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守刚
摘要:李元阳是明代中后期云南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以独特的思想和文学创作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本文试图从李元阳诗歌中占比最大的山水诗入手,探讨其独具个人风格和地域风情的山水诗。
关键词:李元阳;山水诗;探析
在云南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李元阳可以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是明代中后期云南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虽出身于西南边陲,却以独特的思想和文学创作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在云南和中国文化史上打上了一道光辉的印记。
李元阳的一生写有八百六十首诗歌,与那些下笔千言、百首立就的诗人相比,并不显得太多,但其中描写山水的诗却多达十之八九,特别是独具个人风格和地域风情的山水诗一直都被后人倍加推崇。
一、寄情山水、放逐志向
李元阳的山水诗可以分成两个时段来看,一部分寫于任职和宦游期间,另外的大部分是在解甲归田后完成的。前期由于职务的变迁和任职地域的变动,诗歌的思想内容有着明显的起伏变化,后期特别是挂冠归乡后,思想经历过相当复杂和微妙的变化,使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前期有了很大的差异。我们以李元阳去官归里为界,来看他的山水诗。
《游蓟门李靖舞剑台》是李元阳进举人之前的诗,表达出他对人生理想和志向的渴望和追求。
绝顶登临舞剑台,蓟门寒望朔云开。平沙万里孤标出,落木千山匹马来。镌石有题人代隔,问天无语暮鸿哀。乾坤征战何时急?青史空垂古将才。
诗人以唐代名将李靖自比,表达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大志。当时的李元阳未进入仕途,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期待,而且作为西南边疆的学子,跋山涉水领略到祖国大江南北的大好河山和人文气象,实属难得。此情此景让他内心激荡,虽然诗歌中出现的景色的苍茫、语调的惆怅捎出了他壮志未酬带来的焦虑。
李元阳为官后,由于性格的正直不阿屡遭压制,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情绪由受压制时的低落到最后恢复平静的过程。
《饮海门岛》一诗很能代表他当时的心境:
江上危台草树青,鲸鱼跋浪春冥冥。
笛前汀鸟自双去,泽畔渔歌尔独醒。
吞海有人夸酒圣,衰桃无赖倚江灵。
碧云暮合不归去,兴在沧浪五月舲。
诗中写到的:危台、春浪冥冥、鸟双、人单、他人醉而我独醒等等都表现出他内心的的黯淡,直到暮色变淡了也不愿离开。可是最后,他终于从愤懑中挣脱开来,把对自然热爱的情绪调动起来,继续在春波中乘着小船,陶醉在如画的景色中。
随着阅历的丰富,李元阳的诗歌在后来多了几分稳重。在江阴时有一首堪称代表的作品《月夜余千舟中》:
夜发趁江月,秋期光更多。
临窗森玉树,去橹动银河。
天近底飞鸟,人酣高放歌。
山青与沙白,十载记经过。
秋夜,月光皎洁,诗人乘船夜游,临窗的大树格外苍森,湖面波平如镜,飞鸟从头顶飞过。诗人以作画的手法描绘出如画的风景,让我们感受到他宁静的心态。
李元阳在京城任监察御史时正处在事业的高峰期,他信心满满,游兴与诗兴都蓬勃而发。如《铁壁寺登中峰顶同熊南沙》:
晓登铁壁寺,疑入赤霞城。万象围高掌,三天欲散花。到巅千幛失,望气五陵佳。凌竞升鲸背,巑岏讶虎牙。罡风盘蹬急,转斗桂阑斜。俯瞰浮图涌,平临秦塞遮。空蒙明象阙,廖廓辨龙沙。台是经神力,山曾驻翠华。天台石梁路,折坂白牛车。看予度岩鼻,空阔听鸣笳。
诗人用奇特的想象力,给读者展现出景物的气势恢宏。先用“疑入赤霞城”的恍惚感觉,展现出铁壁寺中峰的壮美。接着用“万象围高掌”来写“到巅千幛失”的高耸。从下往上看,有如众仙捧月;往下看,众山尽失。诗歌的写景极尽想象之能事,充分彰显出作者当时的风发意气。
李元阳在出任江西道御使巡按八闽时,出入于浙江、江西、福建、安徽、贵州、广东之间,其诗中山水之作居多,佳作不少,而这些诗歌都和他的抱负,和他的为官为民的理念融合在一起,即使是在仕途遭遇挫折时也能坚持不懈。这时作者的山水诗有了新的变化,如《岳阳楼》:
常岁悠悠在客途,登楼聊望洞庭湖。
一尊独酹巴陵月,半夜高歌张翰鲈。
黄鹤入云闻玉笛,碧天粘水湛冰壶。
向来捉住虚空骨,元化都将一手扶。
面对风景如画的洞庭湖,李元阳内心只有“常岁悠悠在客途”的羁旅之感,所以眼前出现了空洞的巴陵月,脑子里只有张翰因鲈鱼而思乡的烦扰,此时此刻,他陷入思绪的深渊里纠结着,诗中的景语少了而情语多了。但这样的诗在李元阳的作品中只占了少数。
李元阳44岁时因父亲去世,辞官而归。随后的四十年,他以大理为中心,遨游滇云山水,写下了比宦游时期更多的山水诗歌。
李元阳在一首《答溪田翁尊师马老先生》中,就剖析了自己过去的经历,表示要放下过往,重新开始崭新的生活,继续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迈进。应该说,李元阳在后期走出了情感困境,他诗歌中的山水洋溢着一种人和自然和谐互悦的情感。
二、独特的地域风貌
“文学是文化的独特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李元阳所处的地域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①“在一定地域的自然环境的特点之下,可以演变的生活方式,使不同区域内的文化和民风民性,也会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审美取向,从而在文学上,可以看出相异的地域特色。” ②
李元阳在归甲后,肆意山水,纵情游览,可称得上是“诗意的栖居”。他以故乡—大理为书写核心,充分展现出大理独特的“风、花、雪、月”的意象。
有着独特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的大理,历来是文人骚客向往的地方。而李元阳生命中的四分之三都是居住在大理的,登山涉水成为他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成为他写作山水诗的坚实基础。李元阳的山水诗除了表现出大理风光的旖旎外,更传递出他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
在李元阳的诗歌中,对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都有相当成功地描述。
我们来看花的描写。李元阳笔下写到的花种类很多,有桃花、杜鹃、海棠、桂花、兰花……尤其以山茶花的描写最具云南特色。
山茶花最早是以横断山脉的腾冲、大理一带为栽培中心,逐渐传入内地,后传到世界各地。山茶花早在大理南诏时期,就已经成为云南人家庭、园林种植的重要花卉品种。一直到元明之际,云南人种植的山茶花达到了繁盛时期。
在云南以大理的山茶花最有名。李元阳在诗歌中就反复吟咏到山茶花,如在《海印庵山茶》中的第一首描写到山茶花的盛事:
深红大朵压枝斜,游客争看海印花。
底事骇人仙境界,抬台一片起丹霞。
诗人用一个字“斜”来补充说明山茶花大且多,让花枝不堪承受。用“争”一字,活画出大理人对山茶花的感情。接着“底事骇人”带来花事绝俗的惊异感,诗人怀疑自己身处仙境,随便一抬头,就是一片片灿烂的丹霞。作者由近及远描写茶花,视觉的层次感极强。
李元阳的咏物诗《山茶》堪称代表作:
南中山茶被陵谷,家家移种成风俗。丹焰高擎玛瑙盘,白营细镂羊脂玉。王家已比猩唇红,坡老更怜犀甲绿。蓓蕾十月阴阳功,阅历四时霜露浴。冬与寒梅争放花,未许春葩殿芳躅。芙渠茎短不离泥,牡丹虽奇红不足。其余品汇空纷纷,堪与山茶作奴仆。惜哉开谢万山中,不种上林花药局。
诗中写到大理人爱茶花,家家户户种茶花,大理的茶花漫山遍野地生长。作者描绘出山茶花盛开时的盛况:如火如霞、“攀”满高枝的是红山茶;精雕细镂,如脂如玉的是白茶花。诗人巧用王毂和苏轼写茶花的诗句来盛赞茶花,感叹大理的茶花比王毂笔下的“猩红”更红,叶比东坡诗中的茶树叶“犀甲”更绿。甚至把茶花升到与红梅的高度:经受四时霜露后与寒梅争春,其傲雪争春之意一点都不比红梅差。作者用芙蓉、牡丹及其它花来衬托茶花,芙蓉出污泥而不染,但离不开泥;牡丹被誉为花魁而珍奇,但色彩比较单调。而其他品类繁多的各种花卉,只能做茶花的奴仆。诗句虽夸张,但表达出大理人对茶花的特殊情感。最后两句,可惜如这般美丽的茶花只能在山中寂寞地自开自谢,孤芳自赏,没有人能把它们像牡丹和芍药那样移栽到上林苑,与名花异草争奇斗艳。诗末折射出诗人归甲后的寂寞,不无身世之感。
除花之外,对风、月、雪,李元阳也有极为出色的描述,特别是苍山雪、洱海月,他更是穷尽一生对其吟咏,让后人充分领略到云南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
《咏雪》一诗写道:
日丽苍山雪,瑶台十九重。
白圭呈众峨,玉镜出园峰。
涧口羊蹲石,枝头鹤压松。
九洲多杂染,太素此提封。
诗人写到太阳下的苍山十九座峰,犹如瑶台,如梦如幻。白雪覆盖在高山上像一块一块白玉呈现在眼前,落在园峰像一面面玉镜。白雪形态各异,有像羊蹲在涧口,像鹤停在松枝上。白雪覆盖了一切,就好像回到了宇宙的开始。
苍山上的雪常年不化,成为夏天大理的一道风景线。李元阳写有一首《苍山夏雪》极具代表性。
苍山五月雪嵯峨,吾爱吾庐傍曲阿。
不夜轩窗栖月窟,无尘世界泛星河。
花明贝阙吹羌笛,酒熟江村度郢歌。
浪说寰中饶胜地,其知朱夏郁蒸何。
“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在李元阳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诗人还写到了与内地、沿海迥异特点的云南风物。如大理石、火把节等等。
在明代文化史上,李元阳的地位和影响是极重要的。他创作出的山水诗,因其浓厚的云南地方色彩,特别是大理独特魅力的“风、花、雪、月”意象,呈现出别样的民族风情和地方文化来。
注释:
①馬卓昊.论中国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1):127.
②段从学.地域文化视角与现代文学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25(5):14-16.
参考文献:
[1]李元阳.中溪家传汇稿.丛书籍成续篇.台北新闻本出版公司,1989,05:633.
[2]夏咸淳.明代山水审美[M].人民出版社,2009,11:34-36.
[3]喻学才.山水文学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58.
[4]章尚正.中国山水文学研究[M].学林出版社,1997,05:28.
[5]张旭.李元阳研究[M].中国知网,2013,05:23.
[6]李元阳.李元阳集·诗词卷[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12.
[7]李元阳.李元阳集·散文卷[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