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亚文
语言是实现人际交流的重要手段,良好的語言表达能力很重要。儿童期是发展口语的最佳期,抓紧这个时期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是发展智力,发展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理解知识能力的前提,将受益终生。所以,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原因
普通话接触较少 大多农村小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一辈的人交流一直使用方言。所以孩子们除了看电视以及上课能接触到普通话以外,其他所有的生活环境中的交流都是以方言为载体的。这就导致他们认为讲普通话很别扭,甚至觉得很丢脸,生怕自己说不好被人笑话,产生自卑心理,不敢在公开场合发言。长此以往,越来越不讲普通话,语言表达能力就越来越差。
口语交际课无法很好地开展 因为农村小学生受生活环境限制,与人交流的机会不多,接触新生事物较少,词汇积累相对贫乏,所以,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对待口语交际课的态度也相应较为消极。
在口语交际课上或无话可说,或不敢说,或不想说,或不会说。所以,农村小学的口语交际课大多时间是在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被迫回答中进行着所谓的交流,学生没有真正地、积极地、自主地参与到口语交际之中。长此以往,学生对口语交际课越来越没兴趣,使原本应该活力四射、童心外溢的口语交际课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地步,甚至于在部分班级,口语交际被认为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
如果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口语交际成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盲区,成为制约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一个瓶颈,也成为农村小学实施并贯彻新课改所面临的一个“拦路虎”。
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对策
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要对某一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非常自主地去学习和钻研,使其身心受到很大的影响。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口头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可是目前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多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而把听、说能力放在一边,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更是放在了次要、最次要的地位,这样就使有一部分学生在口语表达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需要说话时往往表现为无话可说,即使心里有话也不敢说,不会说,就算是开口说,也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因此,针对学生出现的这种情况,笔者是这样教学的:
第一,给学生提供具体的语言环境。多进行看图作文。看图作文就是让学生看着图画作文。那些适合于小学生看懂的图画,大部分用简洁明了或幽默夸张的笔法来描绘儿童生活,其趣味性、教育性都能深深地打动孩子们的心弦,为孩子们所喜欢。经常进行看图作文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学生对图画上的内容感兴趣了,都能说清了自己的意思。第二,鼓励学生大胆说。在教学中可以每天指定一名学生上台演讲,演讲的内容不限,可以是寓言笑话、成语故事、优秀作文,也可以朗诵课文或精彩片段。教师可以抽出时间教学生演讲的技巧,并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还可以利用每天课余时间对第二天要演讲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这样,可使学生上台演讲显得自然大方,胆子放大了,就会越讲越有兴趣,越讲越有声有色,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课文表达能力 通过复述课文,续编课文来培养课文表达能力。复述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课文中学过的语句,将课文的内容有条理、有重点地表达出来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复述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积累语言,培养他们的运用能力,利用语文课本来复述课文,可以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凡是讲读课文,笔者都要求学生在字、词过关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在熟读成诵的前提下,让他们复述课文内容,要求结构完整,语句通顺、明白和流畅。同时,教师还可以续编课文,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学到的词语、句式、布局谋篇等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口头语言实践中去,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把课堂交给学生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是在自读课文教学中,将前后左右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当问题提出后,让每个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并准备发言,这样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都会有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这也就是一次很好的锻炼自己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然后,从每一小组中抽一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作补充。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采用小组竞赛方式,看看哪个小组说得最好,这种方式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技巧,在课堂上学生积极思维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相同的问题,经过学生的思维,不同的学生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总之,口语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天长地久,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要吝啬每一个机会,时时处处给孩子创造机会,提供条件,让孩子们像自由的小鸟一样,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天空中展翅高飞,不断地发展自己,勇敢地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孔垄镇邢港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