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

2017-03-24 15:29胡金波
群众 2017年3期
关键词:竞争力人才环境

胡金波

人才发展环境是指人才发展所需要素的合理组合和科学配置,体现物质与精神、刚性与弹性、言传与意会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针对江苏特定省情、特殊阶段和特别要求,李强书记在省第13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通过“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让人才的获得感更多、创造力更旺、贡献度更大、宜居度更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前不久,省委出台了《关于聚力创新深化改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发展环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作出了方向性、制度性和政策性安排,助力人才促发展、发展兴人才,助推人才大省向人才强省迈进。

一、认清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的紧迫性

首先,认清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是“圆梦”之举。人才蔚起,国运昌隆。“两个一百年”是“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主要内容,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是“中国梦”实现途径。而人才正是走中国道路的开路先锋、中国精神的创造主体、中国力量的现实体现。因此,“圆梦”中国,就要真正做到“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以人才梦托起“中国梦”、支撑“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对我省来说,“圆梦”的关键就是要谱写好“中国梦”江苏美好篇章,使江苏“经济发展更高质量、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文化发展更加繁荣、城乡区域更加协调、社会治理更加完善”。实现上述要求,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因此,必须把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推进“两聚一高”、“强富美高”新江苏的伟大实践,通过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让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成为现实,使江苏成为各类人才的向往集聚之地、建功立业之地。

其次,认清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是“攻坚”之举。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和人力资本优先积累是强省之道、富民之基。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通常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与配置,“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所以一些后发国家和地区成功地实现了向先行国家和地区的追赶,是因为其成功地打造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收到“花香引蝶至,游蜂为蜜来”之效。目前,我省发展转型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物质要素投入边际效益递减,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比过去更为迫切,解决先发地区较早遇到的问题比其他地区更为艰巨。突破这些瓶颈制约的关键是创新驱动发展,实质是人才驱动创新。只有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营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氛围和“一切皆有可能”的愿景,才能真正“筑好黄金台,引得凤凰来”,实现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水平发展、以人才优势增创发展优势。

再次,认清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是“创新”之举。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科技中心的三次转移都是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集聚为基本特征并通过重大科技创新来驱动。当今,江苏若要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提高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必须着力实现创新型人才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我省人才资源总量大,超过1000万人;高层次人才集聚度高,超过80万人,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位居全国首位。在“十三五”期间,我省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使其创新水平与国际同步、研发活动与国际融合、体制机制与国际接轨;同时,通过壮大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协同配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一中心”、“一基地”的建设要求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建设走在前面。我省之所以缺少一大批像刘海涛那样既通科技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像马伟明那样处在国内外学术前沿的高科技领军人才、像邓中翰那样能够突破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像王南石那样掌握绝技绝活的高技能领军人才,是因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尚未真正形成。因此,只有不断地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才能提高人才集聚的温度,提升创新发展的浓度,提增经济转型升级的质感。

二、把握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的着力点

(一)着力营造敬才重才的社会环境,让人才荣誉感更强。敬才则才兴,重才则才旺。如今的江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更善吸引人才、更能成就人才。但育才过程中的“好孩子”现象、选才过程中的“武大郎”现象、荐才过程中的“枪打出头鸟”现象、用才过程中的“鸡卵石”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人才评价标准单一、人才流动身份固化、人才激励缺乏力度等体制机制障碍尚未真正破除。因此,全省上下树立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的意识尤为迫切,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抓人才就是抓创新发展”的理念尤为重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尤为关键。当前,应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利契机,不遗余力地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扫除一切阻碍人才事业发展的“拦路虎”和“绊脚石”,与一切妒才压才贬才轻才的现象作坚决斗争,弘扬见贤思齐、礼贤下士的社会风尚。《意见》强调,要“大力宣传优秀人才创新创业成果和先进事迹”,“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人才维权快速援助机制,切实维护各类人才和用人主体的合法权益”,“完善人才奖励制度,加大对有突出贡献人才的褒奖力度”,大力倡导“爱护人才就是促进发展,浪费人才就是妨碍发展,刁难人才就是破坏发展”的理念,不断开创以尊才为荣、护才为责、成才为耀、兴才为乐的生动局面。

(二)着力营造识才用才的工作环境,让人才成就感更强。识才是用才的基础。围绕如何识才,《意见》提出“必须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强化品德、能力和业绩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倾向”。对基础研究人才,要围绕产出新知识和新方法,突出同行评价;对应用开发人才,要围绕产出新成果和新绩效,突出市场评价;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围绕产出新思想和新理论,突出社会评价。用才是识才的目的。如何用好人才,《意见》强调,一要强化市场导向。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最好伯乐。美国靠人才自由流动的市场机制,汇聚了全球近80%最有实力的人才中介公司及猎头机构。因此,必须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建立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发挥市场在配置人才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二要强化激励导向。硅谷创新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普遍采取股权、期权激励人才,让一流人才拥有“一流回报、一流待遇”。《意见》中赋予用人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自主权,提高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用于奖励研发团队的比例。鼓励用人单位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积极性。鼓勵事业单位科研人员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创新创业。三要强化金融支撑导向。发展投贷联动、投保联动和投债联动,用好“人才投”、“人才贷”和“人才保”等金融产品。鼓励各地设立人才创新创业风险补偿资金池,落实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税收支持和风险分担政策。四要强化法治导向。美国之所以成为全球“人才收割机”,主要靠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endprint

(三)着力营造引才聚才的政策环境,让人才向往感更强。引才是大本领,聚才是大智慧。《意见》提出,引才聚才的载体要“实”,即通过实施“顶尖人才顶级支持”计划、完善“双创计划”、拓展“凤还巢”计划,大力引进金字塔塔尖人才。引才聚才的精度要“高”,建设“江苏人才云”大数据平台,动态掌握人才家底。绘制全球高层次人才地图,准确掌握各领域海内外领军人才分布。强化以才引才、以才荐才,搭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引才聚才活动平台。引才聚才的渠道要“宽”,探索移民引才,扩大国(境)外人才“R”字签证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国(境)外人才提供办理口岸签证、工作许可和长期居留许可的便利。推动留学储才,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将国(境)外留学生作为人才的后备力量进行培养储备的经验,加大江苏高校招收留学生的数量,提高优秀留学人才在江苏创新创业的比重。依托“猎头”寻才,《意见》要求“积极培育和引进猎头机构,拓宽寻才引才渠道”。实施“飞地”用才,《意见》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在国(境)外通过设立研发中心、共建实验室等形式,吸纳用好国(境)外优秀人才。试行缓冲聚才,建设人才发展缓冲基地,推行人才在高校等事业单位与园区“双落户”制度,畅通人才在不同体制间的流动渠道。

(四)着力营造优才厚才的生活环境,让人才获得感更强。人才不是管出来的,要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用人单位对人才要多信任、少干预,让人才少些羁绊束缚和杂事干扰,多一些时间和空间自由探索。重视科研试错的探索价值,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机制,让江苏始终成为敢于创新创业、实现人才价值的一方热土。省委李强书记强调,要当好服务人才的“店小二”,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能出彩。千人计划专家逯利军到南京来创业,打动他的就是“店小二”式的热忱服务。《意见》强调,“完善人才生活服务保障”。鼓励通过建设人才周转公寓、购买或租赁商品住房向人才出租、发放购房租房补贴等形式,多渠道解决人才阶段性居住需求。建立人才健康档案和补充医疗保险,优先为高层次人才配备家庭医生,适当提高诊疗待遇。入选中央、省级重点人才计划的,享受所在城市高层次人才购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同城待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支持中小学接收外籍人才子女入学。

三、增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的责任感

以担责之为构建党管人才新格局,聚力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铸魂开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的内在之“魂”。这“魂”集中体现为党爱人才、党聚人才、党兴人才、党惠人才。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过程中,要始终发挥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科技、財政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具体落实,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适应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工作新格局。落实党委(党组)书记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真正做到“第一把手善于抓第一资源”。完善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其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和工作规则。强化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职能,明确机构设置,配齐配强工作力量,为建设人才强省添砖加瓦、保驾护航。

以负责之行深化人才改革新试点,致力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积极探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既没有现存的道路可走,也没有前人的捷径可跨,必须提高主动探路的自觉性,不能满足于“过得去”;增强大胆探路的原动力,不能满足于“急不得”;聚焦创新探路的主攻点,不能满足于“正在做”。加快苏南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南京江北新区等人才管理制度创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支持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人才综合改革试点,探索更加开放高效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机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差别化改革探索,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分类改革试点。

以尽责之心建立全面考核新体系,全力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务实铺路。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将人才工作履责情况作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述职的重要内容。坚持人才发展绩效纳入设区市、县(市、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科学设置考核权重。开展对省级机关相关部门、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人才工作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干部评价的重要依据。把人才资源信息统计列入全省社会统计体系,定期发布人才统计报告和人才竞争力报告,以此来推动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让各类人才在江苏大地上发展更顺畅、事业更成功、心情更愉快、生活更舒心。

(作者系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省人才办主任) 责任编辑:张 宁endprint

猜你喜欢
竞争力人才环境
人才云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日本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