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强调:幼儿园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将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融入到枯燥的“乒乓游戏”中,顺应了幼儿喜欢游戏的天性,同时也促进了幼儿的运动技能。实现了提升幼儿身体素质的目标。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游戏化“乒乓游戏”促进大班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策略,作如下探究。
设置乒乓游戏情境
一个好的游戏化乒乓情境应该蕴含着童趣,符合儿童的身心需求,能够对幼儿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激发起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幼儿的运动能力。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室内环境设计时,融入乒乓游戏情境素材的重要性,它将对大班幼儿形成耳濡目染的深刻影响。因此,要结合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思维模式等,对大班幼儿经常出入的幼儿园大厅、走廊、楼梯、教室等场所进行“乒乓”主题的统一设计布置,让大班幼儿浸润在富有创意的“乒乓”特色中,让他们的身边洋溢快乐的“乒乓”氛围。比如,在走廊里粘贴上一些用“乒乓球”做成的人物画、动物画、星空等等,让幼儿走到这里,就走进了一个“乒乓”的情境之中,而那些各具特色的乒乓画,或萌态百出,或形象逼真、或逗笑夸张……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幼儿对“乒乓”的热爱。
其次,要重視区域运动中游戏化乒乓主题的渗透。比如,在大班的“小青蛙跳跳跳”游戏中,让小青蛙(乒乓球)在荷叶上面(球板)跳舞,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幼儿在颇有趣味的游戏情境中,练习了乒乓球运动中的垫球技能。
结合幼儿情绪特点
幼儿情绪的一般特点是易冲动、易变化、易受感染和易外露。在幼儿乒乓游戏中,教师要结合幼儿的情绪特点,以热情、积极的情绪感染幼儿,让幼儿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投入到游戏练习中,有效促进运动能力的发展。
比如,在混龄角色游戏“舞动的乒乓球”中,老师首先亲切热情地引导幼儿:哥哥姐姐比小弟弟小妹妹年龄大,要在游戏中关心小弟弟小妹妹,亲密合作才能让游戏开展的顺利。然后详细地给小朋友们介绍游戏玩法: 在桌子的两端设置网兜,中间位置设一横线,将球放在线上,幼儿两人一组,大哥哥大姐姐带一个小弟弟或小妹妹,蹲在桌子的两端,一边的小朋友合作把球吹到对方的网兜内,谁先进球谁就是胜利者,先进球者获胜。幼儿通过吹乒乓球游戏,不仅增加了肺活量,同时也对乒乓球的滚动原理形成了初步认知,尤其是通过老师游戏开始进行的情绪感染,让大哥哥大姐姐在“舞动的乒乓球”游戏中,萌发了爱护幼小的意识,能够与小弟弟小妹妹友好合作;而小弟弟小妹妹也能够感受情境,在大哥哥大姐姐的关爱中,了解了他人的存在。
创设情景开展游戏
情景性的游戏化乒乓活动是在大班幼儿中应用最多的形式,通过情景的创设将幼儿带到特定的、精心预设的活动环境中,实现了情景交融,以景激情的教学目的。情景创设要以满足幼儿身心活动需要,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为原则,让幼儿在不同的游戏化乒乓活动中,积极练习,自由探索,促进运动能力的发展。
比如,“打吊球”的情景教学法:将一只乒乓球开一个小口,然后往里装进十几粒米,其目的是让乒乓球增加重量,球速减慢。用一根线的一头系上一根火柴,放入乒乓球内固定,另一头吊在幼儿能够接触到的高处,打吊球的练习方式让幼儿用球拍学会了正抽、退档、削球。在游戏中可以开展比赛,打吊球最多的幼儿要给与鼓励。再如,“飞舞的乒乓球”游戏,在场地中间拉上一根绳子,塑料袋内装入一个乒乓球,并充气扎紧变成一个彩球。让幼儿自己去玩彩球、抛彩球,教师引导幼儿双手交替抛接彩球,接球时可以变换各种动作,这样的游戏激发了幼儿兴趣,他们乐在其中,在开心的玩球中,锻炼了手臂的力量,协调了四肢的能力。
情景性游戏的成功开展告诉我们,在游戏化乒乓活动中,教师一定要以幼儿的特点去设计游戏,这样的设计才能真正被幼儿喜爱,才能赋予动作技能训练以乐趣,让幼儿玩中有收获,促进运动能力的发展。
采用分层游戏方式
每个幼儿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在乒乓游戏中表现出的兴趣、能力各不相同,为了让每一个幼儿的运动能力都能在游戏化乒乓活动中得到提高,教师应该结合幼儿的不同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反应能力、个性特点等进行科学的分层施教。
第一步,教师要对幼儿讲解乒乓游戏活动,对动作的基本要求:比如,“对墙击球”游戏,要求幼儿对着墙练习板上击球,将球先从板面打到墙面,墙面反弹回来后,再用板面去击打。比一比,哪位小朋友打的时间长,个数多。这一环节要求全体幼儿参加,经过练习幼儿掌握了击球的基本动作,为分类练习创造了条件;第二步,老师根据自己的观察,根据幼儿在活动中能力表现的强、中、弱,分为ABC三个小组,老师通过多种方式,让BC进行更多的训练,达到尽快提升运动能力的目的,争取让每一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班游戏化乒乓活动的开展,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发展了运动能力,促进了乒乓技能的提升,我们对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要取得更多的收获,裨益于大班幼儿的全面发展,有待于我们的继续努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何庄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