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
【中图分类号】R7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2-0-01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颅内静脉畸形患者的数量正在不断的提升,而颅内静脉畸形也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对颅内静脉畸形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诊断非常重要[1]。本次研究中,即分析了对颅内静脉畸形患者实施螺旋CT在脑血管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与图像融合技术联合诊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5年10月到2016年10月内收治的颅内静脉畸形患者,数量为50例。其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7例和23例,年龄在31-77岁之间,平均52.65±6.75岁。所有患者均已经被病理确诊为颅内静脉畸形患者,并且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患者及其家属已经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首先需对所有患者实施常规CT的诊断,本次研究中患者需取仰卧位,并使用扫描仪对患者实施螺旋容积的扫描的处理。在参数上,层间隔为0.625mm,层厚为1.25mm,管电流为120-220mA左右,管电压为120kv,扫描的范围为患者枢椎刺状突扫颅顶,将旋转一周的时间设置为0.5s。在对患者实施CT诊断完成后,可将CT图像进行分析,并对检出率进行统计。同时在对所有患者实施常规CT的诊断完成后,可对其实施图像融合的处理。首先对患者进行冠状位、横断位以及矢状位的多个平面的中间工作,同时结合患者的动脉期以及静脉期的增强横断位图像对患者的颅内静脉畸形形态和位置对华智能和的病情进行初步的判断,然后使用图像融合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在图像处理时,本次研究中首先需使用血管生长的方法和电子切割法进行薄层图像的增强处理,然后根据血管密度找到患者的血管界面,对其静脉系统、脑动脉系统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血管畸形病灶。最后需使用图像融合的手段对患者的病灶位置图像参数进行调节处理,进一步的找出患者病灶准确位置,并在找到患者病灶后计算出诊断准确率。
1.3 疗效标准:本次研究需对常规CT诊断检出率和螺旋CT在脑血管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与图像融合技术诊断的检出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软件的选择为SPSS17.0软件,使用χ2检验和率(%)对率计数资料进行分析,若数据差异显示为(P<0.05),则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螺旋CT在脑血管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与图像融合技术方法的检出率95%明显高于常规CT诊断的检出率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57,P=0.0013)。
3.讨论
颅内静脉畸形又被称为脑发育性静脉异常,在传统观念中,一直认为颅内静脉畸形的发病几率是比较低的[2]。但在近些年来的研究中显示,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颅内静脉畸形的检出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较大危害。为了对颅内静脉畸形患者起到更好的临床诊断效果,可对患者实施影像学的诊断,但影像学诊断的类型是比较多的,因此找出更加准确和有效的影像学诊断方法非常重要。
在以往对颅内静脉畸形患者实施临床诊断时,最为常见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为头部螺旋CT,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对患者的头部进行相应的扫描,通过扫描的方式能够对患者的头部情况进行相应的观察,并可对患者起到一定的诊断效果[3]。但需要注意的是,单一的螺旋CT诊断在效果上已经无法达到相关要求。
而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完善,当前对颅内静脉畸形患者诊断时已经有着更多的方法,图像融合技术就是这样的方法。通过对患者实施螺旋CT联合图像融合的诊断,能够对患者的脑部情况进行更加完善的分析,可显示出患者静脉系统、动脉系统和畸形静脉系统的形态以及走行等相关信息,其图像的准确度和清晰度均明显的要优于常规螺旋CT诊断[4]。
本次研究中也显示,通过对颅内静脉畸形患者实施螺旋CT在脑血管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与图像融合技术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
螺旋CT诊断的患者。综上所述,在对颅内静脉畸形患者诊断时,使用螺旋CT在脑血管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与图像融合技术的方法效果更佳,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方东光.探讨使用螺旋CT在脑血管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与图像融合技术在颅内静脉畸形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4):380.
[2] 徐剛,胡海菁,孙华平等.血管生成、图像融合法容积重现脑内静脉畸形的优势和不足[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3,19(5):422-425.
[3] 秦梓良.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磁共振成像图像融合对脑动静脉畸形术的评估价值[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7):69-70.
[4] 孔东生,孙正辉,武琛等.术中磁共振导航技术在脑功能区周围动-静脉畸形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6,16(12):839-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