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备课中应注意的几个细节

2017-03-25 02:18李德江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2期
关键词:子规蜀道难蜀道

李德江

《蜀道难》作为一首古乐府诗,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杰出代表作。全诗共二百九十四字,分别从蜀道高峻、险要和蜀地战祸之烈三个方面来写蜀道之难。李白在全诗中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便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给人以奔腾回旋、荡气回肠的动感,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飘逸和雄浑豪放的气质。诗中多处运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法让画面充满动感,无论是山之“高标”,水之“湍流”,“砯崖转石”之巨响,“古木”之荒凉,“连峰去天”之险,“枯松倒挂”之奇,皆有雷霆之气势,其气象之恢弘,境界之旷远,确非凡人所及。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盛赞:“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正是因为这首诗歌具有如此的艺术效果,历来被各高中语文版本编者所选中,同时也选进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模块,成为“诗从肺腑出”第一首需要重点文本研习的诗歌,也就成为高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鉴赏的技巧,体味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特点的佳作。因此,本首诗在鉴赏的过程中有几处细节值得细细品味,耐心揣摩。

其一,关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多版本研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所选的《蜀道难》中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李白的族叔李阳冰主编的关于李白诗集《草堂集》中所选用的诗句。而在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唐人写本《河岳英灵集》、《极玄集》,还有北宋初的《唐文粹》,这两句却写作了“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下有逆折冲波之流川”。因此,在讲解这两句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课本中这两句诗运用了“上下对举”“虚实结合”“对偶”“夸张”等艺术手法,以及借用“神话传说”来表现蜀道的山高水急之势,凸显蜀道的高峻之外,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比较不同版本所选用的诗句。在阅读比较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六龙回日”与“横河断海”在突出蜀道之高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艺术效果。前者“六龙回日”借用古代神话传说羲和每天驾着六条龙拉的车子载着太阳周行于天上,当行走到蜀道,却因蜀道太高而无法越过,只得载日而归,像神仙这般法力无边的高人都无法逾越蜀道的“高标”来凸显其高峻。而后者“横河断海”中的“横河”是指“七星河”,“七星”是指北斗七星,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亦作瑶光)七星。古人喜借天象中星座之名,以祈求吉祥幸福。因此,这里的“横河”可以理解为天上的银河横卧在空中。那么“横河断海”就是指蜀道的高峻就像断裂地银河一样从天上直泻而下,“浮云”则是空中溅起的水花而形成的。比较两者不难发现,前者借用神话传说故事使本诗更富有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色彩,更符合整首诗浪漫飘逸的艺术风格。而后者从视觉效果上来说更具有视觉冲击力,更富有动态美。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版本中都有的“冲波”和“逆折”,前者写成“冲波逆折”,后者写成“逆折冲波”。“冲波逆折之回川”是“冲波激朗,像曲折回旋的河川一样一泻千里”[1]的意思。那么,“逆折冲波之流川”则是“曲折回旋的冲波汇入河流”[2]的意思。很显然,前者更具有动态美和气势美,而后者则略显平淡无奇。总之,从对偶角度来看,后者较为工整,从句子气势角度来看,则前者更为有气势。因此,在比较阅读过程中,学生便可以轻松地体会到《蜀道难》诗句中所蕴含的气势之美。这也符合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所提出的,“不能因言废意,因声废气”[3]的诗歌创作原则,达到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提出的“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4]也就是“因声求气”的创作目的。

其二,关于“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断句探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将“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一句断成七字一句,三字一句。而清·吴昌祺的《删订唐诗解》和清·钱良择的《唐音审体》,都把这一句定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五五字断句。在古体诗,尤其是歌行中三字句常常是两句连用,很少单独使用。也就是说,“愁空山”三字是不能单独成句的。这在李白诗中可以找到不少例证,如:李白《宣城见杜鹃花》中“蜀地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这一句为证,可知李白写的并非上七下三句,而是五五分句。然而,中华书局古典文学编辑室主任徐俊先生编纂的《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中认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应是后人误写,真本应是‘又闻子规啼月愁空山,乃是二、七句法,与上文‘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句式相同。其中‘然后和‘又闻都是衬字,下面各带一个七言句”。[5]通过这样引导学生探究多版本关于本句的断句形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明白在古诗文断句中不同断法,会产生不同的语言效果和艺术效果。学生也会在增长关于古代乐府诗歌音韵和句式方面的知识同时,体会诗中蕴含独特的音律美和语言美。

其三,“猿猱”“青泥”意象的再认识

“猿猱”这一意象出现在“猿猱欲度愁攀援”这句诗中,很多人仅仅将“猿猱”这一意象理解为运用了“反衬”“拟人”“夸张”的手法,连善于攀援的“猿猱”都“愁”攀爬蜀道,通过拟人的手法赋予“猿猱”人的“愁”态,来反衬出蜀道的高峻。这样理解单纯放在本句诗中是完全可以的,但是放在整首诗里就略显简单化。“猿猱”这一意象可以说是李白诗歌中最为常见的一个意象。據不完全统计,在《全唐诗》中,“猿”这一意象出现了大约1500次以上,其中有200多次出现在李白的诗歌中,可见诗人李白对“猿猱”这一意象情有独钟,喜爱有加。李白运用“猿猱”这一意象除了基本上是用其“善援与善射”这一基本层面的寓意之外,还用到了其“别离与悲苦”“轻灵持性与尚武精神”“忠义与赞美”“心神安宁与杂念全消”等寓意。在《蜀道难》中,李白除了运用“猿猱”这一意象的基本寓意以外,还将其放在一个蜀道难行的环境背景下,用其来突出蜀道环境的险恶,这样的环境最容易激发诗人产生自身的联想,以及勾起内心的怨愤与不安之情。因此,李白面对这种“猿猱”能够生存人却难以生活的社会环境时,就特别容易回忆起自己不被统治者重用而“千金放还”,以及唐玄宗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暗流涌动的社会现实。这些社会现状都极易让深受赵蕤思想影响,具有豪侠放荡不羁性格的李白即使有像“猿猱”一样抱有经世致用之才,尚武及忠义之精神,也会厌倦官场的生活,转而选择追求道教的“心神安宁与杂念全消”的境界。

“青泥”这一意象出现在“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句诗歌中。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课下注释是这样注解的,“青泥即青泥岭。据说上多云雨,行路之人常常行走于泥泞之中。”也就是说,苏教版的编者将其理解为青泥岭,在陕西略阳县,是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这条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迂回盘绕,行旅极为艰苦。那么,李白写的是蜀道难行为何会写到青泥岭呢?仅仅是用青泥岭的难行来衬托蜀道的高峻难行吗?这样理解显然就是浮在诗句的表面,没有深入其中。李白写青泥岭不仅因为其是古蜀道险段之最。在《元丰九域志》中记载:“兴州(略阳)有青泥岭,乃入蜀之路。”[6]在《元和郡县志》中也有记载:“青泥岭,在兴州长举县西北接溪山东,即今通路,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名青泥。”[7]最重要的是因为其是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战争之岭”。这险峻的泥岭,周遭有几十平方公里,险道弯弯曲曲有百里之长,峭壁陡峻,多云密雨,泥淖难行,然而正是这样一道山岭,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征战,这不仅为李白后文中写“战祸之烈”埋下了伏笔,而且也让他心生仕途坎坷和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的慨叹。

其四,“悲鸟”“古木”“子规”“夜月”“空山”意象的巧妙组合

李白将“悲鸟”“古木”“子规”“夜月”“空山”这五个意象巧妙进行组合,将读者带进了一个古木参天、冷寂荒凉、鸟声悲切的境地。杜鹃声声空谷传响,静寂荒冷里布满哀愁,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让“难”变得有血有肉,直观可感,有力的烘托了蜀道之难。更巧妙的是诗人李白在一动一静,一明一暗的环境描写中联想到了自身正像在深山丛林中的“悲鸟”一样,即使是青天白日也要“雄飞雌从绕林间”无所依靠,没有安身立命的场所,夜晚还要忍受“子规”啼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内心折磨。这种场景极易让诗人李白回忆起自己25岁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怀揣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星清一”的远大抱负,能够“安社稷”“济苍生”的雄心壮志。然而时隔28年后,人生已至知天命之年(53岁),仍然一事无成,漂无定所,人生到头来却是一场“空”。这般境地让诗人李白怎一个“愁”字了得!正如明代著名诗评家、书画家徐增在《而庵说唐诗》所说的,“空山古木间,日之所见者,但是悲鸟雌雄威群而飞;夜之所闻,但是子规月下啼血最苦。”[8]最易引起诗人有感于自己的人生经历。

《蜀道难》作为李白的一首千古奇诗,历来被后人所推崇。整首诗不但语言奇特,而且想象与夸张运用独特,且巧妙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是学生学习诗歌鉴赏手法的佳作。并且该诗中很多细节描写值得比较、推敲和思考,如若能做到这一点,会更加深入地理解本诗的精髓,体验诗人李白在诗歌中所饱含的独特人生体验与阅历。

参考文献:

[1][2]俞平伯等著.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3]鐘嵘著,曹旭集注.诗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刘大櫆,吴德旋,林纾.论文偶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5]徐俊(纂辑).敦煌诗集残卷辑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0.

[6]王存(著),王文楚;魏嵩山(校注).元丰九域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志[M].清光绪刻本.

[8]徐增.而庵说唐诗[M].清代影印本.

猜你喜欢
子规蜀道难蜀道
子规声声
打开剑门关,蜀道平仄而出(组诗选一)
怀屈原
开心校园
巫山一段云·石榴花
入川行吟(通韵)
宣城见杜鹃花
梁中效:中国蜀道研究的八个方向
从文本文化解读的解码方面略谈《蜀道难》的英译
李白《蜀道难》两个译本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