之别的大趋势,墨守陈规的方式必将使包括豫剧、道情戏在内的传统戏曲走进更大的危机之中。如何直面这种颠覆性的冲击,既是传统戏曲需要共同应对的挑战,同时也是转变生存之道的分水岭。

(4)道情发展脱离时代,转型较为困难

太康道情戏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与时代潮流出现了脱节。艺术的创作要靠近、反映百姓的日常,解放后道情戏取得巨大成功就是因为十分贴近于百姓的生活。而现在的创作精品越来越少,百姓的认可度越来越低,道情戏的发展已日益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当然这也与人们对艺术创作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有关。在诸多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太康道情戏的转型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当然,观众口味的转变过于迅速对于戏剧的创新、创作来说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把握。故太康道情戏的创作与演职人员需要尽快适应广大观众的需求,准确把握住其心理是道情戏能否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太康道情戏传承保护的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必定要从文化的载体——人的身上来体现。对于太康道情戏的演员和传承人,首先应当给予必要的,物质上的扶持。使演员能够在道情戏的传承上生存下去,不会出现为了生计而转行的情况。其次就是要对儿童、学生群体进行道情戏的基础性培养,传统文化需要年轻人来传承。第三,要探求新的戏剧发展模式,沿着新的方向钻研道情戏生存的契机。最后就是对太康道情戏做影像资料的记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永久保存下去。

1. 加大对传承人群体的保护

“戏曲能否被传承下去,演员是核心。”⑧对于太康道情戏的传承保护,重视道情戏演员、名家名角、代表性传承人是重要的一环。国家与地方财政可以从津贴补助、公费医疗等方面扶持名家演员。对于那些愿意跟着传承人学习道情戏的青少年学生,则可以通过给予资金上的补贴来进行帮扶。除此之外,传承人的选定很难做到公平,被选上的传承人年龄偏大,每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人数过少等,一旦传承人发生意外,很难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有关部门仍需针对类似问题,研究相应对策。“要保护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首先要保护我们的遗产传承人,给予他们最基本的生存保障,改善演出条件,提高演员待遇,才能让他们专心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⑨总之,对于传承人群体的保护刻不容缓。

2. 在校园里开设道情戏课程

太康道情剧团是专门性的演出单位,虽然也招收演员并进行培养,但是却无法把道情戏往更大的受众范围进行推广。在学校里开设道情戏课程,是保护传承道情戏的又一种高效方法,有利于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门艺术。在学校的课堂上,开设道情戏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艺术的鉴赏能力,开拓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还能够使道情戏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承下去。在无法开设专门的道情戏课程的学校,可以结合开设的音乐课,对音乐老师进行定期的戏曲素养培训,“与学校音乐教育相结合,把戏曲带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感受戏曲。”⑩此种模式在太康县及其周边所有的中小学进行推广,从目前各学校的师资与硬件力量方面来看,是完全行得通的。

3. 探索与产业结合的发展之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太康道情剧团也要想方设法生存下去。过去单一地走演出收费的道路,现在已经行不通了。戏曲要发展,就要借用现代化的传播平台。如河南电视台的主打栏目《梨园春》,聚拢了大批优秀的戏曲演员登台演出,依靠优质的节目吸引了数以亿计的戏迷朋友。太康道情戏虽然没有豫剧这么大的影响力,但是却可以借鉴《梨园春》的模式。目前,太康电视台推出了一档以太康道情戏为主打节目的《春满园》,曾经产生了不小的反响。“2003年9月,在逊母口磷肥厂等诸多单位参与下,县广播电视局又与文化局联合,在县电影院举办大型《春满园》,使其从小演播厅走向大舞台,成为全县最精彩的文化亮点,进一步满足了广大戏迷、歌友的参与和观赏需要。”《春满园》栏目的创建确实开创了太康道情戏新的发展模式,既有普通百姓的参与,同时还吸引了商家进行赞助,但是节目后续发展过程中缺乏创新导致发展乏力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太康县的一些企业在广告制作时,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元素,编排太康道情戏的唱词并演唱出来,做成录像在电视台播放,这种大胆创新不仅让观众耳目一新,同时对太康道情戏的保护也起到很好的作用。

4. 做好道情戏的录音录像记录太康道情戏的传承,除了加大对人员的保护外,对其做录音录像方面的记录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录音录像等各种方式,将豫剧表演艺术家所传承的表演艺术尽可能全面地记录下来,通过现代手段摆脱了中国传统戏曲传承中出现的‘师徒相教,口传心授’的特点,摆脱了限制其发展的客观条件,在时间和空间上为后人的学习和传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对于太康道情戏也是一样,若干年后,老一辈的录音录像,就是后代学习研究道情戏的重要资料。除此之外,这样做还能为研究道情戏的当代史打基础。豫剧的保护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即“通过录音、录像、数据库等形式,采集、整理新的豫剧资源,不断丰富扩充豫剧资料库,为全面了解豫剧发展现状、研究豫剧当代史打下基础。”

5. 寻求影视创作对于太康道情戏的突破

太康道情戏既是一种供广大人民群众娱乐的传统戏剧,同时又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完全可以通过影视创作达到对其的宣传和保护。在影视创作方面,相关工作人员和媒体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例如,由中共北京市房山区委宣传部,中共河南省太康县委宣传部,北京和平共展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展打造的电影《油菜花开》开机仪式暨新闻发布会于2015年5月4日在北京房山区富源蕙业生态观光园隆重举行。该电影具有浓重的太康道情特色,“天下第一团”河南太康道情剧团全体演职员,在此剧中承担了道情演出班底。电影所描述的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纯真,凄美的爱情故事……介绍了豫东人民的乡土风貌,特别是太康道情戏的地方特色,在此剧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除了在电影制作中融入太康道情戏的元素,一部专门讲述太康道情的电视剧也将对太康道情戏的传承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电视连续剧《天下道情》讲述了两代人的道情情结,描写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豫东平原的太康张家道情班,在家破国亡中艰难生存,并为太康道情戏的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再现了解放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艺人们的艰辛生活情景,以及他们那种乐观向上,为艺术献身、可歌可泣的英勇壮举。表现了太康道情在近百年来从无到有、从有到盛、从盛到衰,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又到繁荣的演变发展过程。”在观影日益成为现代人们主要休闲娱乐方式之一的今天,太康道情戏能否搭上这趟时尚潮流的列车,对于广大太康道情戏迷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保护传承也有着重大影响。

四、结语

太康道情戏拥有悠久的历史,是太康人心中的文化记忆与符号。过去它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给人们带去欢乐的精神食粮。时至今日,像很多传统戏曲一样,太康道情戏也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抓紧保护刻不容缓。太康道情剧团是道情戏保护的前沿阵地,是传承太康道情戏的艺术中心,对于这样的演出机构,国家、社会、个人都应该给予支持。对于剧团的演员和太康道情戏的传承人,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应该给予重视,尤其是政府和社会需要对他们的贡献给予认可。年轻人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太康道情戏的未来,探索道情戏的学校教育以及专业培养需要尝试更多的路子。此外,商业化模式的发展路径已经是大势所趋,商业化的太康道情戏亦更能够焕发出戏剧发展与传统文化的活力。做好太康道情戏录音录像的静态保护是把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的最后一道铁壁,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中华民族艺术宝藏的重要法宝。

[1]焦海丽.浅析地方小剧种的发展前景——以太康道情戏为例[J].北方音乐,2015(09).

[2]杨英刚.道情戏永远的主角——朱锡梅[N].河南科技报,2008-7-11. [3]马愔.豫剧的发展和传承保护[J].戏剧之家,2014(17).

[4]师东坡.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豫剧保护的路径[J].戏剧文学,2014(11).

[5]焦海丽.简述地方小剧种发展面临的困境——以太康道情戏为例[J].北方音乐,2014(18).

[6]徐忠奎.豫剧发展过程中的危机和保护[J].戏剧之家,2013(05).

[7]陶娜娜,崔斌.河南太康道情剧团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大舞台,2010(03).

[8]王婷婷.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戏剧文化传承途径[J].山西青年,2013(16).

[9]杨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反思[J].神州,2014(09).

[10]候银梅.试论河南戏曲的传承与保护[J].文教资料,2013(13).

[11]张绮.太康道情戏调查报告[J].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08(01).

[12]刘厚宇.河南太康道情戏的形成与发展[J].戏剧文学,2012(01).

[13]陶娜娜.河南太康道情戏的调查与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

[14]杨志敏.非遗视野下太康道情戏的传承与保护[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6(04).

[15]张鸿声,祁洋波.豫东道教文化与豫东道情戏[J].文艺争鸣,2008(03).

注释

①张鸿声,祁洋波.豫东道教文化与豫东道情戏[J].文艺争鸣,2008(03).

②太康县文化局戏曲志编辑组.太康县戏曲志(内刊征求意见稿)[R].1987:126.

③太康道情网.太康道情现状[EB/OL].2013-11-16.

④太康县道情剧团网.剧团简介[EB/OL].

⑤杨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反思[J].神州,2014(09).

⑥陶娜娜.河南太康道情戏的调查与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31页.

⑦徐忠奎.豫剧发展过程中的危机和保护[J].戏剧之家,2013(05).

⑨杨志敏.非遗视野下太康道情戏的传承与保护[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6(04).

⑩焦海丽.简述地方小剧种发展面临的困境——以太康道情戏为例[J].北方音乐,2014(18).

创办群众喜爱的“春满园”节目[Z].太康县志(1986-2000):567.

新华网河南频道.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天下道情”启动仪式在郑州举行[EB/OL].2014-7-21.

The Problem and Strategy of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Daoqing Opera in Taikang

LIU Xi MA Tian JIANG De-xin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430074, China;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Urumqi 830012, China)

Daoqing Opera in Taikang is popular around Taikang county of Henan province, whos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is in the dilemma as most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s. Although it gets the titl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possesses special troupes and obtains some awards, Daoqing Opera is facing the difficulties of being short of audience, actors and fund, entertainment culture shock, and development away from age. As for the problems of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we can start from the protection of inheritor, the school courses of Daoqing Opera, the exploration of commercializat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video and audio recording materials.

Daoqing Opera in Taika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dilemma and strategy

J802.6

A

CN22-1285(2017)045-052-07

中南民族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学术创新基金项目 “太康道情戏传承保护的困境与对策研究”(2016sycxjj114);新疆财经大学法学院产学研基地基金项目“民族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法律路径创新与优化”( XJUFE2015FX001)

刘曦(1991-),男,回族,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史与少数民族艺术。

马天(1987-),男,回族,新疆财经大学法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与民族学。

姜德鑫(1964-),男,新疆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与民族艺术。

(责任编辑:胡子希)

猜你喜欢
太康道情豫剧
我的太康
河南太康:“五养”模式打造乡村治理新样本
民国豫剧唱片探论
历史回音壁
——蓝田上许村道情演唱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太康:倾力打造代表联络站基层样板
法学视域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
——以陕北道情为例
“道情窝”里的演唱家
——陕北道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白明理访谈录
坚质浩气 妙道情真——傅山的美学思想及其书艺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