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胜兰(湖南省文化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促进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和传播,支持开展全民阅读、全民普法、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艺术普及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实现这“六全”目标,人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我多年工作在村、乡、县、市、省,以我的一些经历与见闻,就当前农村基层文化馆站人才体系的一些现状做些简要分析,供大家参考。
农村基层文化馆站人才问题可以用“四个不”来概括。
农村基层人才总量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是乡(镇)、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匮乏现象比较严重。虽然文化部积极推进,部分省份也推行了行政村、社区配备文化协理员制度,但人员很难稳定,经费很难保障,很多乡村存在文化协理员与文化服务空白现象。二是有些县乡存在空编现象或编制长期短缺现象,多年得不到重视与有效配置,新一轮拆乡并镇后,被拆并的文化站人员出现新的流向。三是乡镇现有文化专干长期很少真正发挥文化组织作用,存在长期被挪作他用现象,文化语境、氛围与服务缺失。四是农村文化号召力、影响力、凝聚力有弱化趋势,现有文化设备普遍缺乏运维人员,现有文化场地普遍缺乏驻场管理人员与组织策划人才。
人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门类结构不合理,门外汉现象突出。县、乡文化馆站普遍缺乏网络、灯光、音响等专业设备运维人员。乡镇文化站专业人员比例有跌破50﹪现象,绝大部分是典型的“门外汉”,吹拉弹唱、琴棋书画一概不通。二是专业知识需求结构不合理,紧缺专业不少。群众文化专业粗分有十多个门类,细分有数十个门类,在基层文化馆有限的一个或几个编制很难解决群众更多的专业需求,同时专业完全不对口现象也大量存在。三是年龄结构不合理,队伍缺乏活力。基层文化馆在职人员年龄老化现象严重,湖南省芷江县公坪镇曾是“百优群众文化之乡”,文化站从事基层文化工作20多年、年近56岁的舒刚站长,他擅长书法、美术,也是一名歌手,他坦陈他的担忧:肯来综合文化站、有专业的年轻人真是太难得了。该县的省“百强先进文化站”岩桥镇文化站徐辉站长认为:在编人员不少都已接近退休年龄,他坦言:后继乏力。四是文化结构不合理,基层人员学历普遍不高。由于历史原因,乡镇综合文化站只有少数人具有大专学历,在地方政府大编委直接进人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低学历现象。近年来要求新进人员必须具有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逢进必考”,才有了改变这一现象的希望,但往往本科及艺术类专科毕业生出于地理位置、经济待遇和发展前途考虑,对就职乡镇综合文化站没有兴趣。五是职称结构不合理,基层评高级难于上青天。因为职数限制,县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凤毛麟角,乡镇文化站鲜有中级以上工作人员,多数是初级职称甚至无职称。湖南省新晃县文化馆吴小渊馆长坦言:一个县的职数是注定的,不管谁进了唯一的高级职称,其余的人都得等他退休了才可以重新排队申报,能力并不重要了。这一现实问题,很容易消解基层文化能人的工作热情与动力。
地方政府大编委直接进人模式已经实行了几十年,推荐式、点将式、钦定式,不管哪一式,程序都还是到位的。过去几十年,文化工作是“软工作”,不是硬指标,一直排在第四方阵,文化部门属弱势部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远离权力中心,进人的问题基本是大编委领导说了算,没有特别的良苦用心,真正所需的专业人才是很难要到的。当然也有一些领导特别重视文化,其地方文化队伍与文化活力自然是到位的。但是,很多地方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的进人规矩,缺什么样的人、进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方式进人、按什么程序进人、谁来监督进人等等,并没有板上钉钉,往往还存在不公开招考、不按需对号、降低标准对号、领导意图对号、感情对号等等现象,结果是:编,填满了;人,不如意。
文化馆的专业设置、服务形式、设备与人才需求以及群众文化需求,与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相近行业比较,专业内容呈现多样性,表现形式呈现多重性,群众需求呈现差异性,经费投入呈现非一次性,各次成本呈现非确定性,运作模式呈现非固定性,观众群体呈现非仅凭证入场的兴趣挑剔性,更需要场馆管理到位、设备运维到位、活动策划到位、专业指导到位、产品呈现到位、流程服务到位。这些,给文化馆的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对文化馆的效能是一个极大考验。文化馆需要解决当前错时开放比例低、服务项目少、创作产品少、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需要足够的人才支撑,而广大农村地区的基层文化馆站更是如此。
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文化馆站公共文化人才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十四条称公共文化设施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体育场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职工)书屋、公共阅报栏(屏)、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设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点等。可见,场馆与设施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发达国家对社会化服务尤其场馆服务是很讲究服务规范与标准的,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缺乏研究或没有建立各类场馆管理与服务的基本标准,我们很少开展场馆管理与服务专项培训,我们的场馆服务队伍是缺失的,我们很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包括场馆常常靠着一些编外临聘人员开门服务。在农村基层文化馆站,这个现象更是突出,场馆与设备管理、运用常常是形同虚设,我们是时候应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各类机构场馆的规范化、标准化正规服务军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二十九条提出公益性文化单位应当完善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创造条件向公众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文艺演出、陈列展览、电影放映、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收看、阅读服务、艺术培训等,并为公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人员要能策划与提供系列基本文化服务,要善于结合当地实际与民情需要编排节目,策划项目,创作产品。在公共文化领域,供给侧跟不上需求侧的变化,很多基层文化馆站甚至连基本的指令动作、规定动作都很难完成,就更不用说打造一地一品、塑造农村文化品牌、建立农村文化与文明高地了。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傅才武院长撰文指出:文化科技创新规划将促使文化行业进入“跃进时代”。《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结合当前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与新期待,部署了文化创新工程、文化科技重点研发、文化大数据、文化装备系统提升、文化标准化、文化科技成果转化等一批重点工程,它们的开放效应、协同效应与提升效应必将给我国公共文化建设带来可喜局面。但是,公共文化领域用人传统思维与体制内人事现状,往往是以文化艺术类专业人员为主体,科技类人员如网络运维人才、数字化人才、影像采编与后期制作人才、灯光音响等文化装备运维人才以及相关文化工程管理类人才,普遍缺乏,即使是省一级馆,由于行业工资低,重本专业科技类人才也根本不愿意进来,这将是未来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新常态。湖南数字文化馆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就不断遭遇人才的瓶颈,建起来后数字文化馆内容的填充与系统的运维使省馆与即将系统链接的市、县馆及广大农村都将面临不少挑战。
文化馆就是一个杂货铺,人才必须是多能手,农村基层文化馆站更是如此。只有复合型管理人才才能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文化馆站各自管业务、管策划、管拓展、管人、管事、管资金、管资产、管导向的作用,业务管理与内部管理才会同步规范而充满活力;只有复合型人才才会有可能对接与满足全民艺术普及和各种新的文化业态需求,以及基层教育、旅游、普法等多部门多面协调管理的需求。
同时,国家要求把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列入民生工程,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倾斜。《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家重点增加农村地区图书、报刊、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节目、网络信息内容、节庆活动、体育健身活动等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这些需要乡镇、村(社区)两级人才支撑,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理顺关系,落细环节,落实人员经费保障,逐步将基层协理员纳入招用、委培计划。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基层文化馆人才建设的问题摆在眼前,迫在眉睫,国家层面至少应赶在2020年之前抓紧做好顶层设计,启动文化新常态人才建设;各级政府、发改、编制、财政、人事、文化部门应积极作为,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
国家应指导县乡改革现有文化馆站,成立文化服务中心。主要在于:一是在文化馆站的基础上形成县乡文化服务中心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基本面都较接近,人员、经费、体系等都是现成的。二是专业门类众多、杂货铺式的文化馆站长期以来基本停留在传统文化艺术的组织、培训、辅导、研究、传播等层面,机构模式、内容模式、服务方式的传统存在根本装不下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诸多内容。三是基层文化馆站自身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一方面,文化馆很多时候重复做着社会力量同样在做的事情,政府交办或采购的活动、服务与产品,其实社会力量已经完全可以承担,倒是统筹、管理、服务方面还需要加强力量,目前文化馆总分馆制模式的改革只是在对接内部、画系统内部的框框,缺乏提供对接上下需求、强化总体统筹、扩展公共服务职能的深度改革,和图书馆的单纯完全不一样,在我国现有行政体系产生的鸿沟下,也很难作为,也只是解决了一个信息共享与沟通的问题,而这些,随着数字文化馆的建立,可自然做到。另一方面,农村基层文化馆“馆”的存在,其价值意义怎么也不可能像博物馆靠藏品、图书馆靠书本而引人入胜,而成其为馆,文化馆所承担的多门类艺术产品也不可能延绵N年活态收藏与示人,它更应该是走出去,替政府对接与满足各种文化公共需求。因此,农村基层文化馆站的定位就应该是一个贴近基层、贴近民众的文化服务中心。县级文化馆改建为共文化服务中心或发展中心,乡镇(街道)文化站改建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村、组建立文化服务礼堂,重新定位其职能,充实其人才队伍,方切合实际,方真正成为基层政府对接各种文化要素的公共文化服务窗口。这样才可能真正对接各种新的文化业态和相关工作部门,才会更有效地推进文化与社会、文化与公需服务的对接,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创意、信息等产业的融合,千万不要低估了农村群众的文化传承力、创作力与创造力。合理的服务与管理平台,才会迎来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的聚力和活力,也才能真正展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效能。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人才的配置、培养与利用,存在零碎现象,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一是应合理配置编制。应根据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功能设置和服务人口,综合考虑时代发展、需求发展与文化科技发展因素,编制因需定编、因事设岗、编制合理、结构合理、专业精干、人尽其用的队伍。二是打破体制、身份界限,充分引进体制外公共文化人才和志愿者,纳入公共文化人才范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总量和人才储备。三是制定和实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或相应准则,全面建立起以聘用制和岗位考核为主要内容的用人机制,加大管理、培训、考核措施,提升农村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四是从顶层设计上解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培养与运用问题,要求各级政府与高职院校合作,定向、委托培养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与其他高校定向、委托培养县乡高层次公共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提供网络文化服务、远程服务与设备管理等。
首先,把好职业资格进口关。在编制配备上,必须分门类做好专业人员、设备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三个方面编制的合理搭配,因需定编,因事设岗,切不可忽视了场馆设备、舞台电子设备、活动摄影摄像、网络数字技术等设备技术人员的编制配备,以往在这块存在很大的编制漏洞。在人才使用上,必须推行人才公开竞聘制度,用需要之人,用可用之人,配齐门类,配齐队伍,坚决杜绝权力任性,堵住关系门。同时,可实施人才执业资格准入制度,一是招考上岗人员必须具备与所招岗位职能相匹配的专业资质;二是推进开展系统行业职业服务研究与培训,上岗人员必须经过岗前服务培训,取得服务资质方能上岗。
其次,把好体制外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关。主要抓两点:一是整合、借力。要依托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群众文化学会与志愿者团体,形成文化联盟或文化服务中心,相互借力,壮大群众文化服务队伍。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湖南澧县大堰垱镇文化站,非常重视文化引导与创新社会管理,成立了文化工作者联合会,目前旗下有戏剧茶社、垱市歌舞团、垱市汉剧团、垱市管乐队、舞蹈队、龙狮队、皮影队、书法协会、体育协会等等,小镇文化活动频繁,几乎每天都有几百人挤在简陋甚至有些昏暗的房子里品茶听书,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二是培训、引领。如今的农村,各类文化社团如雨后春笋遍布各个领域、地域,十分活跃,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提供相应社团骨干培训,充分发挥骨干文艺社团的示范作用与辐射、带动作用。文化机构应加大对这些现象的研究,加大行业人才储备,加强行业文化引领。
首先,加强职业培训与行业引领是根本。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将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文化部对公共文化各系统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培训,全面提升人员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做了大量工作。湖南省一直坚持举办“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等一系列培训班、专业研修班,湖南省文化馆还牵头开展了全省文化馆系统人员专业技能比武,对队伍建设都起到很好的提升作用。但是,从全国文化馆行业开展培训的情况来看,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主要是规划的局限性、内容的局限性、对象的局限性、层次的局限性、专业的局限性以及培训模式的局限性等等。这里,应重点关注解决好目前农村文化人才培养培训方面的局限性,应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着手制定《公共文化机构行业人才培训计划》,设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建设课题与队伍培训课题,专门研究农村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做到引领农村文化应对有策。二是规范建好既有理论教育能力又有实践引领能力的公共文化服务培训基地,克服随地随意培训与单纯课堂机械式灌输培训。三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年度培训大纲,根据需要确立好农村文化人才培训项目,严格执行各期次培训并建立培训绩效考核制度。四是建好农村文化服务培训专家师资库,克服“拉郎训”现象。五是创新培训模式。克服传统培训模式的老土、固化,增加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培训对象的多重性、培训现场的灵活性与实践操作的针对性,除专业类培训外,还应增加服务类、实践类培训等等,做到服务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创作能力、策划能力、传播能力、理论研究能力等各有考虑,各有针对,各有提升。六是要在上级精神与大纲统领下依托省级管理部门及相关高校为主做好各级各方面培训。
其次,合理考核与评价是关键。目前,文化建设已纳入了各级政府目标考核体系,设置考核指标和权重,引入第三方参与,运用考核结果,在公共文化硬指标的牵引下,各地都创造了大量很好的经验。但是小康建设的文化硬指标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硬指标应该还是有区别的。围绕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文化部门应该加大研究,如何科学设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硬指标,如何科学考核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尤其如何激活农村文化馆站人才队伍的服务效能,这些问题都不可回避。
总之,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要求,文化部门当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刻把握新时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要求,重视农村基层文化馆站人才建设,激活人才效能,着力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促进农村基层文化服务队伍全面发展,为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探索,砥砺前行。相信,只要各方面积极协调行动,一支编制合理、学科合理、素质精良、管理有序的农村基层文化服务队伍将会成为农村群众首先实现精神共同富裕的福音。
(本文系湖南省群众艺术馆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我国农村群众文化需求调查与研究》课题号13BH084阶段性成果)
文献参考:
[1]罗云川.发挥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支撑与提升作用[N].中国文化报, 2017年5月10日.
[2] 陆勤毅,庆跃先,吴冬梅.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N].安徽日报, 2013年6月3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OL].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legal/2016-12/26/content_399834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