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模式

2017-03-25 06:24王甫同江苏省盐城市农业委员会
江苏农村经济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农技培育

王甫同/江苏省盐城市农业委员会

“五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模式

王甫同/江苏省盐城市农业委员会

江苏省盐城市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以部、省和地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为载体,积极探索创新以“培育方式多元化、教育培训精准化、培育指导全程化、运行机制规范化、业绩评价系统化”为核心的“五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模式,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三新”技术推广应用,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助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示范和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问题导向,“五大难题”倒逼改革创新

盐城市是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大市,粮油、畜禽、果蔬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近年来,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由大转强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难题,严重制约盐城现代农业又快又好发展。

一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民进城务工成为常态,农村劳动力老年化、兼业化趋势严重,务农人员缺少培训提升,综合素质较低, “三新”技术应用和创新创业意识不强,严重阻碍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培育项目实施前,2013年,全市务农劳动力113万人。在文化素质方面,拥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仅为2.72 万人,即便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农业企业负责人等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中专学历也仅有11.6%和10.9%,40岁以下14.3万人,青壮年占农业从业者比例偏低。

二是新型主体数量不足。2014年之前,全市现代农业处于快速发展初期。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滞后,社会化服务支撑不足,迫切需要通过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3年底,全市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仅3955户,种植10亩以上的蔬菜园艺大户仅1611户,各类畜禽养殖大户也只有1.84万户。

三是科技应用步伐不快。农业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肥药、新机械推广应用受到制约,继而直接影响到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效益的提升。项目实施前,每年引进、更新的新品种、推广的新模式数量不多,设施高效农业刚刚起步,“三品”认证基础薄弱,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尚在推进之中,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四是农技推广效能不优。受政策、体制、自身素质等多重因素影响,农技推广精准性不够,推广内容不接地气,农民学员组织难,农民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单调僵化,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不少地方农技推广队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陈旧、能力滞后、手法单一等问题,一定程度束缚农技部门职能作用发挥和现代农业科技推广。

五是产业富民拉动不强。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面积、总产优势虽然突出,但提质增效、节本增效、绿色增效的拉动作用不强;高效农业规模效益不高、农业外向度不足、加工流通产业链条不粗、区域公共品牌知名度不响、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能力不强、农业综合竞争力偏弱、增收空间收窄等诸多薄弱环节,已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制约瓶颈。

二、精准施策,“五位一体”模式开辟路径

紧扣培育壮大“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三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目标,立足农业从业人员现状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际,创新应用 “五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模式,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进而从根本上为破解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探寻了有效路径。

一是培育方式多元化。整合市、县、镇农技推广、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资源,构建行政推动、教科研所参与、市县镇联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式。探索形成了“以主体阵地培育为主的‘农广校+农民’、以委托培养为主的‘政府+农业院校+农民’、以自主培养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农民’、以科技入户为主的‘农技人员+示范户+农民’”等四种培育方式;撬动了政府资金投入,三年实施各类农民培训项目89个,累计投入项目资金5580.9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资金4384.9万元,地方财政配套1196万元;加速了科研成果转化和教学资源利用,大批“三新”技术成果被应用于教学实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利用科研院所等技术力量,充实教学队伍,提高教学效果;盘活了农民培训和农技推广机构,农广校、农技推广机构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激发了农业新型主体等社会力量,构建了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需求相适应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二是培训教育精准化。按照“培训围绕产业走、技能紧跟创业来”的思路,以“精准对接主导产业、精准遴选培育对象、精准安排培训内容、精准调优培育手段”为突破口,以“固定学堂、田间学堂、基地学堂、移动学堂、空间学堂、网络学堂”六大学堂为载体,主动拓展培育方式、下沉培训渠道,扎实开展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的全过程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既能科学种田养殖,又能驾机下田作业,更能网上开店、线下营销、组织社会化服务,成为掌握农业一二三产多种职业技能的“多面手”。全市挂牌建立农民培训实训基地28个,申报建设省级以上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2个,建设农民田间学堂119家。其中滨海县农干校“随耕田间学堂”办学培育模式在全国农民培育工作研讨会上做典型发言,得到农业部、中央农广校领导高度肯定,多次引起省、市领导高度关注。2017年5月被农业部授予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

三是培育指导全程化。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盐城市农业系统全面推行首席专家指点、农技人员挂点、业务团队建点的农技推广“三点工作法”,从教育培训到创新创业,实现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全程化指导,做到了服务无盲区、无死角,畅通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同时,改进了机关作风,提升了服务效能,有效地解决了技术推广和指导农民不精准、不便捷、行为不规范等问题。“三点”工作法服务创新被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认定为全国领先的农技推广模式,被评为2015年度盐城市十大创新服务举措,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推行首席专家指点,让首席专家利用12316服务热线、农信通、农业信息网等现代服务手段广泛指导农民,牵头开展技术推广、攻关、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工作。推行农技人员挂(蹲)点,让系统内每一位有技术职称的农技人员积极投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的主战场,做到农技人员全员参与,新型主体全面覆盖,农技服务全程跟踪。农技人员下沉基层,挂钩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技术推广指导、政策信息发布宣传,协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推行业务团队建点,让业务团队通过联建、自建、共建等方式,建成具有行业特色鲜明、先进技术集成、示范作用较强、经济效益显著、省市境内一流、能够代表行业先进水平的示范基地。通过建立示范点,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员开展观摩学习、互动交流,切实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从而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的实训和孵化阵地。

四是运行机制规范化。紧紧抓住“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个重点环节,不断探索创新,确保规范运行。在教育培训方面,严格按照“产业调研-方案制定-学员遴选-课程安排-集中培训-现场观摩-生产实践-跟踪指导” 的规定工作程序开展工作,切实加强培训计划、过程控制、财务管理、档案建设规范化。在认定管理方面,按照部省市有关规定,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的原则,9个县(市、区)政府均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办法,正常开展资格认定工作。近三年将生产经营型农民列为重点,全市认定4.2万人。在政策扶持方面,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列入重点惠民工程,对获得职业资格的农民,在惠农政策落实、农业项目实施、技能继续教育、农村金融补贴等方面给予“四个优先”扶持,从而有效促进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良性推进。

五是业绩评价系统化。科学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评价办法,采取百分制的方法量化评分,系统形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评价办法,引导和倒逼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范化和实效化,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强化实施主体考核,突出对培训任务完成、资格认定管理、制度建设、档案建设、信息上报宣传等情况进行评价。强化培育效果考核,突出对学员技能掌握情况、学员满意度、学员创新创业情况等进行调查考核。强化示范辐射考核,突出对帮扶带动、新增新型经营主体情况和新增新型经营主体满意度情况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培训学员 “一带一”或“一带多”开展情况;新增新型经营主体数量、规模、“三新”技术应用情况;新增新型经营主体对农技推广机构及致富带头人的满意度调查情况。

三、推广应用,“五大成效”不断彰显扩张

通过“五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模式在农技推广中的应用,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服务组织不断壮大,农技推广服务效能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竞争能力快速提升,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一是壮大了“三新”主体发展规模。促进了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服务组织“三新”主体的快速增长。三年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7万人,其中开展资格认定4.2万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新发展,三年时间,种养大户新增1.52万个,总数达3.8494万个;家庭农场新增2279个,总数达380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增2380个,总数达10402个;农业企业新增193个,总数达1661个。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新发展,三年新增1438个,总数达2976个。2016年,盐城市农委、共青团盐城市委联合评选十佳青年农技推广标兵和十佳新型职业农民“双十佳”活动,《盐阜大众报》开辟“新型职业农民巡礼”专栏,对全市20名新型职业农民先进典型进行了专题报道。

二是加快了“三新”技术转化应用。三年来,累计推广115个主推品种、33项主推技术、51个主要农作物主推配方肥、27类主推农药和56种主推兽药,全市农业主推技术应用率、良种覆盖率均达95%以上,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1%,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5%;共获得市以上各类科技成果5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6份,制订5个江苏省地方标准,助推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三是提升了农业综合竞争能力。助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三年累计新增设施农业面积达55.5万亩,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达210万亩;新增稻田综合种养6.7万亩,盐都、建湖2个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入选省级综合种养十大示范基地;建成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70个。农业新业态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呈现倍增发展态势,三年新增休闲农业景点58个,总数达482个,综合收入突破60亿元。农业电子商务高歌猛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网店)达10000多个,从事农产品电商销售人数超过30000人,实现网上销售86.24亿元,通过网络交易的农产品品种已经占到全市所有农产品品种比例的36%,产品远销上海、大连、福建、浙江等地,以及韩国、日本、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23个国家和地区。农产品品牌建设迈出大步,近三年建成100个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示范基地,新增农产品“三品”数1674个,有效农产品“三品”总数达2360个。生态循环农业成效明显,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积占比达77%,化肥、农药使用量每年减少2%左右。

四是增强了农技推广服务效能。服务重点更加精准,农技推广服务与部门中心工作结合紧密,突出了农时农事、新型经营主体、重点产业、绿色发展和农民需求。尤其是面对小麦赤霉病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畜禽粪污治理与综合利用等重大事项,农技人员能够及时准确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手段更加便捷,在12316惠农短信平台基础上,市、县农技推广机构在农业网站开辟农技推广专栏,积极注册微信公众号,首席专家与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微信或QQ群,积极发展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农技耘”APP等等,对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扩编、扩容”,及时发布农业科技推广信息,提升服务指导的时效性、新颖性。服务行为更加规范,农技人员带着服务新型经营主体的任务,参与课题研究和难题攻关,撰写调研报告和论文,建立推广日记,规范了推广行为。

五是促进了农业增收富民。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壮大,加快了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发展,培育壮大了甜瓜、大蒜、甜叶菊等一批特色产业,发展了肉兔、肉鸽、鹌鹑、蜜蜂等特色畜牧业;扩大了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立体套种等立体复合经营模式的推广应用,深度挖掘提升了种养效益。以稻麦、畜禽、果蔬等产业为主的新型职业农民直接受益面较大,按可比口径调查测算,综合增产增效、节本增效和提质增效三个方面,累计增收18.01亿元。新型职业农民示范引领全市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农业增收富民。□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农技培育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