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伟/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扬州市分校
定向培养基层农业农村人才的实践与探索
郑 伟/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扬州市分校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人才尤其是基层农业农村人才的培养必须先行。江苏省扬州市在“谁来种田”和“谁来服务”两个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瓶颈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解决“谁来种田”,首先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务农农民结构发生变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加速。调查数据显示,扬州市现有生产型、经营型、技术服务型、技能带动型四类农村实用人才53401人,占农林牧渔劳动力34.48万人的15.5%。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层次的人才6692人,占比12.5%;高中学历14475人,占比27%;初中及以下学历32234,占比60.4%,人才素质偏低。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的农村实用人才24037人,占比45.0%;35岁以下的实用人才4831人,仅占9.0%。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村实用人才的主要来源,在当下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他们是农业后继有人的主体力量。只有加快培养一批有学历、懂技术、善管理、能创新的“知农”,构建一支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才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
解决“谁来服务”,当务之急要充实基层农技推广服务队伍。近年来,扬州市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通过不断改革与建设,在服务机制、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队伍总量缩减严重。据初步调查统计,目前,全市在岗农技人员仅1307人,与2002年相比下降了48.9%,相比2006年下降了38.6%;在编人员1127人,占农技推广机构核定编制数1472人的76.6%,缺编345人,并且在编不在岗人员154人。当然也有在岗不在编的,但其中涉农专业的很少。二是队伍年龄严重老化。乡镇公益农技推广人员35岁以下的占5.72%,36~45岁的占28.26%,45岁以上的占66.02%。有半数以上乡镇农技推广部门10年未进过新人,并且未来三年还将有153人退休离岗,存在年龄断层现象,“招不进、留不住”现象普遍。三是学历层次依然偏低。据统计,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岗人员中,具备研究生学历的20人,大学本科166人,大学专科501人,中专学历375人,高中及以下学历245人,分别占1.5%、12.7%、38.3%、28.7%、18.8%。四是服务理念传统。新生力量的缺乏,使得农业推广方式仍然是靠“一张嘴、两条腿”的传统服务方式,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浪潮。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也急需补充新鲜血液以保证活水不断。
(一)制定“本土化、可操作”的培养政策
合理设定对象和规模。定向培养对象为当年报考普通高校、志愿从事基层农业、农村工作并签订定向培养协议的扬州市户籍高中毕业生。培养规模以各县(市、区)根据当地人才缺口情况提出的培养需求为导向。
优选培养院校及专业。为兼顾农林牧渔各产业的平衡发展以及本科、大专各学历层次的需要,确定了扬州大学农学院、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兽医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扬州职业大学、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涉农高等院校为合作单位。
明确经费资助政策。定向培养生享受规定学制内的学费和住宿费全额资助,农村低收入家庭学生还可享受每年3000元的生活补助,经费资助由市、县财政共同承担。定向培养生同时享受院校在校生同等的奖、助、贷学金政策。
承诺毕业就业推荐。定向培养生毕业返回原籍后,可获得相关推荐就业岗位:一是可到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农经管理站、畜牧兽医站、水产站)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二是可到新型合作农场、农地股份合作社、农业园区(基地)和农业企业等单位从事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管理等工作。有志在农业领域自主创业的培养生可优先获得相关农业项目的资金扶持。
(二)制定“用得上、受欢迎”的培养方案
定向培养所选择的合作学校均为省内知名的涉农高校及高职院校,按照扬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及农业人才的需求状况,院校都构建了融理论教学、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为一体的“实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遴选专业核心课程。以充分适应未来就业岗位需求和特点为原则,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以实用、够用为度,文化基础课服从专业课,同时,加强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增加实践课教学时数,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科研场所和挂钩农业企业,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做到边学边干,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专业兴趣。
注重职业技能开发。定向培养生将来都要走上农业生产第一线,培养“一专多能”的基层农业农村人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要。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除了注重专业核心技能的开发,还将兼顾与其专业相关或邻近领域的复合职业技能的开发。
培养创新和创业型人才。在未来的培养过程中,农业部门将和院校密切配合,积极探索校地结合、校企挂钩的方式培养人才,定期邀请农业企业负责人或青年农民创业典型进校讲学,现身说法,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三)定向培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2016年,扬州市定向培养工作初战告捷,实现了培养县(市、区)全覆盖、合作院校覆盖、合作专业全覆盖。共招收定向培养学生87名,专业涉及农学、农村区域发展、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等6个专业,高邮市还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单独合作,定向培养13名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学生。江苏省农委以专报的形式向农业部汇报了全省定向委培工作的成功实践,特别提到了扬州整市推进的创新举措,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专报首页作了重要批示,肯定定向培养农业农村基层人才工作是一项“有益的探索实践,给人启发和鼓舞”。
定向培养基层农业农村人才工作要充分依靠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协调和推动作用,深入挖掘高校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有利条件与潜能,还要积极争取基层用人单位的支持与配合。
领导重视、高位启动是核心。2016年3月,扬州市以市政府办公室文件形式,率先在全省出台了《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力争每年定向培育本地户籍农业院校毕业生100名以上”的目标任务,同时在《意见》里明确了政策扶持体系和经费保障渠道,从而助推了定向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部门协作、合力推动是保障。通过历时两个月与相关部门的反复沟通、磋商、座谈以及对定向培养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反复讨论、修改。2016年5月,扬州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工办、市农委、人社局、教育局和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定向培养基层农业农村人才的实施意见》,计划用5年的时间,逐年推进定向培养工作,并明确了培养方式、培养政策、使用政策和组织保障等各项工作要求。
基层积极、上下联动是关键。定向培养工作得到了各地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他们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积极与相关职能部门沟能,迅速展开基层岗位现状及需求调研,科学设定培养规模。
公开透明、规范操作是准绳。以市级层面牵头实施定向培养工作在全省尚属首创,此项工作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按照《实施意见》规定严把资格审查关;学生必须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并达到相应录取分数线,按照院校录取规则进入定向培养系列,履行培养合同所规定的义务,积极完成定向培养协议所规定的基层服务年限;各级政府要按照《定向培养实施工作意见》规定,落实定向培养生就业推荐岗位,落实就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