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玲
【中图分类号】R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2-0-01
反流性胃炎是严重影响患者饮食、生活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的发生主要在胃部手术后。肠液、胆汁等混合反流,可对胃黏膜造成损伤,使其产生炎症反应[1]。反流性胃炎患者往往出现反复、持续性的胃内容物反流,长期影响下可引发胃溃疡、胃癌。因此,对反流性胃炎必须及时控制反流,减少胃黏膜损伤。本研究主要分析评价反流性胃炎应用多潘立酮治疗的有效性。现对研究方法、结果进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反流性胃炎患者56例。随机给其中28例使用多潘立酮治疗,并设为药物组。其中男性病例17例,女性病例11例,年龄23-69岁,平均(37.1±5.3)岁。胃炎病程4个月-5年,平均(2.0±0.4)年。另28例给予安慰剂治疗,设为参照组。其中男性病例15例,女性病例13例,年龄20-69岁,平均(36.6±5.7)岁。胃炎病程3个月-6年,平均(2.2±0.5)年。两组基础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药物组患者予以胃促动力药多潘立酮15-20mg,每日4次,分别于三餐前、睡前0.5h口服。保护胃黏膜的药物铝碳酸镁1g,每日3次,三餐结束1h后口服。埃索美拉唑40mg,雷贝拉唑10mg,两者均每日1次口服。去氧胆酸每日總量500-600mg,平均分3次服下。参照组患者除了多潘立酮外,其他药物的应用与药物组相同。两组治疗一个月后复诊。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症状变化情况以及复诊时的疗效。⑴症状评分:纳入观察的反流性胃炎症状包括腹痛、腹胀。程度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死4个等级,根据对生活的影响评定,分为无影响、几乎不影响、稍微影响、严重影响。症状程度分级对应分值0、1、2、3分。⑵疗效评价:①疗效效显著:反流性胃炎体征消退,胃内无糜烂、充血等病变表现。②疗效一般:反流性胃炎体征改善,胃内糜烂、充血等病变表现改善。③基本无效:未达到有效和显效标准。改善率=(①+②)/28×100%。
1.4 统计方法
本次纳入的反流性胃炎基础资料、不良反应、疗效等相关数据资料用SPSS15.0处理。数据资料表示为例比n(%)或均值±s。数据检验用t和χ2。检验P<0.05则有显著差异。
2.结果
2.1 两组反流性胃炎治疗效果比较
药物组疗效显著17例(60.7%),疗效一般9例(32.2%),基本无效2例(7.1%),改善率92.9%。参照组疗效显著11例(42.8%),疗效一般8例(28.6%),基本无效8例(28.6%),改善率71.4%。药物组的反流性胃炎改善率比参照组高,有显著差异(P<0.05)。
2.2 两组症状变化情况
如下表所示,药物组反流性胃炎症状积分在治疗前与参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药物组的反流性胃炎症状积分比治疗前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药物组的反流性胃炎症状积分比参照组低,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反流性胃炎中,反流物质主要有肠液、胆汁、胰液等液体。其中肠液反流分为两种,因幽门功能异常造成反流属于功能性反流,因手术切除幽门或手术瘢痕引起属于器质性反流。反流体液中的胆汁酸可导致胃黏膜屏障受损,并引发炎症反应。该病常见于胃部手术后的患者,使患者生活、饮食受到极大影响[2]。另外,如果反流性胃炎不及时控制,胃黏膜长期受损及炎症浸润,可引发胃溃疡、胃癌等严重病变[3]。临床中我们治疗反流性胃炎疾病,不仅要控制反流症状,减少反流次数,还要进行保护胃黏膜,阻止胃黏膜持续受到损伤。
本研究中的反流性胃炎患者主要分成两组,并分别用不同的方案治疗。在基础治疗方面,包括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修复等治疗两组的用药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药物组使用多潘立酮治疗。多潘立酮属于促进胃动力药物,能够在胃肠道近端组织发挥药效,减少胆汁反流。同时,多潘立酮还可以促使胃功能快速恢复。在药物的副反应方面,多潘立酮很少会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用药后复诊显示,药物组的反流性胃炎改善率为92.9%,高于参照组的71.4%。说明反流性胃炎的治疗中,使用多潘立酮可以有效提高反流性胃炎的改善率。在两组反流性胃炎症状观察中,主要观察腹痛、腹胀两个主症状。研究显示,药物组的反流性胃炎症状在治疗后比治疗前改善,且其改善效果优于参照组。说明多潘立酮能够有效控制反流性胃炎的症状。
综上所述,在反流性胃炎的治疗中,进行保护胃黏膜、控制反流药物使用的同时,给予多潘立酮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缓解反流性胃炎症状。
参考文献
[1]刘慕英. 以多潘立酮为主的三联疗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观察[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30):4562-4563.
[2]吴诗聪. 多潘立酮的药物性质及临床应用研究[J]. 现代医院,2013,13(3):67-69.
[3]赵建平. 多潘立酮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J]. 中国实用医药,2014,19(3):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