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登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精准帮扶结硕果 老区经济增活力
盛登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组织开展了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活动,通过四轮结对帮扶(从2005~2016年,每三年为一轮),茅山老区村级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增长。2016年,老区44个行政村(居),村集体经济收入1.2亿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200万元以上的9个,占20%;100万元以上的28个,占64%。
(一)实施“三挂钩” 结对。深化区四套班子领导结对联系1个经济薄弱村,区级机关部门、单位、重点(规模)企业结对帮扶1个经济薄弱村,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结对帮扶1个特困家庭的“三结对”帮扶联系制度。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以区委组织部、农工办、区级机关党工委、区民政局、人社局、农林局、财政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统筹协调全区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区扶贫开发工作的政策制订、工作进程考核和监督等具体工作。
(二)落实“三大”扶持政策。紧密结合金坛实际,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低收入农户脱贫、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为重点,先后出台了《金坛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行动纲要》《金坛区农民增收行动计划》《金坛区村级增收行动计划》3项政策,新设立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000万元、农民增收专项资金1000万元、村级增收专项资金1000万元“三个”1000万元的资金,明确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农民增收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村级增收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村集体发展村级经济。按照“经济薄弱村优先安排”的思路,2015年老区经济薄弱村共获专项资金615万元,占资金总量的20.6%;2016年安排专项资金705万元,占资金总量的23.5%,远远高于全区村均水平。不仅如此,统筹使用好水利、设施农业、农业保险等各项资金,尽力打好资金的组合拳。
(三)推行“三项”发展路径。一是发展生产经营性物业用房。鼓励和支持村级联合投资在区位相对优越的工业集中区内开发建设生产经营性物业用房,区、镇在审批手续、规费减免、税收等方面继续给予支持,保证村级集体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目前,老区经济薄弱村共建设标准厂房65735平方米,占全区总数的40%。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改革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农业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创建并做大做优特色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提升现代农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近三年来,老区经济薄弱村新增良种茶1060亩、优质水果550多亩,成功申领品牌7个。三是积极拓展延伸农村服务产业。进一步引导和鼓励老区村和农户发展商业用房、外来民工集宿楼、物流等服务项目,薛埠镇1000多平米的外来民工集宿楼已建成使用等,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优化村级经济结构,培育村级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加强农村“三资”综合管理。一是信息联动。依托现有的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平台,与区、镇纪委村居廉线同步,共享“三资”信息;开通领导网络监管系统,构筑上级监管部门可以直接对镇、村集体资产的运行情况进行查询和监督的平台,随时掌握到期合同、重大资产预处置情况和村级重大公共资源交易及实施情况,对农村的重大经济活动进行无死角、全过程的实时监控。截至目前,已更新各类信息近3000条,防范预警100多条。二是规范操作。创新和完善村级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广泛参与的有效监管机制;严格资产出让,规范投资行为,强化合同管理,完善租金收缴和考核办法,健全资产台账,促进资产保值增值。2016年老区村级的净资产较2015年增加了3017万元,村均净增69万元。三是健全制度。切实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出台《金坛区农村财务制度》等多项政策,健全完善村级非生产性费用开支包干制度,努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不断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健全村级民主理财制度,实行村务公开检查,把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实好,不断改革村务公开办法,接受群众监督,进一步提升村级经济管理水平。据统计,2016年老区村级非生产性开支较2015年下降14%。
(五)深化“三大”合作改革。认真落实中央、省和常州市有关发展农村“三大合作”的要求,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关键举措、严格责任考核,老区三大合作组织发展势头迅猛。一是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持续推进。到2016年底,累计组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13家;量化经营性资产2900万元,持股农民总数达9.7%。二是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持续推进。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目前老区已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1家,涉及土地面积1万亩,新增获益农民3万多人。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持续推进。省“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3家;常州市“三好三强”合作社达31家;区示范社达53 家,拥有社员7.9万人,带动农户3万户。据统计,老区三大合作组织2016年实现经营性收入225万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50多元。
(一)班子要配强。“村子好不好,关键在领导。”直溪镇西滨村的集体经济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几年内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关键就在于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村党总支书记孟国强。早在2014年以前,该村经济总收入不足20万元,是金坛第四轮结对帮扶的经济薄弱村。自孟国强担任村书记后,他从化解村级矛盾入手,对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当场答复,限期解决;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耐心解释,积极争取条件早日解决。这种身体力行的作风,重新赢得了群众对村干部的信任,出现了村干部一呼百应的良好局面。
(二)思路要明晰。发展集体经济,关键要找准本村发展优势,选准发展思路。薛埠镇东窑村在发展起步阶段,从本村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临近薛埠镇工业园和金西工业园两大优势,探索确立了建设标准厂房壮大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在发展过程中,他们脚踏实地,先易后难,量力而行,稳步推进,滚动发展。2014年建成了首座标准厂房500平方米,次年出租获收益26万元。薛埠镇下杖村则从购置农机入手,先后购入各类农机20多台,为农民提供机械服务面积达到3000多亩。特别是2016年初购置粮食烘干设施后,当年为农民烘干水稻1000多吨,实现村级增收16万元。
(三)造血要增强。切实以增强“造血”功能为中心任务。一是围绕“一城一山一水”板块建设发展壮大村级经济。薛埠镇的山蓬村紧紧抓住“一山”板块发展的大好时机,积极围绕上阮现代农业园,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兴建了樱花园配套停车场,实现村级年增收近10万元。二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近三年来,朱林镇的唐王村充分利用地多人少的优势,在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大力引导农民流转土地2000多亩,并以唐丰农机合作社的名义集体种植,亩均净收益保持在200元左右,村级年均增收40多万元。三是突出乡村旅游主题。薛埠镇的仙姑村借力茅山旅游区打造之际,以乡村过大年活动为助推器,大力发展以茅山风鹅、猪手等农家菜为主的农家乐产业,年吸引游客10多万人。村集体通过提供物业等配套服务,实现年增收20多万元。
(四)帮扶要精准。一是精准把脉贫困原因。深入调研剖析各经济薄弱村致贫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按照“无资源、无资产、无资金”进行分类,经调查茅山老区有17个经济薄弱村主要致贫原因是缺乏项目启动资金。二是精准实施帮扶项目。针对经济薄弱村的实际,确立了以“造血”类项目为主的帮扶思路,借助市设立的扶贫开发项目和金坛的村级增收项目,集中统筹帮助经济薄弱村发展。2013年,在常州出资60万元帮助朱林镇长兴村兴建200多平方米标准厂房项目中,金坛配套了20万元资金,有效缓解了村级资金压力。三是精准监管项目资金。注重加强扶贫资金监督管理,做到认真组织申报、规范申报程序、强化督查指导、严格对标验收。在近几年全区实施的26个老区专项帮扶项目中,未发现违规违纪问题。一些好的监管做法还得到上级肯定。
(一)引导工业企业帮扶。按照“工业反哺农业”的要求,充分利用老区的农产品和环境优势,发挥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上的优势,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通过政策和制度创新,选择部分有社会意识的企业结对帮扶部分重点经济薄弱村,由帮扶企业通过带信息、带项目、带资金、带市场、带技术等多种途径,帮助经济薄弱村开发优势资源,培育主导产业,寻找致富门路,确保经济薄弱村2019年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增幅达到20%左右。
(二)严格落实工作职责。各部门的督促检查,要把结对帮扶工作作为各级干部年度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各级帮扶办要按照现有的考核办法,做到月度有统计、季度有抽查、年度有考核,到每年底再开展一次进村入户督查和验收,由经济薄弱村的干部群众签字确认脱贫结果。对帮扶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提请各级党委、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对未按规定要求、工作不力、帮扶无效果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确保帮扶工作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三)持续强化资源整合。完善帮扶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积极引导以镇(街道)为单元,统筹管理各类帮扶资金和建立专门的帮扶项目库,鼓励各经济薄弱村实现抱团发展、异地发展。突出抓好金融服务,充分发挥扶贫小额贷款功能,按照“项目老区优先安排、资金老区优先发放”的原则,为老区发展生产、增收致富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突出抓好科技扶贫,鼓励科技人员到扶贫帮困第一线进行科技推广,为扶贫开发提供科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