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平
摘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英语课程建设途径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既是课程建设理论的拓展,也是高职英语教学适应教育发展背景的必然需求。因此,本文在详细解析“课程”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发展与高职英语教学的需求,对其课程建设的具体途径进行客观地说明。这些具体的课程建设途径主要包括:融入背景的建设途径、延续传承的衔接途径、个性化的拓展化途径、系统性的完善化途径。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背景;高职英语课程;建设途径;个案分析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审视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途径及其相关问题,即是课程理论研究的拓展需求,也是高职院校建设融入教育时代背景的关键。这也就是说,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建设,既要继承传统的建设经验,又要结合新的教育教学背景,创新课程的建设途径。因此,下边结合自己对相关实践的反思,对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途径问题进行逐一的阐释与说明。
一、课程及其建设的特点
探讨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途径问题,首先应该明确课程的内涵与外延,其次才能在此基础上对其传统的课程建设进行特点化的总结与分析。
(一)课程的内涵
课程是一个争议颇多的术语。对其内涵的争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总结与归纳。例如:首先,课程即科目。把课程理解成为学习方案或具体的学习科目,是我国教育理论界及广大教师最为熟悉的课程定义,也是最普偏、最传统、最一船的课程含义。[1]
其次,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这种观点把课程理解为学生、学习内容与教学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交互作用之后所产生的经验历程与实际结果。[2]再次,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这是一个由曾晓姗在其博士论文中引用的观点。它的原作者吴杰对此进行如下的说明:“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这个进程有量和质方面的要求,它也泛指各级各类学校某级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3]虽然在此不能穷尽所有课程研究史上的所有界定,但从这简单的列举中读者却可以明确“课程”的内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课程”内涵的这种争议式发展,既没有使相关的课程建设实践陷入混亂,也没有使与课程相关的研究中断。反而在彼此的争议中,课程的内涵更加明确了。本文后续的论述,准备结合我国学界广为认可的第一种课程定义作为对“课程”的理解。因此,在阅读中,希望读者注意。
(二)课程的特点
首先,规范性。既然课程是学习方案或具体的学习科目,那么它必须具有规范性。即在相同类型的职业学习中,相同的教育层面的院校所设置的科目或者说是课程应该具有相同的特点。而这种相同的特点就是课程规范性体现。其次,拓展性。既然各相同院校相同专业的课程具有相似性,那么面对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课程的设置作为促进教育平衡发展的媒介其自身应该具有拓展性。即,通过课程的拓展可以逐渐平衡各地教育的发展。再次,系统化。因为中国的学历教育是分层次的,所以各个档次相同专业的教育其所学习的课程应该具有系统性。例如,中职英语与高职英语的课程之间应该具有相互衔接的系统性,既各成系统,又可以相互整合成为一个大系统。最后,整合性。即课程的整合性可以从多个层面理解:从内容的层面上讲,不同学历教育的课程应该具有相互整合的特点。从而避免因为课程重复而浪费学习时间现象的发生;从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层面讲,课程应该与职业院校、学科教学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无论是软件的融合,还是教学硬件设施的匹配,都是资源优化与课程整合的具体内容。
二、高职英语课程建设途径分析
高职课程的建设途径分析,既是优化高职课程资源的基础,也是提升高职英语教学效果的关键。根据上边对“课程”内涵的理解与对其特点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实践:
(一)融入背景的建设途径
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应该与其所面对的教育教学背景相互融合。这里所谓的教育教学背景可以从多个层面上分析,下边仅就高职英语教学而言对其复杂化的教育教学背景的构成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期探讨课程的建设途径:
首先,互联网+的教育背景。互联网+的教育时代背景是高职所有学科课程建设都必须面临的教育背景。对于高职英语教学而言,融入互联网+的时代背景是其课程建设的首要途径。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断进步中,尤其是在高校英语的教学中,尤其是对于高职学校的学生来说,还需要重视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且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下,如何运用互联网技术来帮助高职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技能,成为了许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4]在这段引文里,虽然其作者没有提及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问题,但作者把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问题融入到了英语教学实践。因此,从这个问题进行拓展思维就会涉及到互联网+背景下课程的建设问题。因为,传统的高职英语课程已不再适合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网络的介入。所以,以互联网+为诞生的慕课、微课资源如何进入高职英语教学就成了课程建设者的思考核心。
其次,校企协作的培养背景。课程建设应该与专业改革密切配合,而职业院校的专业改革又是与其培养背景密切相关的。因此,如何在课程建设中融入校企协作的培养背景便成了课程建设思考的重要内容。学校坚持让专业“跟着产业走”,让专业“围着市场转”,探索符合寿光产业需求变化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将原来27个专业整合为22个专业。根据周边的华能风电、上海车配龙寿光国际汽车广场、临港物流园等项口的需求,增设港口机械运行与维护、船舶制造与维修、火电厂热力设备运行与检修、汽车维修与美容等专业。[5]这是一则因培养环境改变而改革高职专业设置的案例。作为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又怎么能不随着专业的调整而更改呢?因此说,校企协作的培养背景也应该融合到课程的建设之中。
再次,教学热点整合的教学背景。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科目而存在的职业课程,它的改革势必要融入那些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例如,工匠精神的培养、职业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强调,这些职业教育热点的出现势必会重构职业教育现有的课程体系。
(二)延续传承的衔接途径
在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职业教育与高职教育是并列存在的教育体系。虽然中职英语教学与高职英语教学具有不同的学科体系,但它们作为相同的专业课程,彼此之间应该具备延续与传承的功能。因此,通过衔接的途径建设英语课程应该是课程建设者研究的关注焦点。中高职英语课程的衔接需要关注诸多问题,比如中高英语课程培养目标的衔接问题,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以及课程评价的衔接问题等等。有研究者对中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脱节问题,在词汇的层面就列举如下的事实进行论证:在词汇方面,《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较高要求学生“掌握1 400个常用词(含初中词汇)和不低于400个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的B级要求,要求学生“认知2 500个英语单词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对其中1 500个左右的单词能正确拼写……”。[6]
从这个列举中可以看出英语单词的重复,而这种重复在具体的教学中就会引起部分高中生源职业学生的学习厌倦感。
(三)个性化的拓展化途径
办学特点是职业院校生存的根本。而课程的个性化建设就是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的具体实践之一。对于高职英语课程而言,如何突出课程的个性化,课程的建设者不仅要思考隐性课程的建设,还要思考显性课程的建设。虽然在整体上突出办学特色是最佳的选择,但因为各职业院校拥有不同的教学资源,因此,强调隐性课程或显性课程的不同,也是突出其办学特色的一种选择。所以,在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个性化的拓展途径可以有许多种。例如,课程整体的个性化、分支课程的个性化等。而且,需要强调一点,这里的个性化一定要与职业院校的办学需求相适应。否则,个性化的课程建设就失去了存在的客观基础。
(四)系统性的完善化途径
高职英语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一样,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高职英语课程建设作为高职英语教学完善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也需要在系统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的课程体系。例如,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体系的完善与通识英语课程与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建设,都是其完善英语课程体系的具体举措。
例如,高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ESP)备受广大任课教师与高职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曾经作为高职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通用英语教学逐渐被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所取代已经成为了一个客观的事实。因此,如何建设具有自己办学特色的、能够满足自己职业需求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就成了研究者关注的课题。因此,这门课程的建设,不仅需要研究者对学生的职业需求有所清晰地了解,而且在了解的基础上,还要分析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而设计或者说是建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体系。但这种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建设并不是完全抛弃传统的通识英语课程,而是对其传统的通识英语课程的完善与创新。但这样的课程完善也好,课程体系创新也罢,它都在一定程度上系統化了传统职业院校的英语课程体系。因此说,系统性的完善化途径也应该成为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一种实用途径而进入到研究者的视野。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探讨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途径极具现实意义。因为,课程的建设既是突出高校办学特色的前提,也是赢得高职院校发展契机的举措。因此,本文在详细解析“课程”内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面临的时代背景对其课程建设的具体途径进行了分析与说明,以期引起课程研究者对高职英语课程建设途径的关注。
参考文献:
[1][2] 于博瀛,史光孝.外语隐性课程的审视与再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12(01).
[3]曾小珊.大学英语课程实施中的教师隐性课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4]杨琳.浅析“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0).
[5]张志杰.政府搭台 校企协作 “三元”联合服务地方经济——以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为例[J].现代教育,2015(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