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刍议

2017-03-25 11:46林宏程
经营者 2017年2期
关键词:工业化城市化

摘 要 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是明显的,对农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本文结合农业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水资源环境、大气环境,从工业企业、城市建设和农业自身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工业化 城市化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工业化、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我国能否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现代化的关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关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因此,研究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产生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生态的变迁,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协调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发展,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此,生态环境问题就成为敏感且关键的问题,这不仅仅包括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还涉及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技术帮助,为农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农建设用地增加,农地非农化以及工业污染引起的农地质量退化。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城市化规模的急剧扩张,不仅导致土地资源的减少,而且导致农地质量出现肥力下降和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农业土地状况的改变必然会对我国粮食的生产和食品安全造成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二是工业污水、城市废水引起的农业用水紧张及农业用水质量下降。三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这些都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因此,研究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提出在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是明显且深远的,对农业的土壤环境、农业水环境、农业大气环境以及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不但会给农业的发展带来有利的因素,也会对农业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努力保护我国农业的生态环境,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应该从农业用地、农业水环境、大气环境和生物资源以及农业自身角度出发,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用地的生态保护

首先,高效率集约运用建设用地,缓解非农占用压力。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城市周边的建设用地对农业用地的土壤环境有重要的影响,只有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工业化及城市化对农业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土地利用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发挥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要落实对工业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的监督机制,严格审批流程,提高土地利用率。其次,加大科技投入,应用先进技术,建立和完善农业用地的变化动态监测系统。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土壤检测系统,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其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对土壤动态变化的了解。因此,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健全农业土壤的检测系统,从而对农业用地的生态环境作出动态的评价,及时了解其变化状况,提出相应对策措施,意义重大。

再次,建立耕地保护激励机制,提高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由于一些保护性的耕作制度和物质投入(如秸秆还田和绿肥种植)经济效益低,消耗大量劳动力,农户最终实施此种耕作制度的较少。因此,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对实施此耕地制度的农户进行补贴,提升农户保护土壤环境的积极性,提高土壤環境质量。

最后,加大宣传教育,推广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合理利用农业用地。要合理施用各种肥料,包括氮磷钾肥、各种有机肥等新型肥料的配合施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合理施用农药,减少农药对土壤的间接污染;对农业地膜进行合理的调配,不但能提高产量,还能避免地膜对农地的污染。

二、改善水环境

首先,对农村水资源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对农业用水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调配,对地表水、地下水、用水及防污进行统计规划和管理。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状况、气候条件、农业的耕作方式、经营生产方式、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合理分配农业用水、工业用水以及城市用水,确定具体的用水方式和用水模式。

再次,强化对生产企业污水和城市污水排放的监管力度。研究发现,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水与城市生活污水流入江河湖泊中,其中的污染物质会给农业用水以及农村生活用水带来威胁,对农业生态环境带来压力。因此,加强对工业企业以及城市污水的排放监管力度,防止处理不彻底的工业和生活用水进入农田灌溉水系,这对于改善农业水资源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工业和城市污水处理水平和农业用水效率,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我国人均水资源有限,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所以必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是加大污水处理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提高工业用水以及城市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二是为农业用水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提倡节水灌溉,为农业提供节水技术等。

三、改良空气环境

(一)工业及城市建设方面

首先,建立大气环境质量检测机制,健全检测标准,控制污染企业的大气污染排放。对农用地周围的工厂进行长期的检测,监督他们建立起符合标准的排污体系。对于污染严重的,应加大惩处力度。建立排污收费机制,从利益方面对工厂企业进行约束。

其次,发展公共交通,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量。目前,大气污染的类型由煤烟型向汽车排放型转变,所以国家要提高机动车的生产标准和出厂规格要求,加强对己有车辆的排污检查和维护管理,加强年检和路检制度,对不合格的实行淘汰制度。发展公共交通工具,实行公交优先原则。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减少对燃油的消耗量,控制大气污染。曾有研究表明,按照目前的价格计算,中国到2020年,“公交优先”政策将只需要300亿美元的汽油和柴油消耗,而在私人机动车为基础的策略下,汽油和柴油总耗量将达到870亿美元。增加绿色能源汽车,包括电容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鼓励使用零排放个体交通工具,如电动助力车和自行车,淘汰燃油助动车。进行宣传教育,使人们养成良好的驾车习惯,减少冷启动、发动机空转等,保持经济时速。此外,应适度加宽道路,这样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在道路两旁种植抗污植物,美化环境的同时可以吸附颗粒物和吸收有毒气体。

再次,合理规划城市建设,控制扬尘污染。城市的建设活动尤其是建筑施工增加了大气的扬尘污染。因此,在建设施工和生产活动中应全面加强污染控制,严格管理,减少扬尘污染。对建筑工地施行监督管理,及时清理运输的车辆,施行围墙措施和建筑垃圾清理工作;在道路两旁绿化,控制裸土扬尘,对中心城区的土地实现全覆盖;道路要做到一日一次清洗,施行对运输车辆的扬尘污染控制;对建材渣土运输车辆实行全封闭运行,控制运输过程中的扬尘污染。

最后,多途径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为了降低污气染排放量,减少尘埃,净化空气,达到提高空气质量的目的,应扩大绿化面积。在中心城区可以采取立体绿化和提高绿化质量两种措施,改变目前单一的平面绿化方式,加大垂直绿化面积。通过对低效绿地的改造来提高绿化质量,以生态效益为主,同时要注重景观效益,建设高质量绿地。

(二)農业大气环境建设方面

首先,实施农田绿化工程,逐步提高绿化覆盖率。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增加森林植被,改革造林营林机制,进一步完善林业政策,同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经济组织和个人参与造林和经营。改革林业经营管理机制,实行分类经营要吸取国际上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并结合我国林业的地域性特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的发展。要将公益林纳入公益事业建设范围,以政府为主导,根据社会事业社会办的原则,由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经营和管理。

其次,制定和完善我国现有的林业产业政策,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加大政府对森林建设的投入和支持。森林的生态效益是巨大的,而森林特别是公益林的经济效益较少。所以,加大对林业建设的投入力度,以市场为主要的补偿方式,对无法通过市场获得价值补偿的,必须制定和完善有关的林业产业政策,特别是应尽快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此外,要对提供生态效益的公益林的营造、保护和管理的人员进行适当的补偿。鉴于公益林的共享性和生态性,应将公益林建设纳入公益事业建设范围内,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行分级负责,逐步实行财政投入制度化。

再次,实行依法治林,强化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森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再生性。森林一旦被破坏,有的将从根本上不可再生,有的甚至会出现生态恶化,所以,必须完善我国森林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健全林业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在森林保护等方面要切实落实法律和法规,做到依法护林、依法兴林。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监测管理机制,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形成监测、检查、监督制度及运行机制。控制资源消耗,加强林地的保护管理,坚决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确保林木采伐量低于生长量,实现资源的持续增长。

四、增强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首先要得到农民的支持,没有农民的支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不可想象的。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生态观念和生态保护意识。引导农户控制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施用量,增加对生物肥料及新型肥料的施用量,以减少农业生产的自身污染,积极提高森林覆盖率,治理水土流失。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倡导和鼓励企业单位承包租赁荒地、荒山、荒滩,进行植树绿化、水土保持和农业综合开发活动,完善农业生态环境奖惩制度,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发挥标准化对生态农业建设的导向作用。

(作者单位为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林宏程(1960—),男,湖南长沙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学。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湖南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研究——基于环境伦理学的视角”,编号:14WTC38。]

参考文献

[1] 林宏程.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研究路径[J].广东农业科学,2010(7).

[2] 林宏程.基于生态环境恢复改善的视角探讨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J].广东农业科学,2011(13).

[3] 林宏程.从生命伦理的视角探讨发展有机蔬菜的重要性[J].商情,2014(50).

猜你喜欢
工业化城市化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中国工业化阶段的测度与路径转型
辽宁省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负荷的交互响应研究
雕塑的城市化
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青年工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