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鲁华+曹冲振+王建春
摘 要: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学习方式,微课已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也是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虽然目前针对微课已有较多的理论研究,但微课并未真正进入到大学教育教学中。文章基于目前高校微课应用现状,分析了影响高校微课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从引入微课、到微课试点、微课与传统课堂深度融合、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基于微课的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教学的五阶段循序渐进发展策略,对微课的实际推广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微课;高校教育教学;渐进式推广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4-0034-04
一、引言
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简单易学、便捷操作、个性化学习等优势特点成为高校教学研究的热点。目前,针对微课的理论研究较多。大多集中在对微课的定义、特点、制作流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等方面进行研究[1-3];也有基于全国微课比赛分析目前微课制作水平,提出微课制作上存在的各种问题[4-5];还有很多研究分析了好的微课、真正的微课应该达到的水平,并从宏观上分析高校应该采取的措施[6-8]。这些研究对微课概念的普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和理论研究的热度相比,微课并没有进入高校的实际教学应用中,这主要是理论研究中提到的微课教学方式需要有高质量的微视频、教学设计等相关资源。但局限于高校当前的实际教学现状、教师的技能、设备资源、学生特点等方面,要想一步实现理论上真正意义的微课教学是不现实的。高校只有结合其实际情况,制定渐进的微课推广发展策略,顺序渐进地发展微课教学,才能真正让微课进入实际教学应用中。论文基于对高校教学现状及微课应用特点的分析,提出基于微课的高校教学改革渐进发展策略,以促进微课尽快进入实际教学应用中,提高当前高校教学效果,并推动高校信息化微课教学方式的建设和发展。
二、高校教学中微课应用现状分析
微课是指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学科某个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其核心资源是微视频,并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习题、反思等辅助性教与学的内容。微课是在传统单一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资源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1-8]。微课针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等内容,具有时间短、容量小、内容精、情景化、易传播等特点,能够满足学生移动学习和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求,也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可有效地促进教学改革。因此,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资源,微课必将成为高校的一种教育教学新方式。
然而目前微课并没有进入高校的教学应用中,主要局限于目前高校缺乏制作微课的各种设施工具,教师制作微课的技能,以及学校各种考核政策、专业体系结构、课程大纲设置等方面也影响到微课教学的开展。在微课认识还不清晰、实践方向不明确、导向不清时就盲目投入资源,又可能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其次,在教师方面,要制作高质量的微课,并形成一个微课课程体系,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精力。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学习利用各种拍摄和编辑技巧、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进行微课的设计和制作,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微视频中,教师要具有亲和力、饱满的教学情绪,使用具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等;这些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9-10]。大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太多时间学习专门的制作技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些教师受思维定式的困扰,或限于科研压力、精力有限等因素会从心理上抵触微课教学。因此,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没有高质量的微课教学资源就不开展微课教学,这成为制约微课开展的瓶颈。微课设计制作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涉及到很多细节问题,很多技术上的问题也需要理论来指导。因此,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质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在学生方面,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不喜欢主动学习、思考,不擅于提出问题,并且形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现在大学生很少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基本上除了在课堂上学习、考试前集中复习外,其他课下时间很少有学生主动学习专业课知识。这些学习习惯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完成转变,这会直接影响微课的实施。另外,目前高校大学生对微课的了解也较少。据调查,目前有45.28%的学生对微课不了解,32.28%的学生对微课有一点了解,只有2.86%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微课[11]。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希望利用有限的时间学习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而微课具有利于知识便捷获取、按需获取的特点,正好满足这一需求。因此,要让学生逐渐地了解微课,并引导学生愿意拿出课下零碎时间进行微课学习,以实现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这需要高校制定相关的政策以支持和推进学生的在线学习,推进微课教学方式的逐步实施。
三、基于微课的高校教学渐进发展策略
由上文分析可知,微课不仅需要高校进行教育革新,更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观念的革新,局限于各种资源条件、技术水平、教与学的行为习惯等因素,微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本文基于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现状及微课特点,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高校微课教学的渐进发展策略。
第一阶段,引入、了解和熟悉微课
高校首先要具有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观念意识。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微课比赛和微课培训,达到让教师了解、熟悉微课,提高微课教学兴趣并掌握一定的微课制作技能的目的。目前,大多数高校正处于这一阶段。
第二阶段,校内试点微课应用
当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被引入时,会先有一部分教师愿意尝试,高校应积极鼓励这些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合理选取微课内容,进行微课的设计和制作,并鼓励教师在专业课中尝试应用微课进行补充教学。很多研究论文认为在传统课堂上放个微视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微课,因而不提倡。但实际情况是:不可能一下就彻底改变经历了长时间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传统课堂教育教学方式。因此,在微课引入课堂初期,可将传统教学方式与微课教学相结合。教师根据专业课特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选取合适的内容制作成微视频。在50分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摒弃满堂讲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微课视频,学生会非常专注地观看视频,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更加通俗易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观看视频之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然后再结合学生的掌握情況讲解相关知识。这种方式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传统课堂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通过课程实践,教师会不断积累微课制作经验,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在微课引入初期,由于设备资源及教师技能的限制,可采用PPT录屏法制作微视频。教师首先制作简单、美观、适合大学生风格的PPT,然后采用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进行微课制作。Camtasia Studio软件具有强大的整合编辑功能,能轻松地在任何颜色模式下记录屏幕动作,包括影像、音效、鼠标移动轨迹、解说声音等,非常适合新手学习使用,网上下载即可。采用的设备主要是教室中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也可用U盘拷给学生,让学生在手机、电脑等终端课下观看。这种方式不需额外投资,除去教师付出的精力成本外,可以零成本的方式将微课引入课堂教学。
第三阶段,树立典型,推广优秀微课
当学校中有一部分教师引入微课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后,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树立優秀微课应用案例。学校及时给予一定的鼓励或奖励政策,这样可激发教师学习、制作和应用微课的积极性,从而推广微课。教师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课堂学习逐渐转向课外学习。
这一阶段是在第二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微课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微课学习还没有形成制度体系,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课下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还必须将课外学习和传统课堂授课相结合,要基于微课重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例如可将传统课堂中50分钟讲授的知识,分解为若干个以知识点为核心的微课知识包,这些知识包短小精悍,即可课外看,也可随堂观看。通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加上考评措施的改进,激励学生在课下利用各种零碎时间观看微课视频。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问题,如果学生能顺利解决相关问题,可代替平时的课堂考勤,这样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省下时间可去学习其他感兴趣的知识。这种在传统课堂中融入微课知识包的教学设计会大大改善冗长、学生缺乏动力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也会逐渐准备好角色的转变,从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的辅导者。学校也要积极实时地给予政策支持,改变对学生的一些考核要求。
随着微课制作技能的逐步提高,可逐渐尝试采用更多的微课制作方法,例如拍摄法、录屏法等。教师利用微博、QQ、BBS论坛、微信平台或网络云盘等自己熟悉的方式,分类管理并发布微课学习视频、相关资料、问题等,以建立自己的微课程管理系统[12],引导学生关注,进行课外自主学习。也可尝试利用高校的二级学院网站作为一个发布微课、管理微课、供学生反馈学习等功能的平台,以增加教师与学生的课外沟通。
二级学院也以各专业为主体,结合专业特色,形成微课制作的专业团队,共同讨论制定各专业宏观上的微课教学的指导方案和建设目标,逐渐形成各专业和学科的微课资源库。并且可首先尝试在工程硕士及其他在职教育方面使用微课教学方式。因为在职学习人员由于工作和距离原因,往往很难做到按课程表上课。有了微课资源,就可以辅助在职学生在异地灵活地完成部分专业课的学习,并与教师线上沟通,从而提高工程硕士等在职学生学习效果。
第四阶段,形成高校微课教学体系
随着各二级学院微课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学校要开展微课设施资源的建设和投资,成立专门的微课推广应用部门,基于高校本身特点逐渐形成有特色的微课制作、应用的综合体系。包括微课制作设备、场地、专业技术支持团队、微课资源平台、覆盖一定区域的无线网络、向学生免费开放的计算机机房等,以创建良好的微课制作环境,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逐渐将微课的建设及应用纳入到日常课程体系建设中,并与教师的各类评聘机制相关联,激励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有了专业团队和设备的支持,可以采用专业拍摄法、电脑录制加DV剪辑、动画虚拟创作法和HTML技术法等多种更加专业的方法来制作高质量的微课视频。
在这一阶段,随着高质量微课资源的丰富,学校微课网络平台的完善,相应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及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监控能力的不断提高,为翻转课堂[13]的实施提供了条件,可进行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学生课前在微课网络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课上进行师生讨论、探索,课后根据自己情况进行反复学习,在微课平台上进行讨论反馈,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平台上相应的作业和测试。将微课程根植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可充分发挥微课的力量,并使零散的微课程成为一个体系,使微课更加注重应用性,向系统化、规范化发展。学生逐渐改变被动式学习习惯,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节奏,从而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高校内各学科、专业逐渐拥有丰富完善的微课资源和网络平台,专业素养高的教师团队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也会提高专业、学科在信息化时代的竞争优势。
第五阶段,基于微课资源的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14-15]开发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微课资源平台功能逐渐完善,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大数据,具有智能诊断、反馈和评分等功能,向智能微课的方向发展。微课也为慕课的开发提供了基础。此时,可采用慕课与微课融合,并与翻转课堂结合起来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但是慕课这种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完全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涉及到大量高质量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学习者可达十几万人,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可采取由基于微课教学到SPOC[16](Small Private Online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开放课程,可主要针对在校学生进行设置,学习者规模一般在几十到几百人),再到MOOC的渐进发展过程。
在此提出的微课教学渐进发展过程中,采用自下往上的设计原则。高校最初从宏观上鼓励教师进行微课教学方式的探讨、实践,先以教师为主体,再到专业、到二级学院逐步完善微课数据资源的过程中,学校适时地制定各种微课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最后以高校为主体进行统筹规划,形成高校较完善的微课信息化教学方式和微课网络平台,在此基础上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并为慕课的实施提供了基础。当然,传统课堂、微课、慕课等作为服务于教学目的的教学手段,各有其优势,在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同时,每个高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来传授知识,以真正提高高校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微课教学的改革和实践是一个渐进的、持续化发展过程,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其微课发展策略。本文基于对高校教学方式及要素的分析,提出了高校微课教学改革五阶段的渐进化发展策略,对促进微课快速进入课堂实践、提高高校课堂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对高校的微课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新國,秦智伟,张永强.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4(6):60.
[2]张建民.高校微课作品制作技巧探究[J].甘肃科技纵横,2014,43(3):100-101.
[3]吴婵.关于微课对优化高校教学效果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3(10):17-18.
[4]蒋咏华.高校微课建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23):73-74.
[5]侯威.高校微课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职业教育,2015(6):3-4.
[6]徐哲.促进微课在高校教学中应用的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2015(1):62-63.
[7]周冰,刘芳,邓娟.高校微课建设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2015,14(4):155-156.
[8]韩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微课”运用探讨[J].高等教育,2015(9):95-96.
[9]俞金香.利用网络“微课”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若干思考[J].当代教师教育,2015,8(1):85-86.
[10]梁俏,林琼.微课在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应用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4):61.
[11]王雪.高校微课视频设计与应用的实验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3):221.
[12]邵留,李娟英,彭自然等.基于微课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6-7.
[13]郭绍青,杨滨.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98-99.
[14]崔益军.MOOC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微课模式论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5,33(5):66-68.
[15]杨满福,桑新民.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23):1-3.
[16]百度百科.spoc[D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QW5Y-ytbG8miS_Mra_dyeGg3pjRBZSoPZMDjh7cD-ep4pXhNu3607Xar9fUf2IwhMI1j5tryazvKqCE1 TLjnK,2016-01-05.(编辑:鲁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