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明星
【中图分类号】R1132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2-0-01
急性脑梗死也称缺血性脑卒中,是脑组织的缺血性病变坏死,容易引发肺部感染、偏瘫、上消化道出血等神经功能坏死或缺失[1]。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疗法不断发展,针灸体疗康复疗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2]。可以最大程度上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促进其康复。本研究选取我院确诊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治疗组40例患者在予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确诊收治的80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8.3±2.3)岁;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7.2±3.6)岁。两组患者在病程、性别、年龄上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检查,生命体征稳定,无并发症,无意识障碍,无脑出血,排除心、肝、肺、肾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对照组40例患者给予降低血液黏度药物、降压药、疏通脑血液循环药物、营养脑神经药物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的40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根据辨证施治,硬瘫患者可于合谷、阴陵泉、曲池、昆仑、外关、天井、内关、风市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针对软瘫患者可在手三里、足三里、曲池、合谷、三交阴、血海、太冲、风市等穴位针灸,时间为0.5h次/d,持续治疗一个月。针灸前应对施针部位及毫针进行彻底消毒,治疗需在患者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1.3 观察指标
1.3.1 康复率评定
治愈:脑梗死患者精神功能的评分减少>90%,临床中症状基本消失;显著有效:患者精神功能评分减少为50%~90%,大部分临床症状消失,治疗后患者生活活力指数显著提高;有效:患者精神功能减少为15%~50%,一部分患者临床症状较前改善;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没有改善,精神功能指标均较差,肢体瘫痪。
1.3.2 精神功能缺损评定
重型:31~45分;中型:16~30分;轻微:0~15分。
1.3.3 生活质量评定
身体健康水平、总体生理功能、精神健康、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指数、情感职能、社会功能。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用t检验进行组间的比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康复情况对比,见表1。
观察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康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精神功能缺损评定,见表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
2.3 生活质量对比.
3.讨论
偏瘫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急性脑梗死,因其对患者脑部的神经造成损伤[3]。随着中西医不断的发展、进步,中西结合治疗一些疾病已经被医患双方广泛接受。近年来临床上运用中医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效果显著。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患者大脑的局部微循环,降低脑水肿发生概率,将周围的组织细胞从休眠状态唤醒,刺激大脑神经组织使其兴奋,患者同时配合康复训练加速康复。在中医理论中急性脑梗死属“中风”范畴,急性脑梗死后偏瘫分为软瘫和硬瘫,硬瘫患者主要阴阳失调,所以调整阴阳诗关键,于合谷、阴陵泉、曲池、昆仑、外关、天井、内关、风市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软
瘫患者常见气血不足、肝肾阴虚,治疗以益气活血通络为主,在手三里、足三里、曲池、合谷、三交阴、血海、太冲、风市等穴位针灸[4]。针灸疗法具操作安全、方便、经济的优点,可滋补肝肾、根治本源。本研究證明,早期针灸康复治疗较单纯应用基础治疗疗效显著[5]。早期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针灸康复治疗有助于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缓解患者体征及症状,提高生活能力,具有临床推广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存军,祁风.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5):249-250.
[2]王晓莉.早期针灸及体疗康复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6,32(6):42-43.
[3]李艳红.研究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临床效果[J].中医临床研究,2016,8,(5):13-15.
[4]黄规平.中西结合分歧整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53-54.
[5]王丽丽.早期针灸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后偏瘫康复作用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7):724-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