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2017-03-25 09:55田易加江苏省扬中市委办公室
江苏农村经济 2017年1期
关键词:扬中村级集体

田易加/江苏省扬中市委办公室

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田易加/江苏省扬中市委办公室

近年来,江苏省扬中市围绕强村富民目标,坚持把扶持经济薄弱村增收作为推进全市村级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提振村级集体经济的主题活动,有力推进了经济薄弱村脱贫转化的进程。

一、村级经济发展初见成效

“十二五”期间,扬中市积极响应和贯彻镇江市“百村万户双达标”活动,持续开展联系服务群众“六项工程”“弱村振兴361”工程,创新探索农村公共服务“八位一体”运行维护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进一步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帮扶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5年底,扬中市已全面消除年经营性收入低于100万元的经济薄弱村,提前5年完成镇江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市村级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位于镇江前列。

实业兴村,主导增收。鼓励镇街区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新”建设规划的前提下,以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原则,集中村集体留用地,整合各村自有资金和资源,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出租,产权独立、按股分红、收益归村”的模式,加快建设富民工业园和标准化厂房。鼓励、引导和帮助经济薄弱村,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建设物业用房,积极发展物业经济。2013~2015年,扬中市用于支持标准化厂房建设的财政投入达623万元。例如:油坊镇太平村在地理位置偏僻、远离城镇和工业园区、村级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的条件下,通过镇村合作、村村合作、村企合作,进行“飞地”投资,跨区经营,在镇南小区建设了面积3600平方米的公共服务中心,每年实现租金收入45万元。

农内挖潜,辅助增收。鉴于扬中人多地少、农业资源有限的基础条件,走小中见特、特中见优、优中见大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路径。加强对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扶持,有针对性地鼓励地处沿江、农业产业化基础较好的行政村,统一组织、规范引导土地流转,建设特色农产品种植和特种水产养殖基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例如:八桥镇八桥村以村集体牵头发展特色农业,建成秧草、蔬菜大棚300个,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近30万元;三茅街道兴阳村的薯粉项目、永和村的秧草玉米基地、营房村的稻鸭共作和特禽养殖等,是沿江经济薄弱村做强农业、精细发展的典型。

政策扶持,助力增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灵活运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省级农桥、一事一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等项目建设,帮助经济薄弱村完善基础设施,为发展夯实基础。用好镇江市开展的“百村万户双达标”相关政策,因村制宜拓宽集体收入增长渠道,建立村级公益事业长效管护机制,推动村级经济持续发展。2013~2015年,全市累计建设完成省级农桥53座,投入财政资金1217万元;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87个,财政补助资金869万元;农村公共服务“八位一体”运行维护机制建设投入资金2200余万元;镇江市“百村万户双达标”行动兑现奖补资金455万元。

创新方式,促进增收。近年来,随着扬中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加上沿江开发和工业园区建设的力度加大,大拆迁大开发带来服务性、资产性收入大幅增加。部分村集体在力保无风险的情况下,将集体货币性资产进行合理投资,增加理财性收入;部分村集体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提供生产性、生活性或劳务性服务,增加集体收入。例如:西来桥镇6个经济薄弱村中,有3个村的理财性收入分别达到34万元、55万元和80万元;三茅街道兴阳村成立综合服务公司,为长江渔文化生态园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后勤服务,为100多名劳动力提供就业,为村集体增收30多万元。

二、村级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几年扬中市村级经济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制约因素,村级收入增长乏力等问题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水平失衡。扬中村集体收入的总体水平虽然有了较快的提高,但受地理位置、经济结构、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强村与薄弱村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2015年底,全市收入最高的三茅街道新民村村集体收入达475万元,最低的西来桥幸福社区只有73万元。同时,现有扶持政策大多数为普惠型,因村制宜,支持经济薄弱村“补短板”的政策优惠性不足、针对性不强。

增收渠道单一。当前,绝大多数村(社区)把发展物业经济作为村集体长效增收的主要途径,但部分村将物业经济这一“主渠道”视作“唯一渠道”,把建设标准化厂房视作发展物业经济、实现村级增收的“唯一方法”,多元化收入结构没有形成。受用地规划、指标等瓶颈制约,“筑巢引凤”“飞地”发展保增收的难度逐渐加大。同时,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再发展、再投入的势头有所下降,导致物业用房出租难,有的村(社区)出现新的负债。

机制实效不强。对经济薄弱村和贫困户的扶持,还缺乏科学化、规范化的识别、扶持、救助、退出和监督机制,实际运作和工作成效受主观影响比较大。在“5+1”结对帮扶等机制落地的过程中,少数挂钩部门还没有做到凝心聚力、精准发力,存在着畏难、推诿的情绪,日常工作有时甚至会被动应付。随着挂钩部门“第一书记”返城,以及各项资金管理越来越严格,部门扶持的力度有些减弱。

三、促进村级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培强带头人。“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实践证明,一个敢于创新、善于开拓的强有力村级领导班子,一位敢于创业、善于管理的优秀带头人,是关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必须在加强村级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为村级发展提供有力引导。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围绕村级经济发展、农村综合改革、基层党的建设等内容,有重点、系统性、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切实发挥作为“带头人”引领和服务基层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落实好村干部各项待遇,兑现落实好相关激励政策,真正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与此同时,要以农村基层党组织换届为契机,按照“肯担当、执行力强、群众基础好”的选拔标准,把优秀人才充实到村级班子中,不断加大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和使用,形成支撑基层发展的强大人才梯队。

找准新路子。因村制宜找准、找对适合经济薄弱村发展的路径,这是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方面,要巩固好“物业经济”这一村级增收的主渠道,以“集中、集聚、集约”为原则,科学有序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鼓励在镇街区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村自有产权厂房,建设多层厂房,并做好存量化解工作。另一方面,要立足村情、打破瓶颈,拓宽村级经济发展思路,探索多元化的增长模式。产业基础较扎实的村,要发挥产业优势,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积极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实现村级增收、村民致富的双赢;地处城区和集镇周边的村,要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服务型经济;对沿江经济薄弱村,在注重精细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村级经济发展、村集体收入增加提供保障。

完善好机制。推进扶贫、确保脱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建立和完善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用制度管人、按规章治村。着眼于实施“一村一策”,立足增强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建立完善市、镇、村三级联动帮扶工作机制。按照市委、市政府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本单位资源,创新思路和方式,帮助整合资源,促进村级发展。要整合现有财政支农政策,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帮扶,变普惠制为个性化,提高财政资金的扶持效益。所属镇街区要落实“兜底”责任,不断加大资金、基础设施等投入保障力度,确保如期实现经济薄弱村的脱贫目标。各经济薄弱村要自我加压、主动作为,用好自身基础条件,增强发展动能;同时,强化“村级发展,事关人人”的意识,加大村民支持村级事业发展的参与度,更好地支持村集体发展,吸引本土人才和项目回乡,为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为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种下“金种子”,促进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全面加快扬中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

猜你喜欢
扬中村级集体
凝聚青春力量 助力扬中发展
村级义务消防队值得一试
我为集体献一计
“东方明珠”与“江中明珠”间的浓情厚意——记香港扬中同乡会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村级审计亟待加强
警犬集体过生日
河豚的故乡
——扬中
扬中市委副书记唐崇林视察市档案局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