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钢
创新是文明进步之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多年来,江苏高度重视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上世纪80年代提出“科技兴省”,90年代进一步丰富拓展为“科教兴省”战略。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把创新摆到全局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并以建设创新型省份为目标,加快推动从“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去年召开的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鲜明提出了“聚力创新”,强调要依靠创新引领发展转型升级,着力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让创新成为江苏最鲜明的时代特征。经过多年努力,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取得重大進展。2016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198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61%,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8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1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6.7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1.5%;省级以上众创空间384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5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总结回顾江苏的创新发展之路,主要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一、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形成产业发展新高地
企业与市场离得最近,对市场需求、技术创新最为敏感。大量拥有核心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是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过程中,江苏一直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作为重要任务,着力推动创新资源、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支持有条件的创新型企业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支持骨干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中心,引导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积极抢占全球产业创新制高点。目前,我省大中型企业研发中心建有率已经超过90%,80%以上的科技投入来自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80%以上到了企业。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建立起覆盖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支持体系,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推动面广量大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加快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骨干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效整合各方创新资源,开展协同创新,突破创新成果进入生产生活“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
二、充分发挥科教人才优势,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区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科技创新最为关键的因素,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江苏的科教人才“家底”十分厚实,是大学和在校大学生最多的省份,也是科研机构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但同时江苏也面临“高精尖”人才紧缺、“有高原缺高峰”、科研与生产实践脱节的情况。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制定出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等一系列政策,切实把人才家底转化成现实的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一方面,大规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聚焦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先后实施了“双创计划”、海外留学人员回归计划、十大领域海内外引才行动计划,大力引进处在产业和科技前沿的科技领军人才、掌握发展关键技术的高端人才及其团队,重点培养引进既通科技、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着力打造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另一方面,坚持“以用为本”,统筹各类人才发展。建立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通过选派科技镇长团、产业教授、科技副总等形式,推动校地校企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挂职等途径,让人才走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充分释放创新人才的智慧资源和创造潜力。
三、积极推进开放式创新,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载体平台
开放是创新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只有坚持开放的理念、灵活的机制、整合的办法,更加有效地用好本地科教资源,更大范围内利用好各类创新要素,才能真正实现汇聚全球资源为我所用。近年来,我省聚焦经济发展重大需求,积极打造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影响力、标志性的创新平台,形成集聚创新的“强磁场”。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一中心”建设,强调面向产业科技创新,强化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与北京、上海等地的科技创新目标各有侧重、错位发展。“一基地”建设,立足于江苏制造业大省的现实基础,以推进智能制造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更大规模配置创新资源,更高水平推动产业升级。
在全国率先建立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市场化手段创新机制和模式,探索新型研究院发展之路。对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实施一所两制、合同科研、股权激励等改革举措,引进15个具有一流研发能力和丰富创业经验的项目经理及团队,培育建设28家会员研究所,建成苏州纳米、常州智能、南京激光、无锡环保等6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集聚近2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衍生孵化科技型企业260家,有效打通了从科学成果到成熟技术的转化通道。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模式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充分发挥高新区作为区域创新发展主战场的作用。加快吸引创新要素向江苏集聚,目前已建成省级以上高新区46家,其中国家级16家、居全国第一,集聚了全省33%左右的高新技术企业和50%的“千人计划”创业类人才,苏州工业园区纳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试点。此外,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突出区域创新一体化特色,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目前已集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000家,占到全省的3/4。统筹苏中苏北创新发展,稳步推进创新型试点城市、创新型试点县(市、区)和创新型试点乡镇建设,已获评68家创新型试点县(市、区),数量在全国居于前列。
增强各类创新平台的集聚效应。启动建设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突出市场化方式和专业化服务,充分发挥技术市场在促进成果集聚、技术转移、秩序规范和创新激励方面的作用,让更多的科技资源“露出来、聚起来、活起来”,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大胆创新体制机制,营造便利宽松包容的创新氛围
按照产业创新活动的一般规律,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是在一定的创新生态系统中成长起来的,政府作为创新生态建设的主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江苏一直致力于发挥政府在创新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把该向创新主体放的权放到位、把不该管的事交出,坚持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搞“拉郎配”,努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的省份。另一方面,更加注重优化政策供给,面向产学研用、大中小微等各类创新主体,推动政府服务向创新的全链条前后端延伸,着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去年以来,我省相继出台了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科技创新40条政策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措施含金量较高、在全国最优最新,为最大限度激发和调动全省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江苏已进入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性阶段。在大洗牌、大调整、大竞争的格局下,必须进一步植根实体经济,立足开放大省,发挥科教人才优势,在理念创新、方法创新、路径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创新,加快形成江苏创新的特色和品牌。同时,要着力构建竞争力强的创新生态系统,提升创新浓度,不断提高创新的便利性、宽松性和包容性,形成创新的最强“场效应”。
(作者单位:省委研究室)
责任编辑:金 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