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恐慌下的组织复原

2017-03-25 17:51郭庆张秀琴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自杀恐慌

郭庆+张秀琴

摘 要:2010年10月31日20:10分,××市三中(简称“三中”)高二一女生跳楼自杀。2日~3日,根据当时各方面的情况,应校方请求,由五位心理学专业人士赴三中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哀伤辅导工作。48小时的亲身经历使笔者试图思考自杀引发的多层面恐慌,以及恐慌对组织秩序的破坏,通过组织复原力诠释其组织正常运转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自杀 恐慌 组织秩序 组织复原

一、出发前的准备

2010年11月1日,20:30——同行李××接到单位有关领导的电话,得知消息,三中有学生跳楼自杀,学校需要危机干预。接下这个任务后,李××紧急动员心理学学专业人士张××,小肖、小黄等同学表示愿意同往。

22:00——心理系资深教授老师得知这个消息后,紧急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危机干预和哀伤辅导的指导。告诉我们,进驻学校后首先要了解具体情况和校方的需求,然后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密切围绕感情亲密同学(自杀生的好友)、班级其他同学、班主任、亲人等四类群体开展。哀伤辅导以6+1模式开展,即开宗明义、还原现场、压力反应(非正常状态下的正常反应,接纳情绪)、机会教育(挖掘自身资源)、行动计划(我们可以做一些什么)、重新出发,筛选与转介。

22:40——危机干预小组正式成立,由李带队,第二天早晨5:50在火车站会合,乘较早的动车赶赴危机发生学校所在地区。

二、进入三中

11月2日9:45——到达三中,三中德育处的老师接站。三中位于这座城市的繁华路段,占地不大,分为南北两个校区,分别是初中部和高中部。公务车开到中学门口,正赶上学生做课间操,统一的校服伴随着广播体操指导语,整齐划一地进行着,看不出过多的慌乱神情。三中门口上“××省级规范化示范中学”“××大学教育研究所实验基地”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

10:20——与三中的校长、书记、教务主任、德育主任开碰头会。校长等人一脸的疲惫,职业性地介绍在座老师,“我们几乎连续两天都没睡觉了,这是三中建校60年的第一例学生自杀事件,我们老师都很难过自责,但我们也不知道如何安抚处理学生。”

校长简要介绍了事件经过:“周日晚上下晚自习后,我校实验班高二一班学生F在这个办公楼跳楼了。F家里条件较好,父亲是当地某大学中层领导,母亲是卫生系统的干部,父母对F的期望高。F平时和同学的关系很好,出事前也无任何异常表现。出事后对周围同学的影响很大,有几个同学很自责,认为自己之前未多关注F是否有异样。”

他希望同学们能尽快地从这件事的阴影中走出来;尽快扭转目前低沉的气氛,加强班级凝聚力;老师们普遍感觉压力很大、负担很重,对此惋惜自责,不少老师不知道如何和同学们谈这个问题。

学校书记随后也提到,这件事在学生中造成了不良影响,高二学生尤其是F所在班级,对F的突然离开难以接受;老师们的心理压力很大,事发当晚很多老师很晚才从医院离开,第二天不少老师在一起倾诉困扰(是否应该批评学生等),释放压力;希望能帮助校方尽快平稳老师和同学的情绪,是否能给全校高二班级开个主题班会。

二位领导介绍完情况后匆匆离去,教育局要求两位领导去汇报问题。德育处主任无奈地说,校长的压力最大,他要向教育局领导汇报,和死者家长谈判,考虑学校的稳定,担忧学生的情绪,也挂念老师的状况,甚至还有一些无良记者的潜规则要求等等。但还好,三中的教学秩序正常进行,暂时没有不良的影响。

教务主任也补充,校长和书记都在三中干了快一辈子了,他也在这里干了快8年了。大家对学校都特别有感情,现在“家”里出了事情,我们都希望尽快地处理过去,别再出乱子。

10:30——5人小组单独开会,制定了一个单纯从专业干预角度出发的初步计划(附件3),但这个方案没有得到校方的完全认同。我们隐约地感觉,校方希望我们是一种正向的宣传力量,能够用我们的讲座告诉同学事实,在承认事实的基础上的成长。一番交流后,初步拟定下午和两位位班主任和三位同学的心理辅导。

三、恐慌的背后

一粒石子扔进水潭,泛起由近及远的波纹,离石子最近的地方,影响最大。

14:00——与F生前班主任Z老师和隔壁班级班主任L老师的交流和辅导。

Z老师声音沙哑地回忆,学校通知我们去辨认尸体,我不敢进去辨认,后来在周围老师的陪同下,我才敢走进去,进去就蒙了,这是我班的F。当时我就想呕吐,两腿发软,口干舌燥。回家时,身体很不舒服,上吐下瀉,睡觉时脑海中都是那一摊血。第二天很疲惫,一上午没干什么,回来到班级里,什么话也讲不出来,哭了,学生们也哭了。心里稍微舒服一些,过了段时间感觉班里气氛缓和一些,感觉好一些。我总是认为,F的外向性格使大家没有留意她的情绪。我也联想到其他问题学生的行为,联想到其他学校发生的类似事情,希望这样的事情别再发生。

L老师的状态明显与Z老师不一样,谈到,我从学校赶去,胆子大,我进入抢救室里,辨认出不是自己班的同学;在医院待到1点半回家,3点多迷迷糊糊睡着了,6点醒来。我和8班学生说了这件事,我们都在哭,还有学生送纸巾。晚上我也没去自习,第三天给9班的同学也说了此事,父母很重要,大家要珍惜,我带着大家一起给F默哀了两分钟,我们都哭了。

如果说F的死如一颗石子荡漾起一圈波纹,Z老师是离石子最近的那个波纹,L老师离石子已经比较远了。他们的悲伤、自责都是常人遇到此事的正常应激反应,而他们的恐慌状态却又不同。Z老师是F的班主任,担心责任关联(家长等兴师问罪)、担心类似事情的发生(事态的严重化)、担心个人事业(职称评定受影响)等都交织在一起,现实非常简单,她是F生前所在班级的班主任。而L老师因为没有此层关系,她在整个谈话中异常地超脱和镇定,暂时性的恐慌在事实面前很快平复,所以她可以在临近班级里与同学交代此事,用“默哀”的方式和“爱父母”的教诲,教育同学要自强。

我们从两位老师的叙述中,也可以看到心理创伤(辨认的经历留下的心理阴影)、自责、不知所措(如何疏导学生)、进退两难(以后如何做班主任的工作)等外在行为特点,这些或许都是恐慌的外在表现。

16:00——与F的三名亲密同学的交流与辅导。在三中办公楼一楼心理咨询室,与S、N、C(都是生前好友)深入交流。我们重新梳理心理辅导笔记,三位好友心情悲痛、自责(没有更好地照顾她),暂时地否认现实,生活学习暂时受影响。

三位可能受影响最深的同学并没有老师表现得那么恐慌,更多的是沉浸于事实的悲哀中。同学之间有互相照顾的义务,没有互相照顾的责任。换一句话,即使非要为死者找一个原因,寻找校方的责任,也不会归结为学生。毕竟,社会角色的界定放在那里。

18:00——校方提出希望扩大影响,在高二18个班中做大型讲座,分三批、两个不同教室进行,我方虽然不认同,但在统一思想后还是按照校方的要求开始准备。

19:30——5人小组开始准备讲座提纲,确定讲座形式、基调、内容。主讲人由李、倪担任。重点为对高二8班、9班(死者所在的班级以及关系密切的班级)的讲座,由李进行。期间大家情绪比较低落,因为 5人小组商定认为比较有效的方案被校方否定,而这种大型讲座显然是在形式上的一种凸显校方的重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最后大家在谈论后还是达成一致的意见,按照这种形式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经过这个讨论,大家的思想得到进一步沟通,团队更加团结积极了。

23:30——休息。

11月3日,8:00——与校方初步沟通讲座内容,得到校方的认可。

8:30——继续讨论、细化讲座内容。

10:10——第一组讲座开始,分两组进行,第一组,高二8、9班的讲座在电教大教室进行,李主讲,肖出席;第二组,四个班讲座在阶梯教室进行,张主讲,黄出席。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讲座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14:00——解答上午演讲过程中学生通过纸条提出的问题,其中一些是有关学习的,另外有一个陈姓学生引起关注,指出最近睡不好觉,一闭眼就出现死者,准备下午进行个体咨询。另外一个叫张××的女生要了李的联系方式。

16:00——第二组讲座开始,分两组进行,第一组在阶梯教室,李主讲,黄出席;第二组在电教大教室进行,张主讲,肖出席。

16:30——肖、黄对陈姓女生及另外一名同学进行个体咨询和辅导。

17:00——第三组讲座开始,分两组进行,第一组在阶梯教室,张主讲;第二组在电教大教室进行,李主讲。

从辅导讲座的全过程来看,感觉六场讲座,与平常的高中教育讲座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师生之间的幽默互动,对问题的严肃探讨,现场活跃的气氛……特别是交代有女生自杀这个事件,大家只是出奇地安静;随后谈到校方的努力和关爱时,我提议给他们可爱的校长掌声鼓励时,掌声持续积累。换一个角度来讲的话,虽然都在一个学校(组织)里,学着同样的课程,彼此之间陌生没有感情的交集,引起的是波澜不惊的体验,就像离石子中心很远的波纹,虽然有波纹荡漾,但力度已经很小很小了。

20:00——上车回京。

四、恐慌——组织复原的推动力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阐释乡土人际与组织秩序的典范观点。从亲历和参与了48小时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来看,从社会组织学的视角似乎找到了一条自杀事件对一个组织的影响规律:个体和组织试图尽快地消除恐慌,成为组织秩序复原的复原力。

1.恐慌的差序格局

F自杀是恐慌的生活事件,与F的心理距离、生活空间密切相关的人士(生前3位好友)、與F存在着可能管理相关、责任相连的人士(2位班主任、校长、教导主任)等都是恐慌影响的群体。他们恐慌的严重程度和损害程度,是影响最严重的。从上文的记录中也会发现,担心家长找责任,害怕教育局的处罚,忧心以后的职称评定等,都是恐慌的具体行为表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校长等人是担心还有学生效仿自杀行为,从而导致问题变得更加糟糕不可控制。

图1:恐慌的差序格局

组织中的绝大多数是图1的实线圈所属,这里的人很少或者不受自杀事件的影响。与F属于同一组织陌生的同学,没有人际交往的背景,也没有责任或者道义的瓜葛。在我们的6场讲座里,没有学生在课下主动地询问F的情况,排除社会称许性的影响。

学校里的自杀事件,恐慌一阵子的是一些人,不受影响的是大部分人,而痛一辈子的只能是其父母。

2.恐慌的不安全

生存的安全是人类的基本欲求,而恐慌是不安全的典型表现,所以寻找解决恐慌的手段是人类的原动力;恐慌对组织秩序正常运转的威胁,让组织的领导者更加紧迫地需要解决恐慌的潜在影响。

恐慌的本质是不安全,而人有着消除恐慌的内在动力,我们会极力地寻找办法解决。如果顺利解决的话,个体就会正常表现,也是组织秩序复原的基本表现;如果解决困难的话,个体和组织会积极的寻找资源,包括外界的社会支持,力求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正常的组织秩序表现。

3.组织的复原

两天后,教务主任的短信告诉我们,学校在给予××万元的精神补偿款后,家长也不来学校办公室闹了,教育局也没有给三中处罚措施。我们的教学秩序都是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没有专门因为此事而停课。

如同我们分析的那样,责任关联的恐慌并没有发生,大家所担忧的事情也没发生,对于这个组织来讲,一切照旧,秩序依然。

参考文献:

[1]徐洁,陈顺森,张日昇等.复杂哀伤的诊断和预防干预[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5):708-710.

[2]周圆.校园危机干预:哀伤辅导的实施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3(8):71-74.

[3]何丽,王建平,唐苏勤等.复杂哀伤问卷修订版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12):937-943.

[4]徐洁,陈顺森,张日昇等.丧亲青少年哀伤过程的定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9):650-654.

猜你喜欢
自杀恐慌
Cartoons
“本领恐慌”与“看家本领”
绳短不能汲深井——保持“本领恐慌”
孩子入园焦虑,家长莫要恐慌
新发现致洪深的三封信函
过失相抵规则在侵权受害人自杀情形的适用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自杀”的教授
MERS可防可控别恐慌
阿根廷检察官“自杀”牵涉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