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霞
一、天水旅游资源概况
天水因“天河注水”的传说而得名,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现辖秦州、麦积两区和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天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举,旅游资源丰富且底蕴深厚,集中体现在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石窟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文化等五大方面。尽管天水的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业发展水平并不高,尤其是随着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天水更应在新媒体营销方面寻求突破口,带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二、传统旅游营销在天水取得的成果
(一)参加展会
天水市积极参加各地的展会,如兰洽会,文博会等,通过旅游产品展销、旅游资询服务、电子媒体宣传推介,以及对新丝路沿线城市及国外展商发放多种语言的宣传资料、洽谈交流、邀请等多种方式,进行了有效的市场营销工作,主打羲皇故里——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和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麦积山两大品牌,进一步推进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城市的旅游交流与合作。
(二)举办节事活动
以伏羲文化为代表的旅游节。伏羲作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祭祀自秦汉至明清一直延续。自1988年开始,天水市政府正式将农历五月十三日的祭典活动确定为伏羲文化旅游节。目前,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于每年公历6月22日举办,已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通过祭祖盛典,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了解了天水,并来到天水亲自体验厚重的始祖文化。此外还有卦台山伏羲祭祀活动,女娲文化旅游节,清水轩辕文化旅游节,武山水帘洞祈福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活动也都举办得有声有色。
(三)制作影视宣传片
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与专业的文化传媒公司合作完成了《麦积山石窟》《祖脉天水》等优秀的纪录片,这些片子以代表性的史实为切入点,穿插了一些国内学者专家的采访、情景再现等,纪录展现了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石窟文化等天水五大历史文化,同时兼顾了地方民俗、生态景观等内容。影片对于宣传推介天水市历史文化、塑造城市旅游形象,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天水发展旅游新媒体营销的必要性
如今我们已进入智慧旅游时代,大数据、旅游APP,OTA等新概念的出现已颠覆了人们传统的出游方式。智慧旅游,是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强调的是游客的个性化和体验性,所以一味地依靠传统的营销方式显然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除了传统的旅游营销方式,天水还应注重新媒体旅游营销的发展。
四、新媒体旅游营销在天水市的发展现状
智慧旅游时代的营销主要比拼的就是新媒体网络营销。天水在这方面也做了努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设了天水旅游官网——中国天水文化旅游网,网站提供了天水旅游相关的背景介绍,图片视频以及游客入住酒店,购物等指南;开通了天水旅游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尤其是天水在线、天水发布等公众号分享了大量及时有趣的天水文化旅游相关报道、图片和视频等,“天水在线”在第六届(2015-2016)中国互联网品牌大奖评选中,荣获了“全国最佳微信公众号”的殊荣;2016年9月成立了天水智慧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以“立足天水,发展智慧旅游”为宗旨,致力于天水文化旅游的线上推广,搭建天水文化旅游全球傳播交易平台,探索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线上线下一体化(O2O)发展模式。
以上是天水市在新媒体旅游营销方面所做的尝试,但客观地说,与其他省市相比,天水在新媒体营销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地方都有待提高。例如旅游官网——中国天水文化旅游网,虽然信息比较全,但网页界面设计吸引力不够,没有突显天水旅游个性化特征,辨识度不高,而且网站只有汉语版本,这显然不利于海外市场的营销;天水相关微博营销力度不够,多是转载一些新闻报道,重记录而轻互动,微博粉丝人数不多,而且甘肃本地占多数,微博的阅读量和转发率不够高,截止至2017年2月6日,在新浪微博超级话题中输入“天水”,在地区排名第90,阅读量787.1万,发帖数885,粉丝数834,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各相关部门可从以下方面做出积极应对措施,(1)优化天水旅游网站界面,尽量凸显“游天水,知天下”这一旅游宣传口号和天水的五大文化,增加英、日、韩等语种界面,让对天水感兴趣的每一位潜在游客都可以及时搜索到有效信息;(2)增强景区的体验性,对于来麦积山石窟游玩的游客,可以加设类似泥塑体验这样的项目,让游客在欣赏东方雕塑博物馆之美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娱乐体验,印象一定会非常深刻,这必然有助于游客的在线分享;(3)通过创设游客感兴趣的话题来吸引微信,微博粉丝,强化互动功能;通过奖励积分,派发优惠券,赠送小礼品等形式鼓励来天水旅游过的游客写游记,晒照片,以期达到复购和分享营销的作用;(4)对于像麦积山这样的知名景点可借助新媒体营销使其更大更强,而对于一些名气较小的景点,则更应发挥新媒体营销成本低的特点,抓住机会,营造吸引点,从而让更多的人知道并来游玩,这不仅需要旅游相关部门的努力,也需要每一位热爱天水这片土地的人为之付出。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