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鑫+朱成科
摘 要:斯霞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家,对语文教材的建设有很大的贡献,斯霞的教材观较为全面系统,主要包括教材功能观、教材编写观、教材使用观三个方面,斯霞的教材观对当代语文教材建设有很好的启发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斯霞;语文教材;新课程改革;教师教材观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用毕生的精力扑在教学上的斯霞老师逐步形成了系统的语文教材观,她提倡的观念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十分符合教学实践,进一步整理、研究斯霞语文教材观,必将对当前的语文教材的改革以及语文教学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斯霞的教材观
(一)斯霞的教材功能观
教材是实现语文目标的重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师只有认清教材的基本功能,才能更好地使用教材。
1.教材的教育功能
“通过语文教材,学生不仅学到语文基础知识、科学常识,还能受到共产主义的熏陶。”[1]斯霞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不光承担着知识教学的任务,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良好的情操、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心态。“我在备课时,总是要求自己从接触教材开始,自己的思想情感就和作品里的思想意境融合在一起,为作品里主人翁的爱而爱、恨而恨、忧而忧。”[2]斯霞老师在备课时总是认真仔细地研究教材,为的就是能进入课文,准确地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受到文章的情感感染之后再把这种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在斯霞老师的识字教学中,她也注重利用教材对学生的基本识字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特别是她的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教学观点更体现出其对教材的重视。因为每一个字、词都只有放在特定的文章内容中去理解才能真正实现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师也只有从教材内容切入,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识字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2.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教材功能观
斯霞老师认为语文教材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斯霞老师说:“把书面语言用于口头语言,主要靠朗读,这就是古人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3]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朗读时间,精讲精练,对好的词句和精彩的片段应该让学生多读几遍,指点学生该怎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就会对语文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和體会,阅读能力和习惯由此逐步养成。写作也同样如此。斯霞老师说:“阅读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4]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本也就成了写作训练的凭借。斯霞老师在教授记人记事的文章时,会领着学生随着课文的学习慢慢找到时间、地点、人物,或者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教会学生怎么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在讲授文章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有略写、有详写的写法,引导学生欣赏佳句、改换词语、改变句式、变换体裁,训练学生归纳段意、归纳全文中心、复述课文,等等。这样更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斯霞的教材编写观
斯霞老师认为语文课本的质量好不好,对学生能不能学好语文关系很大。斯霞老师在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上有深刻和创新的见解,这些见解对我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循序渐进,增加儿童语言库储备
为促进小学语文教材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斯霞老师曾对小学语文教育和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首先,她认为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5]儿童最开始接触的教材应该以识字教育为主。其次,她认为小学语文教材识字阶段应采用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的方式。分散识字之前,也要教汉语拼音、看图拼音识字,也要学若干短语、句子,但以后的大量识字任务是分散在一篇篇课文中,通过教学课文使学生掌握汉字。[6]斯霞老师在识字教材的编写方面指出应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减少低年级阶段“四会”的字数,学生能够掌握足以应付日常生活的汉字即可,而要增加独体字字数,为学习更复杂的合体字打下基础。关于写字材料,斯霞老师主张按照课文进度,写课文上生字生词,随教随写,结合讲解结构,可以帮助儿童巩固生字生词。[7]这样既能练习书写,又能帮助巩固和提高说话、写话的质量。
2.因材“编”教,尊重学生自身发展规律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低年级的课文,句子宜短,篇幅宜小,要有点故事性、趣味性,读起来郎朗上口,再配上插图,图文并茂,即能吸引儿童。[8]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课文内容应选择他们生活中熟悉的、容易理解的材料,这样更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更能使儿童发挥无限的联想,既精炼又使儿童易于接受,便于记忆。斯霞老师主张课文题材安排上要尽量多样化,教材的语言要儿童化,教材内容要图文并茂。[9]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儿童的阅读兴趣,同时斯霞老师还主张适当降低教材的难度和深度,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斯霞的教材使用观
1.理解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斯霞老师说:“每学期开学之前,我总是利用寒暑假较长的时间来通读下学期用的教材,制订出一学期的教学计划,然后再一组一组、一课一课地深入钻研,具体落实。”[10]“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基础。我在备课的时候,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朗读课文,力图把自己的感情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11]斯霞老师主张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来感染学生。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则是教材和学生的桥梁,教师对教材理解的透彻程度,影响着教师的讲解水平。因此,“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语文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例如,在讲授常识性的课文《动物过冬》时,斯霞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了解动物的冬眠习惯、冬眠原因以及鸟类中的候鸟习性,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拓展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2.巧用教材,拓展教材内涵
教材内容符合儿童认识规律,但只是提供了条件,[12]教材要靠教师去贯彻实施。斯霞老师主张教师要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的同时,灵活使用教材。如在备《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时,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她把课文中的插图制作成彩色的幻灯片,并把壁虎和小雨、黄牛、燕子的对话写在幻灯片上,这样在讲读课文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色彩丰富的图画,让学生边看幻灯片边练习小动物之间的对话,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使教学效果大大增强。在教汉语拼音时,斯霞老师说:“我以为可以由教师习惯于用什么方法和地区的环境来决定,所谓‘教无定法嘛。”[13]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就要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斯霞老师认为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学生的心,随时注意从生活实践中搜集生动的事例,随时补充新鲜的内容。
二、斯霞教材观对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对新课程教材改革的启示
斯霞老师的教材观将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相结合,指导着当今新教程改革的方向。
首先,从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来看,教材内容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后练习题作为教材学习的补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好的课后习题设计不仅能够完整地呈现学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能够反映学生怎么学的过程。因此,练习题的设计应该是由小到大、由浅到深依次递进的。
其次,从教材内容的设计上来看,教材内容的设计要有利于教师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应对不同的课型和不同类型的学生。
最后,从教材的文本模式上来看,教材要版式设计新颖、图文并茂,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材料来创设学习的情境,增强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利用教材中的场景来培养学生的感知、观察、想象与分析能力,利用教材图片、材料,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对当前教师教材观转变的启示
斯霞教师的教材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这给我们新时代的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提供了可借鉴之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务必明确下列四点: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材是教与学的依据,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所以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应只注意教材本身,还要把教材与学生的经验和实际发展水平相结合。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具有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崇拜教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对教材加以重新建构和改造,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使教材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密切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和学生从教材中解放出来。
3.充实自我,与时俱进
首先,教师要仔细研读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科特点,把教材钻深钻透。其次,要学习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要学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再者,教师要自觉拓宽知识面,了解时代的脉搏。最后,教师要深化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教育教学知识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永远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内化,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融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引导学生加以体验,这极大地丰富了教材的内容,增强了教材的感染力,有利于学科渗透德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用心开发和捕捉教材中积极的情感因素,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恰当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立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不断积累文化知识的同时,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真正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理想教学境界。
斯霞始终坚持和树立正确的教材观,不断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前仍然有一些教师只把关注点放在教材上,备课时只研究教材,忽视学生和教法研究。教师应该把教材看成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资源,但不是唯一依据,更不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和终点。
参考文献:
[1][3][4][5][10]斯 霞.斯霞文集 (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172,175,183,184.
[2][11][12]斯 霞.斯霞文集(叁)[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49,52,153.
[6][7][8][9][13]崔 峦,陈先云.斯霞、霍懋征、袁瑢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0,81,83,92.
(作者單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