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地域环境思想解析

2017-03-25 17:06孙绍钦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生产力

【摘 要】 在马克思经典理论基础上,本文从生产力对地域环境的影响、人类对地域环境的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自然属性三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地域环境思想,对地域环境和社会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 马克思地域环境思想;生产力;生产关系

一、马克思经典理论家关于马克思地域环境思想的论述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马克思说:“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劳动者就什么也不能创造”。[1]在《资本论》里,马克思说:“在作用于外部自然界的时候,人便改变了他自己的本性”。对此,普列汉诺夫特别指出:“在这几句话中包括着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的全部本质”。[2]

从马克思理论家的话语中,不难看出他们对地域环境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反映了人类和自然界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彼此相互影响。这些观点,可以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人地关系观。在马克思地域环境思想中,这无疑是一个具有广泛的普遍性、能够通贯全体和联结一切的隐蔽观点。

二、从三个方面论述马克思地域环境思想的基本内容

1、生产力的要素之一是地域环境,它同人类社会有着内在的统一,并通过生产力对社会产生作用和影响

在马克思看来,“理论的关系”与“观念”的关系只是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一部分。从本质上说,马克思认为要想达到人和自然界二者的统一,就必须以人类在本质上属于自然为出发点。

首先,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属于有活着的自然物质,同时拥有自然力以及生命力两种属性。因此,人类就一定会在自然界中进行生产和生活,这是其存在的根本。其次,“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还是人的自然存在物”。[3]因此,人和自然二者的统一,就必须利用社会形式以及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个途径来达到。

生产实践,也就是“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4]这一过程的进行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或地域环境。地质、水文、气候等地域环境要素,不仅确定了人类最初的甚至是无意识的组合,尤其是种族差异,而且还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发展。在《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面,马克思还认为地理和气候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然工具的差异。因此,可以说不同的地域环境对人们的发展生产力产生不同的影响。

2、人类对地域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尽管人类的社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因素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永远会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自然因素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人类也开始逐渐地由被动变为主动。例如,人类开始慢慢学会使用工具和技术向自然界索取自身发展所必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地域环境思想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这也是马克思思想的精髓。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主要就是生产和战争两种类型。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水平在不同的时代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于地域环境反作用的形式和程度也就各不相同。

在原始阶段,人类一定程度上是自然界的“奴隶”。但尽管如此,人类和动物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分,人类是为了自身的存活而开始学会使用生产工具。即使人类学会使用工具和技术去改造自然的根本动力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这些生产和生活的实践活动和动物那种活动也有根本性的区分。“对于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5]时代的步伐在前进,人类也掌握越来越多的工具和技术,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自然中获得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效率也在提升,人类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但是,如果因此而将地域环境在历史时期的不断变迁完全归因于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反作用,也是不合理的。因此除了人类的影响作用之外,还有一些自然本身的因素。虽然这个因素的影响力无法和人类的反作用相提并论,但也不能将之忽视。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自然属性

在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否带有自然属性的问题从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一般的理解中,生产工具由人类通过生产和生活等实践活动创造出来,但生产资料却是属于自然界的。例如,土地、阳光以及河流等,这些都是自然界本身所提供的。自然界的地域环境因素对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深度的影响。从这一点不难看出,生产力的产生和进步在本质上是有着自然属性的。

在类人猿时期,与自然界划清界限的人类制造的生产工具还没有完全诞生,不具有明显的生产力,因此意味着生产关系还没有产生。类人猿同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种直接的关系。当人类社会开始之初,人类开始创造出初期的生产工具,相对低效率的生产力也开始逐步形成,并构成初具雏形的生产关系。尽管此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不够成熟,但对于地域环境和原始人类之间的关系却产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并由最初的直接相互作用变为受生产力影响的间接作用。随着社会阶段的持续发展,这种改变越来越为明显。当人类开始利用技术创造出更加先进的生产工具,更高水平的生产力也随之出现,生产关系也愈加进步,社会人同地域环境之间的关系就已经完全间接。

三、地域环境和社会人之间的关系解析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客观地存在着四种相互联系并缺一不可的因素:地域环境、社会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这四种关系里,可以将其分为两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地域环境和社会人。后一类的两者之间并不是直接进行相互作用的,而是需要一个连接的“桥梁”。这个角色正是由第一类有着自然属性的二者来担任,使地域环境和社会人两者之间进行间接影响。

整体考虑,这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两者最初是直接性地对彼此进行影响和作用,只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两者之间的直接影响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变成了间接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也提到了这一点,并认为人类在向自然索取生产与生活资料的时候,必须以目的性的实践活动作为沟通“桥梁”。人类利用劳动工具等方式来将自己的目的传达到自然环境之中,进而获取自身发展所依赖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这样就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这也证明人类与地域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正是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个“桥梁”的沟通来实现的。地域环境和社会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也充分说明了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45.

[2] 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20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95.167.

[4] 普列漢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4卷)[M].三联书店,1974.44.

[5] 唯物论文论丛[M].人民出版社,1953.152.

【作者简介】

孙绍钦(1987-),河南周口人,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生态学.

猜你喜欢
生产力
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来不及生产力
浅谈良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及其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
国家本质刍议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