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天柱+瞿波
当三月的春风吹绿大江南北,万物吐露芬芳之时,我们总会想起一个温暖而熟悉的名字——雷锋。3月5日,雷锋日。这个我们熟悉了多年的日子,一个永不忘怀的日子,一个象征着祖国精神的日子。三月是“雷锋季节”,三月因雷锋精神更精彩。
无可否认,雷锋日,为了更好地弘扬雷锋精神,我们做了许多,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可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似乎成了颇具讽刺意味的现实写照——就像过年要放鞭炮、吃饺子一样,成了固定的模式,好像只有在这个日子里,才应该有人到福利院去为老人剪剪指甲,到街头去为路人理理頭发,去献平时不献的善心,做一些平时不做的善事。此时我们不禁要问:雷锋日就只一天或者几天吗?我们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行动和方式来让天天都是雷锋日?
学雷锋贵在恒久,贵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其实,雷锋的一生并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壮举,难能可贵的是他天天、月月、年年都在帮助别人、无私奉献,能够做到一如既往、持之以恒。现实中,也不乏持之以恒的学雷锋者。如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光荣称号的江苏省连云港市“雷锋车”组,“一辆车”拉了半个世纪,共有500多名“雷锋车”手,好事“拉”了无数件,赢得了“中国第一‘雷锋车”的美誉……我们身边无数的“雷锋”正在用行动诠释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坚守着这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和正义良知。天天都是雷锋日,需要水滴石穿的长劲、韧劲。“毕其功于一役”是不行的,“临时抱佛脚”搞突击也不行,必须经常化、常态化。只有坚持经常,保持常态,才能持久、深入;只有减少形式化、应景化、概念化的学雷锋活动,才能避免“三月里来四月走”的尴尬。
天天都是雷锋日,除了在社会上进行道德教育、评选道德模范起到榜样作用外,还需要建立学雷锋的常态机制。如果没有制度“撑腰”,做好事不仅得不到认可,反而会受到诬陷伤害,人们就会失去扶危济困的勇气和信心。你是否也纠结过老人倒地,扶不扶?路人向你招手搭个顺风车,载不载?乞讨的人向你乞讨,给不给?出于人的本性,第一反应也想做一个活雷锋。但是基于理性,我们是否会有所顾虑和退缩?倒地老人会不会是“碰瓷”或是倒打一耙?搭车人会不会有不良动机或是在车上有个什么意外?乞讨者会不会在利用自己的善心行骗?这些很现实的问题犹如千斤大石一样压在我们心口让人窒息,可谓是“爱你在心口难开”。因为大家都怕做了好事反倒为自己惹麻烦。要走出这种纠结,需要正义的力量,也需要制度“撑腰”。
弘扬雷锋精神,不应该仅仅是扫大街、扶老人、捐旧衣这些行为的简单重复。评判一个人、一个单位是否真心实意地学雷锋,不能仅看其3月5日这一天有没有上街“奉献”。如果大家一窝蜂跑出去“奉献”了,丢下一堆工作没人干,这样的“奉献”不但全无意义,更是曲解了学雷锋的本意。如果只在3月5日这一天上街服务时满面春风,其它的日子里却又满脸冰霜,对群众麻木不仁,对工作敷衍塞责,把学雷锋变成了逢场作戏,更是与雷锋精神南辕北辙。雷锋精神之所以永恒,就在于它与敬业、奉献的时代精神息息相通。精益求精做好本职工作,满腔热情为群众服务,才称得上学到了雷锋精神的精髓。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始终不变的是我们对雷锋精神的永久崇敬。只要我们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关心、多一份帮助,那我们的社会就一定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如果你愿意当“雷锋”,那么天天都是雷锋日。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审计局) 责任编辑:段培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