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娟+李琳
摘 要:现在的儿童(包括成人)到户外或空旷的原野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且成为一个趋势。这一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并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自然缺失症”便是其中之一。人类作为自然的产物,与自然的疏离,或者说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导致的“去自然化”的生活,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来看,这是明显不合理的。近年来,自然缺失症被越来越多的教育从业者关注,也开始进入到公众的视野。本文通过自然缺失症产生的原因分析,进而讨论了自然缺失症儿童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期对未来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意义。
关键词:自然缺失症 原因 问题
相信你身边也有这样的孩子:除去在学校的时间,他们大多数的时候都宅在家里,和电子游戏或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为伴,他们对外界的自然不具备应有的好奇心,对身边的自然事物缺乏最基本的兴趣,比如,小区花园里的一棵绿植或园中大树上停驻的一只鸟。他们知道课外书上亚马逊雨林里的稀有物种,却不知道家里餐桌上蔬菜的名称,他们知道恐龙画册里描述的恐龙的体型身高,却不知道公园小径上跑过的松鼠大小,他们看过电视电影的麦田菜园,却没有自己亲身体验过下田、抚摸过一株瓜果或禾苗……他们更喜欢在屋里玩,因为那是有电源插座的地方。这些现象,被理查德·洛夫称为“自然缺失症”。这不是一个医学诊断,但它提供了一个视角,帮助我们思考自然对于儿童成长以及所有人的影响。
一、自然缺失症产生的原因
(一)城市层面
1.城市规划上“公共空间”、绿地的缺失
近十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建筑也越来越现代化。但是,能够因地制宜、建成花园城市的少之又少。在“千城一面”之外,还有因缺乏规划而产生的“城市病”。城市化进程中,商业开发上对市民公共空间的忽视,甚至过度开发造成对公共空间的侵占,城市中到处是被水泥硬化的地面和马路,即使在公园中,能供公众自由休闲憩息的自然绿地也是少之甚少。在整个城市空间中,充满自然生机的场所是极度稀缺的存在。由此,割裂了人们与自然的联系,特别是阻碍了儿童接触自然的机会。
2.城市中住房的特殊环境
城市空间的膨胀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用地的紧张。在城市中,绝大多数的居民都是居住在单元楼里,住房结构完全封闭和独立,每家每户都有相对应的配套设施,即使足不出户也能满足自己生活的基本需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趋于单一,邻居几年互不认识的也不在少数,甚至已经兴起一种“宅”文化。对于儿童来说,“宅”,一方面是对社会环境的被迫适应,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主动选择。相对农村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对田野缺乏强烈的情感,甚至会抗拒接触自然。
(二)教育层面
1.学校教育中户外自然体验活动的缺失
当前在我国,“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老师、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完成学校的文化课程,玩耍和非正规活动并不被重视。家长有意识地让孩子为学习成绩去竞争,课余时间广大中小学生在良莠不齐的培训机构应付各种形式的补习。儿童青少年户外活动的机会少得可怜,缺乏诸如跑、跳、滑、抓等阳光运动,即使有的学校组织春秋游活动,往往也只流于形式,孩子们依旧缺乏甚至不会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更勿谈自然情怀的树立和成长。
2.家庭教育中家长的疏于管理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家长是儿童的启蒙之师,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孩子会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当今的城市生活中,工薪阶层占大多数。为了养家糊口,精神和身體压力都很大,周末也经常会被工作、家务占用,因此很少会有家长能够经常陪伴孩子走进自然或者做户外活动,甚至鲜与孩子认真沟通交流,疲于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成人这种与自然之间联系链条的断裂,必然也会造成孩子与自然的阻隔。
(三)社会层面
1.安全问题
当前,不管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对孩子的户外自然体验活动都持谨慎态度。归结到底,就是“安全”。家长关心的儿童安全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交通安全。川流不息的马路,日渐增加的私家车,导致家长对儿童道路交通没有安全感,大都会选择亲自接送上下学,也尽可能多地将儿童活动范围控制在家里和小区。二是人身安全。拐卖儿童的现象在我国屡见不鲜,家长无法放心让孩子在户外游戏。三是过度关心。目前城市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庭中的往往是“小皇帝”“小公主”,户外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摔跤磕碰,部分家长会由于过度关心而让孩子更少地接触自然活动环境,把孩子保护成“套子里的人”。
2.网络电子产品的充斥
随着网络和智能电子产品的迅速普及,虚拟世界和娱乐传媒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致使儿童即使在有空闲时间的情况下,也宁愿选择待在家里上网、玩iPad或者看电视而不是去户外活动玩耍。成年人虽然也意识到让儿童接触自然的重要性,但他们往往只是将重点放在对自然的科普性知识上,因此关于自然的书籍和电视节目分类越来越细、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却很难在城市中找到一个以自然体验为主的针对儿童的活动场所。
二、自然缺失症儿童可能产生的问题
3~16岁是儿童成长发育的最旺盛的时期,同时也是对外界事物最为敏感的时期。与成年人相比,在相同的不稳定环境下,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对于外部环境的反馈都要更加明显、激烈些。人类作为自然的产物,与自然的疏离必然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在儿童身上尤为凸显。
(一)儿童生理健康方面
“宅”、久坐加上不健康的饮食等导致目前儿童肥胖症日益增多,而儿童糖尿病、心血管等疾病友都与肥胖症有关系,并且还是成年疾病的温床。有关研究发现,全球近三分之一是肥胖者,中国则已经成为第二“肥胖”的国家,这种现象对儿童的影响更为严重,在过去的33年里,儿童的肥胖率增长了47%。另外,长期处于室内的孩子,只能以电话、电脑等电子产品与同伴交流,或与电视机、图书、玩具等进行单向性的交流,这样在减少了身体活动的同时也容易引起视觉疲劳甚至视力下降,以及神经紧张、神经衰弱等健康问题。
(二)儿童心理健康方面
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提到,在美国有将近800万儿童受精神障碍的困扰,而多动症则是其中较为常见的。多动症多发生在儿童7岁之前,一般会在8~10岁才被诊断出来,患者的主要症状是:烦躁不安、倾听困难、无法按指令集中精力完成任务。同时还常常具有较强的攻击性,部分严重患者甚至有反社会的不良情绪。相关研究表明“自然绿色环境有益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的治疗,它可以和药物、行为治疗一同使用,甚至在某些特殊时候还可以取代后者”。此外,住在高楼中的城市孩子在缺失户外活动机会的同时,也失去了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长期下去,缺乏接触朋友和自然,会容易产生孤独、脆弱、暴躁等情绪,更严重的还会引起生理反应,如头晕、恶心、胸闷、瞌睡、呕吐、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三)智力发育方面
1983年,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即人类有7种类型的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他认为,以智商测试为基础的传统智能概念太过局限。后来他又增加了第八种智能——自然智能。自然智能的核心,是人类对植物、动物和自然环境中其他部分,如云或岩石等的认知能力。或者说自然环境会刺激儿童几乎所有感官,在自然环境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来体验,能使儿童智力持续发展所必需的认知体系得到很好构建。此外,自然环境和其要素还能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然环境中游戏或玩耍,儿童是主动地探索发现信息,而在室内玩电子产品或阅读则是被动地去接受信息,并且往往是被加工过的成品信息。由此可见,自然缺失必然会导致想象力、创造力的下降以及影响儿童智力的发展完善。
(四)个人素养方面
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儿童很少知道日常食物的来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能分辨出家乡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对故土家园中乡土地理失去了兴趣。儿童在自然课上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但却没有自然课是将课堂搬至自然中。而这些关于自然的知识大多是被阉割去味后的批量产品,孩子們缺乏直接的体验,缺乏真实的自然生活,他们没有充分地感知大自然,如躺在田野上听风吹的声音、看云朵飘过的样子,嗅见花开、尝一下野生浆果的味道,他们没有与自然真切地对话,自然也不会有深刻的感受,不会有真挚的热爱,也就很难树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价值观。
三、小结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成长的过程与大自然是如此地息息相关,可是现代的都市儿童又如此远离大自然,甚至农村的孩子和自然的裂缝也在加大。如何修复孩子与自然界之间断裂的纽带,让他们接近自然、感受自然,透过自然观察与自然体验,使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如何让儿童用欣赏自然万物来丰富想象力,提升创造力,同时引导他们观察自然生态间的生命关系,感受大自然共生共荣的基本互利原则,培养珍惜生命、尊重自然的核心素养,是每一位家长和教育从业者都应该思考的现实问题。这也正如理查德·洛夫所说:这符合人们自身的利益,它不仅是美学或者公正的需要,也是我们心理、生理和心灵健康的需要,而且未来地球健康与否与之利害相关。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M].郝冰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雷蕾.基于自然体验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景观设计[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
[3]“肥胖”:儿童健康难以承受之痛.http://www. 71.cn/2014/0604/770702_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