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瑛 周静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2--01
自密封瓶内倒取无菌溶液法[1],是临床常用的一项无菌操作技术, 尤其在手术室,无菌溶液用于冲洗伤口、腹腔等,自密封瓶内倒取无菌溶液的操作方法十分常见,几乎每台手术都需要此项操作。如何省时省力取用无菌溶液,又达到无污染不违反无菌技术操作,其操作方法十分重要。本研究以传统玻璃密封瓶无菌溶液取用规范为基础,以无菌技术操作为原则,结合无菌溶液包装瓶口改变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自新型玻璃密封瓶取用无菌溶液,通过对比研究,统计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异,现汇报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500ml规格0.9%氯化钠溶液。营养琼脂平皿。
1.2 方法
1.2.1 实验准备所用平皿、营养琼脂均经高压蒸汽灭菌处理,指示胶带显示达到灭菌效果。操作台均为经0.1%884液消毒擦拭,打开普大包均为符合手术操作的无菌普大包,环境符合无菌技术操作规范要求。操作者穿无菌刷手衣,戴好口罩、帽子,七步洗手法洗手。
1.2.2 实验方法
对照组清洁→查对→启开瓶口外盖→消毒瓶口及瓶塞边缘→开塞→手持溶液瓶标签向手心,先倒出少量液体冲净瓶口,再将500ml0.9%氯化钠溶液倒入无菌容器内,倒液体时无菌溶液瓶口距无菌容器口的距离不可少于5-6cm,以免污染手术台。
实验组清洁→查对→启开瓶口外盖→开塞→手持溶液瓶底部,倒出少量液体冲洗瓶口一周(即360°),然后向左或者向右快速旋转或摇动溶液瓶及里面的溶液2~3圈后,以很快的速度翻转溶液瓶,使瓶口向下,瓶底向上,溶液瓶呈垂直位,液面大概占瓶口的四分之三。液体呈直线或者螺旋式快速流出,倒液体时无菌溶液瓶口距无菌容器的距离不可少于5-6cm,也可以距无菌台面稍高,此方法瓶口高低对液面平衡影响不大,也不影响溅起水珠的多少。
1.2.5 观察项目
(1)观察传统取液法倒完500ml0.9%氯化钠溶液和改良取液法倒完500ml0.9%氯化钠溶液所用时间及溅起的水珠数量。
(2)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液体在启用倒取溶液后1分钟、静置1小时、静置2小时后各取样1次,行细菌培养。
2.结果
两种取液法倾倒速度及水珠数量
取液法 例数 时间(秒) 溅起的水珠数量(个)
由上表看出改良取液法在取液速度及濺起水珠个数方面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两组取液方法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无细菌生长。
3.讨论
无菌技术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基本而重要的操作技术,其方法根据科学原则制定,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违反,每个医护人员都必须熟练掌握并严格遵守.有关无菌溶液取用方法,目前国内文献中所报道的方法主要归类为消毒瓶塞法及取用无菌溶液时以合适量冲洗瓶口法。前者主要为启开铝盖→消毒→拔塞→倒液→塞好橡胶塞→消毒→翻转瓶塞[2]。后者为启开铝盖→拔塞→倒液→消毒→塞好瓶塞,其主要区别在消毒时机的不同。实际手术室工作中,一般更适合于改良法,因为现在新型玻璃密封瓶瓶塞没有瓶盖翻转部分,只有瓶塞,所以瓶塞消毒步骤没有,只需冲洗瓶口即可,而且手术室使用无菌溶液一般是只要打开一瓶,几乎是全部倒完,所以无需再次消毒瓶塞,所以液
体流速对于手术室工作来说比较重要。常规倒液的原理是利用液体自身的重力作用,水往低处流自然流下,液面占瓶口的二分之一,液体呈直线流下。而且如果拿瓶子的角度掌握不好或者倒液速度不稳定,还有液体顺瓶口外流污染的风险。而直立旋转倒液的原理是除了液体自身重力之外我们又给瓶内液体加了力,即:倒液前冲洗瓶口后,手握瓶底先以快速旋转液体瓶及瓶内液体,这样就等于先给液体加了外力,翻转瓶底,瓶口朝下,液体占瓶口的四分之三,液体呈螺旋式流下。不存在液体顺瓶口外流污染的风险。由于液体螺旋式流出时速度较快,力量均匀,所以液面受力冲击均匀,液面稳定性好,所以溅起的水花较少,减少污染机会.且此法更能节省人力、物力、时间,减少了不必要的动作,符合护理技术操作的原则,因而更适合临床工作需要。
本实验以传统玻璃瓶无菌溶液取用规范为基础,以无菌技术操作为原则,结合无菌溶液包装瓶口改变为特点,采用不同的开塞方法和倒液方法自新型玻璃密封瓶取用无菌溶液,结果发现,2种取液方法对溶液均无影响,都符合无菌操作要求,其中改良式倒液法省时省力,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郑修霞.护理学基础(第二版)[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114-115.
[2] 陈维英. 基础护理学[M],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3-74.
[4] 张健, 黄光玉.手术室无菌物品间管理方法的改进与成效[J].全科护理 200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