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月霞
【中图分类号】R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2--01
ICU在世界上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现在已经成了医院中危险病人的抢救中心,ICU在监护水平上有着什么样的成绩,在设备上是不是先进这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医院的水平的极为重要的标志,在我国ICU的起步比较晚,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设有ICU的医院还不是很普遍,但是已经得到了重视,估计会发展得很快,ICU是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作为重症医学监护,它是随着医疗护理专业的发展和新型医疗设备的诞生以及医院的管理体制改进而出现的一种集现代化医疗护理技术为一体的组织管理的形式,ICU将危重的病人集中起来,从人力和物力以及技术上着手,给予最佳的保障,以期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ICU还设有中心监护站,可对监护的病床进行直接的观察,每个病床所占的面积较宽,床位之间采用窗帘或者玻璃相隔开,ICU的设备配有床边监护仪、中心监护仪、麻醉机、多功能呼吸治疗机、输液泵、微量注射器等等。在香港和澳门的医院,ICU又被称作深切治疗部[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和2012年1月神经内科ICU病室的126个病例,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3例。在这两组中,对照组有34例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年龄在31~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4岁。其中有16例是中脑血管疾病,有9例是中枢神经系统上的疾病,4例是癫痫病症,3例是脱髓鞘疾病。在观察组中,有37例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他们的年龄在33~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2岁,其中有15例是属于中脑血管疾病,有10例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5例是癫痫症状,2例是属于脱髓鞘疾病。这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以及病程等这些基本情况的比较上,没发现明显的差别,有其可比性(P>0.05)[2]。
1.2 方法:在方法上,通过给对照组的病患加以常规性的护理干预,而对于观察组的病患,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施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詳细的方法、措施,如下所述:
第一,神经内科ICU的病室管理方面要得到加强,室内的环境要做到充足的维护,对于此,要有相应的关于环境洁净的制度和规范。室内的通风以及干燥的条件方面要保持好,消毒的工作也要有合理的规程,这包括室内的地面、空气、物品等方面,同时使用净化器进行不间断的净化工作,监测质量上要达标[3]。
第二,严格执行消毒以及隔离方面的制度,基础护理要得到继续加强。
第三,对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要加以培训,更有效地使导致感染的因素得到控制和减少,对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合理[4]。
第四,对病患的原发病和一些基础性的疾病要加以积极的治疗,对病情的观察要加强,要重视病患并加以心理上的健康指导、药物指导、饮食指导等,对预发症要积极地加以预防。
另外,预备一个风险警示本。护理的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了医院在管理以及专业的发展上的一条很重要的措施方法,这给促进患者的尽快康复和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由于护理专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疾病的复杂性以及不可预见性,还有医学技术上的局限等,导致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为了有效地阻断风险的发生,确保护理的安全,要给护理人员备好硬皮笔记本一个,在其封面上贴上“风险警示”的标识,在碰到存有风险的相关问题时,及时做好记录,科室的人员都可参与记录,而后放置在护理人员的办公桌上以供护士方便查看和记录,在工作会上对所存在的问题加以讲评,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然后制定防范的措施[5]。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的数据采用的是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的分析,以P<0.05表示有着明显性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两组的认真分析得知,观察组病患中的医院感染有5例,医院感染率是7.94%,在对照组的病患中,医院的感染病患有16例,医院感染率是25.40%。将两组相比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组有着明显性的差别,具有可比性(P<0.05),具体如表1:
在126例病患中,有21例是院内感染,呼吸系统感染有9例,6例是泌尿系统感染,4例是胃肠道感染,还有2例是其他方面的感染。详情见表2:
3.讨论
3.1 医院感染的特点
医院感染是神经内科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据文献报道[3],脑血管病的院内感染发病率为26.02%。这是因为神经内科患者以老年人并伴有意识障碍、卧床患者为主,这类患者其免疫功能低下,易出现进食困难、排尿困难;脑血管病直接或间接引起丘脑下部受损,导致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尿路系统、黏膜皮肤的血管功能紊乱,因而继发院内感染机会较多。本调查结果显示:本院神经内科3年平均医院感染率为7.67%,医院感染例次率为9.04%,高于同期全院平均感染率的2.72%及例次感染率的3.25%,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与吕一欣等报道[4]的相似。在不同病种中,缺血缺氧性脑病医院感染率最高(21.88%),其次为脑出血、脑梗死(分别为14.80%和10.20%),提示缺血缺氧性脑病、脑出血、脑梗死为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的主要易感者,应进行重点监控。医院感染部位分布:本组患者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59.63%),其次为泌尿道(18.15%)、胃肠道(11.85%)及皮肤感染(4.81%),与国内其他报道[5]相符。这与患者病情危重,各种侵袭性操作的使用如气管切开、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泌尿道插管和鼻胃插管等,引起口腔定植菌误吸,胃酸分泌减少导致肠道细菌移位,出现呼吸、吞咽及排泄等功能障碍,而诱发医院感染有关。经过对感染患者标本检验分离,主要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排名前5位的是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占检出菌的56.33%。
3.2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①患者年龄大发生医院感染率高:因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伴有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肺部功能受损,使气体交换障碍,大量肺泡炎性渗出而出现肺部感染,加上各种器官功能老化,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医院感染[6]。因此,老年人是医院感染的重点保护对象;②住院时间长比住院时间短,发生医院感染率高,患者长期昏迷卧床,易发生压疮、坠积性肺炎,使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肺功能受损,使易感性增加[4];③侵袭性操作是引发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气管插管直接破坏了会厌部正常防御屏障,削弱咳嗽反射和纤毛运动,造成了清出呼吸道分泌物无效,使得感染机会增多。留置导尿管损伤尿路黏膜,留置胃管为胃内细菌定植咽部提供良好的通道,都增加了逆行感染的机会[7];④有无基础疾病:医院感染率组间差异有高度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在防止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同时,还应对患者进行健康宣传教育,鼓励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3.3 护理对策
首先是神经内科医护人员必须树立无菌观念,增强预防医院感染意识,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及护理对策,使医院感染得到明显下降和控制。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严守各种操作规程,把预防院内感染贯穿到护理操作全过程。加强基础护理和呼吸道管理,对清醒患者鼓励其有效咳嗽和排痰;对意识障碍或危重患者要取正确卧位协助排痰防止误吸,同时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加强护理人员手卫生措
施,接觸每一位患者及操作前后要进行手的清洁、消毒。进行侵入性操作要严格规范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技术,定期对吸氧、吸痰等装置消毒;对留置尿管者用每天用含有效碘1000mg/L碘伏溶液清洗尿道口2~3次,保持会阴部清洁。加强病房监控及管理,保持室内窄气新鲜,病房内每日通风2~4次,每次30~60min,室内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8]。应定期对病房内空气、物体表面进行细菌监测等。加强原发病的治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抗菌药物导致耐药菌株产生及二重感染。
3.4 对于ICU的医院感染,主要表现为呼吸道为主,而且基础的疾病主要以损伤性的疾病居多,一般ICU的患者的病情比较危重,卧床的时间也比较长,并且大多数的患者都处于昏迷的状态,基本上丧失了咳嗽的能力,并且气道的分泌物很难排除,因此,这些都为细菌的滋生和繁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止医院感染发生是医务人员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做好防护主要从4个方面着手:(1)加强病室的环境监测;(2)严格的遵守无菌的原则;(3)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药物;(4)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3]。
根据调查显示,造成患者出现医院感染主要原因是由于真菌的感染,而且真菌的分布一般比较广泛,而且其生长繁殖与环境有着较大的关系,对于ICU病室,一般很容易滋生这种病菌,因此,加强ICU病室的环境控制和管理,是有效的确保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一般需要对ICU病室进行定时的通风,同时合理的应用抗生素,并加强营养的支持,从而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能力[4]。
经过本次研究,在对照组有16例医院感染,感染率25.40%;观察组有5例医院感染,感染率7.94%,两组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根据上述,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对医院感染的因素起到很大的防控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玉娟,米跃华.护理干预与ICU感染控制[J].中国水电医学,2010,2(5):55-56.
[2]林立文,刘真秀,任平.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获得性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J]. 全科护理,2009,10(3):43-45.
[3]蒋志萍.老年病人医院感染的分析及护理干预[J].家庭护士,2009,5(6):56-59.
[4]孔祥梅.ICU院内感染初步原因探讨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0,7(3):60.
[5]林风玲,汤之梅,肖婕.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原因分析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3):23-24.
[6] 蓝如束,赵丽,廖光付.重症监护室感染菌群分析及控制感染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4(15):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