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璇
【关键词】 莫言;讲故事的人;故事;价值;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004—0463(2017)03—0090—01
2015年,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大调整,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致辞《讲故事的人》入选初中教材,在广东、湖南、福建、广西、云南、河南和宁夏等地学生使用。此前,关于莫言作品是否应当进入中学教材曾引起过广泛激烈的关注和争论,《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用耳朵读书》等作品虽然曾进入不同版本的语文课程,但大多用于选修辅助读本,没有入选正式教材。甘肃教材虽然没有正式选进《讲故事的人》,但作为一位热点作者的热文,笔者及时将它纳入了教学范围,在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前沿意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志趣等方面,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下面,笔者浅谈一些教学中的感悟,与大家交流。
一、重新认识“听故事”“讲故事”的价值,重视语文在生命成长中的作用。因为太平常,太熟悉,大家都对“听故事”“讲故事”无足轻重,但事实上这是一个大问题:语言发展是人类进步的标志,语言是人类个体成长的促进剂,语言发展与精神成长统一;人的语言发育和使用是从“听故事”“讲故事”开始的,进而到逻辑演绎。莫言讲,“语言是人类理性的第一个产物……在希腊文和拉丁文中,语言和理性是用一个字来表示的……唯有透过语言的助力,理性才完成它最重要的功能”。他“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行进着的牛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族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莫言引用叔本华的话告诉我们,“讲故事并非肤浅,却从细节中折射生活,从感性中却透着理性”。这些都说明:语文从“听故事”“讲故事”开始,“听故事”“讲故事”关乎认知、审美、技能。学生会“听故事”吗?学生会“讲故事”吗?让学生学会“听故事”,学会“讲故事”,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对低龄、低年级学生尤其如此。
二、要求家长重视做人和学习,为孩子提供“正”影响,对低龄、低年级孩子更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对低龄、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莫言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回忆了母亲给自己的影响。莫言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是中国民族苦难历史的亲历者和象征,她坚韧、正直、包容、自尊、与人为善,受过很多伤害,但从来不有意地伤害别人。“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苦,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再没有比这样的安慰更伟大的了!在母亲为莫言偷偷跑去听书给予支持后,作为回报,莫言将听到的故事讲给母亲听,母亲作为听众,鼓励成就了儿子听书、复述、“添油加醋”、写作、做人和处世。“最后悔的一件事,跟着母亲卖白菜,我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买白菜老人一角钱,回去后引发母亲泪流满面,但母亲没有骂他,而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没有什么能比这简短的话更能触动孩子的心灵!笔者每半学期要给学生印发莫言《讲故事的人》全文,采用笨办法,通过重复强化影响,让学生在《周记》上抄写一遍,让同学父母也抄写一遍,都写读后感,可长可短,交到笔者这里看。借助家长会,笔者经常提醒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做人和学习不断双修,在家长学校讲座中,特意安排《家长如何做人和学习》的内容;笔者经常询问家长平时读什么文章什么书,向他们推荐胡适的《我的母亲》、莫言的《母亲》、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裴斯泰洛齐的《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等。
三、生活时时处处有语文,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促进学习和成长。“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莫言出身低,学历低,写作起点低,但最终取得了举世曙目的成就,说明生活就是一本大书,好好生活,好好读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就是学习,就是进步,就是成长。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写游记和时评等,关注静宁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时尚生活、社会风向等,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和表达能力。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