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金灵+许艺凝
有这样一支队伍:岗位在三尺讲台,工作是教孩子“算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互相交流,分享经验;构建起一个学习与交流、教学与研究一体化、积极自律、共同成长的群体——数学微课教研共同体。伴随着一线教学,教研共同体的成员边操作、边教研、边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享受自己创作的过程,也让学生因我们的创作而兴趣盎然。因此,我们将其称为“趣味创作”。现阶段,微课共同体成立已有一年时间,由开始对“微课”概念几乎一无所知,对微课的制作一窍不通,到通过不断摸索,共同探究,制作出适合课堂特点,实用有效的成型微课。
共同体活动特点
数学微课教研共同体的教研活动围绕“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做”(其中“做中学”是现代教育理论家杜威主张的观点)的模式,这是曲折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对教学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很有价值。我们的教研活动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真实性 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遇到实际存在的难点和重点,通过教研,制作出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的视频。例如,我们一年级教学中笔算的写法,孩子们看到老师在微课中拿着尺子在划线的动作,就一个一个地跟着拿起尺子模仿,这个切实的做法,牵动学生动手实践的愿望。
实用性 围绕教学实际,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教师之间研讨,师生之间磨合,进行微课制作,作品应用于教学,服务于教学。通过实际教学与具体操作的融合,让我们教研的根基更扎实,同时活动成员学会创作与分享、学会反思与修正,在交流中获得探究的惊喜和成长的快乐,同时,“探索”的魅力会在年轻教师身上引发不竭的动力。例如,有的班级学生多,像认识体积的授课,教师在讲台上做演示,会有一部分同学观看不全面,于是五年级教师韩晓雁就想到利用微课,提前制作好图形进行教学,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他们都观察得很仔细,没有一个“死角”,因此能够清楚地认识体积这一概念。
合作性 “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做”的实践宗旨,是教师之间共同讨论、共同思考的对话交流过程,始终以一个团队的力量面对出现的任何一个问题。例如,制作任何一个小微课,大家都齐心协力,进行专门教研。因此,凝结了集体智慧的微课,课堂效果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效性 微课作品内容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研讨交流后制作成的视频资料,有一定的系统性,因此使用起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都很有实效。
共同体活动流程
“协同学习”中的“协同”有“合作”“协作”之意。并不是任务平均或成员同质为前提,而是以成员之间的异质性,活动的多样性为前提,由于成员的异质性会发现不同的内在知识建构模式,从而产生更高的效率,并且支撑我们“协同学习”的环境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模式是“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做”,因此微课教研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优化,形成一种全新的学习形态。
学校活动小组,由笔者牵头,精心挑选了一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数学骨干教师,一共10名教师组成微课教研“协同学习”小组。首先,召开全体成员动员会,进行分工,建立微信群,建立交流博客,各有任务,及时交流。其次,“选题试做”:年级组内教研,对本学段教材进行教研,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微课制作,梳理制作的原因,制作的方法以及设计的流程。再次,“同观共评”:全体成员分别对每个年级的微课进行微教研,发现“微亮点”,提出“微建议”,做出“微创新”。最后,“观课议课”:经过集体打磨的“微课”运用到课堂上,全体成员一起参与到“微课堂”,开展更深层次的“微教研”。在实践中思考自己制作的微课程,发现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做到精益求精。
共同体活动达到的效果
微课是近年来新兴的教学模式,它有以下特点:
第一,微课制作针对某一知识点,大约4至5分钟(一到四年级不超过4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5分钟),必须与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有效时间相匹配。
第二,实现“双师”教学的方式,成型的微课应用到课堂上,一方面,学生观看微课学习时,教师可以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或者在用微课教学时,学生遇到障碍,教师暂停视频,和学生一起互动讨论,把问题梳理清楚,再接着进行下去。我们学校班容量较大,教师组织操作课堂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课堂上教师采用边播放视频边个别指导,也是“双师”教学的一种模式。
第三,差异化教学成为可能,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例如:个别同学对某一知识点了解不透,可以单独使用“微课”资源,进行反复学习,直到学会为止。
第四,“微课”的制作和积累,对学校生成性教学资源有一定的充实。微课共同体在实践中摸索,在蹒跚中前行,在交流中完善,在创作中提高。希望未来的日子,我们能让学生在体会“智慧数学”的同时,自己也学会“享受数学”;更希望以人格与智慧铸造的微课群体,能为数学课堂教学展现更为广阔的天空。
(作者單位:河北省沧州市新华小学;河北省沧州市新世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