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张签证》中普济州的原型何凤山其人其事(上)

2017-03-25 04:52
北广人物 2017年2期
关键词:济州凤山维也纳

□本刊记者木匠

《最后一张签证》中普济州的原型何凤山其人其事(上)

□本刊记者木匠

北京卫视新年大戏《最后一张签证》渐入佳境,该剧讲述的是1938年,以普济州为代表的中国驻维也纳领事馆的外交官们,顶住重重压力,冒着巨大的风险,为犹太难民办理签证的故事。那么,这个普济州有历史原型吗?如果有,他的历史原型又是谁?答案是肯定的,普济州有历史原型,他的历史原型就是时任中国驻奥地利总领事馆的总领事何凤山。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讲讲这位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的民国外交官的故事……

从农民的儿子到外交官

何凤山,字久经,1901年9月出生在湖南省益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曾就读于信义中学(现益阳市一中)。别看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这和剧里的表述是不一样的,在剧中,普济州是个出身于外交世家的富二代。关于这一点,我始终没想明白,高满堂编剧好像是最主张拍历史剧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历史的人,他说过他就是“要把真实的历史告诉后人”,肆意篡改历史的结果,只能是“使年轻人对这段历史失去真实的判断”。那又何必要作这样的变更呢?或许他是觉得这样的变更,也无关宏旨吧。毕竟在当下,一个世家子、富二代的故事怎么也比一个农民儿子的故事更容易被人关注),却是个读书的种子。1926年,他从长沙的雅礼大学(这是一所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最初只是中学,后来又有了大学)毕业以后,又考取了留学德国公费生资格,赴德国慕尼黑大学读经济,并于1932年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

1933年,何凤山学成归来,被湖南省省政府聘为秘书,当年就代表湖南省去美国参加了芝加哥建市一百周年的纪念展览会。随后,他便留在美国,进入芝加哥大学研习国际公法。

1935年,何凤山正式步入了外交界,很快即随中国驻土耳其公使贺耀祖赴土,任二等秘书。赴任前,湖南省主席何键曾设宴为之饯行,并对他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你去外交界,可能将来对国家的贡献会更大,希望你能好自为之!”说完,又亲笔书写了一幅对联相赠:“行无不可对天之事;思必有益于世乃言。”何凤山后来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把这副对联悬挂于客厅,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37岁被任命为中国驻奥地利总领事馆总领事

1938年3月15日,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其实,奥地利与德国本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这两个国家的主要人口都是日尔曼人,是以奥地利人对德国人一直怀有一种亲近感。历史上,这两个国家也多次合并成一个国家。19世纪时,德意志地区又被分裂成多个国家,奥地利和普鲁士是实力最强的两个国家。后来,普鲁士打败了奥地利,建立了一个新的德意志帝国,也就是德国,但却把奥地利排除在了这个新的帝国之外。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最》剧的一开始,看到当德军开进维也纳时,还受到了维也纳人的夹道欢迎,因为当时有很多奥地利人都视德国人为“同胞”、“兄弟”和“解放者”)。希特勒妄图称霸世界的野心已昭然若揭,各国都在屏息以待,谁也不敢轻举妄动,生怕引火烧身……

1938年5月,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被降格为总领事馆,何凤山被任命为总领事,当时他只有37岁。何凤山在他晚年出版的《我的外交生涯四十年》一书中,是这样描述他初到维也纳时的情景的:“此时,排斥犹太人之风日炽,很多犹太人的店铺都被德国人捣毁了,老板们都被关进了集中营……”很多居住在维也纳的犹太人都想移民到其他国家去。他们最想去的地方首先是美国,然后便是英国,可是美、英两国所能接受的移民数量非常有限,而且条件十分苛刻,签证极难办理。

当时,有个叫艾立克·哥特斯塔伯的17岁犹太少年,一连跑了50多个国家的领事馆,都没能办下一张签证。他在几乎绝望的时候,走进了中国总领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何凤山为他和他的家人一下子办理了20份前往中国上海的签证。消息传开后,中国总领馆门前立刻排起了长龙。而何凤山也大都如他们所愿,为他们办理去上海或其他地方的签证。而“水晶之夜”的发生,更让前来中国总领馆申请签证的人翻了数番……

“水晶之夜”,诗意名字背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夜

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在德国多个城市(也包括维也纳,因为当时奥地利已被德国兼并),突然有大批“不明身份”的人(其实,这些人都是化装成平民的纳粹党卫军和青年团)手执棍棒闯入犹太人街区,疯狂地打、砸、抢、烧。

这一夜,给犹太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事后统计:共有91名犹太人被当场打死、267座犹太教堂和29家百货公司被人纵火,还有超过7000间犹太人开的商铺被砸了个稀巴烂。仅在维也纳一地,就有94座犹太教堂被损毁,并有大约3万名16岁至60岁的犹太男子在自己家中被捕,随后被送往了达豪、布痕瓦尔德和萨克森豪森集中营。这就是“水晶之夜”——因为当时很多犹太人家的窗户和店铺的橱窗都被打破了,碎玻璃撒满街道,在月光下,犹如遍地的水晶。

关于这个“水晶之夜”,我还想再多说几句,因为它标志着纳粹对犹太人有组织的屠杀的开始,也可以说是德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夜。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的犹太人本来都已融入了德国社会,但随着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的上台,犹太人的灾难就开始了。因为希特勒认为“雅利安人的最大对立面就是犹太人”,犹太人是世界的敌人,是一切邪恶事物的根源,是任何民族生活秩序的破坏者。开始,纳粹德国的反犹措施,还只限于禁止犹太人从事公务员、医生、司法等工作,并禁止犹太人出入浴室、展览馆和音乐厅等公共场所。但是到了1935年9月,希特勒在纽伦堡召开的纳粹党代表大会上,又制定了新的法律,该法律规定:犹太人是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国家居民”。同时,严禁德国人与犹太人通婚。这就意味着彻底地剥夺了犹太人的“公民权利”。这还只是表面文章,更为阴险的是,纳粹德国已开始计划要将在德国境内的所有犹太人都驱逐出境。

1938年10月28日,1.8万名德国犹太人在没有得到任何通知的情况下,被赶出了家门,当时,德国人要把他们全都赶到波兰去。当时,有个居住在巴黎的、名叫赫舍·格林斯潘的犹太人在11月3日收到了他妹妹贝尔塔一封寄自波兰的信,贝尔塔向哥哥讲述了她在被押往波兰的过程中的一些可怕经历。格林斯潘原想通过一个名叫冯·拉特的德国驻法国大使馆的秘书将妹妹接到巴黎来,但冯·拉特却收了他的钱而没有给他办事。11月7日,怒火中烧的格林斯潘找到冯·拉特,向他的腹部连开了三枪。冯·拉特在被送医后重伤不治,于11月9日气绝身亡。

当时,正在慕尼黑参加庆祝“啤酒馆政变”15周年活动的希特勒闻讯后,便对他的宣传部长戈培尔说道:“应当放手让冲锋队行动了。”戈培尔则说:“估计很快就会发生一场大规模的、‘自发的’反对犹太人的示威。”结果当天晚上,便发生“水晶之夜”事件。打、砸、抢、烧持续了一整夜,其间纳粹秘密警察(也就是盖世太保)的头子海德里希还以特急电报指示手下:“不得阻拦即将发生的示威”,“犹太人教堂可以烧毁,但不得危及德国人的财产”,“犹太人的店铺与私人住宅可以捣毁,但不得劫掠”,“犹太人,特别是有钱的犹太人都应予逮捕,人数视现有监狱能容纳多少而定”。

“水晶之夜”事件发生后的第3天,也就是1938年11月12日,纳粹德国的多名部长就在纳粹二号人物戈林的召集下,制定出了更为严厉的剥夺犹太人尊严和权利的措施。内容包括:犹太人必须即刻把被焚毁的教堂清除干净,修成停车场供德国人使用;每个犹太人都必须佩戴有“J”字母的标记;犹太人还必须向纳粹赔偿10亿马克……

这足以说明:“水晶之夜”根本不是什么“自发的”反犹示威,而是有组织的迫害犹太人的恐怖暴力行为,它的可怕之处还在于,组织、实施这一暴力事件的竟然是一个国家。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济州凤山维也纳
来济州,体验独一无二的主题游
解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中韩“济州”的“济”发音研究
畅游全世界最宜居的城市——维也纳
望云千顷 感事多怀——写给许凤山画的话
图说
凤山的弥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