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航满(北京)
南京的董宁文执掌《开卷》杂志,享誉读书圈,而我也算是《开卷》的一位老读者和老作者了。想来自己读此刊已有15年的时间,距最早刊发文章,也已近十年时间矣。前几日,宁文兄发来短信,言其拟编选一本《开卷》资料集,请我查查曾为《开卷》所作的相关文字,并告知微信上所写的片言只语,也可收集整理并发他参考。宁文真是有心人,难怪一本既薄又小的民间刊物,却被他操持的风生水起。我查阅旧日的文档,找到与《开卷》相关的文章,竟有五六篇之多,其中多系他来信相约而作。再翻查微信,自2015年10月使用智能手机并开通微信功能以来,得与《开卷》相关的信息十余条。说来我从此刊受益良多,这从我整理的以下文字中,也是可以窥得一二的。
其一,2015年12月9日11:19 收到南京张昌华先生寄来的《百家湖》杂志四册,第八期转载了刊于《开卷》上的文章《苍苍横翠微》。《百家湖》系南京利源集团所办的一份企业内刊,但人文气息十足,第十二期还刊有董桥的《夏先生》、高莽的《钱钟书》、吴青的《怀念母亲冰心》等佳作,可谓群贤毕至,但此一期也是该刊的终刊号,甚为可惜。由此竟又想起了同在南京但屡经波折的《开卷》杂志,也甚为怀念已经停刊的《中堂闲话》和《SOHO小报》等内刊。人文精神,绵延不息矣。
其二,2016年2月27日09:27 南京《开卷》杂志2016年第2期刊发余之文章《我收藏的知堂文集》,并配发知堂老人照片一幅,颇为增色。此文在这个素雅的小杂志上几乎占了整个页码的四分之一,也应是我在《开卷》杂志刊发的第二十篇文章。我曾给董宁文先生写信,说自己是“开卷一派”,虽是戏谈,也是实情。
其三,2016年8月17日15:55 南京董宁文先生寄赠第七和第八期《开卷》杂志,其中第八期为“纪念杨绛先生特刊”,收录杨苡、绡红、桑农、子张、杨建民、姚法臣、赵蘅、宁文等纪念文章八篇。在该期的《开卷闲话》中,意外看到与我有关的两则信息,其一为今年2月25日上海躲斋先生在致董宁文先生的信中谈到了我的文章:“读《开卷》近期,觉得更扎实了。对小刊物来说,文章宜短,固然好,但也不妨长,有分量,也好。近期中的长文章,如朱航满的谈知堂文集,我看甚佳,有内容就不嫌其长。”其二为今年2月29日吴海发从无锡给宁文来信,其中也谈到了我的文章:“中国我知的有三位‘巴人’,鲁迅、萧公权、王任叔。巴人王任叔有《遵命集》,出版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提出‘文中不能没有作者自己’,有则亲,无则疏。或许不为时贤认同,但是朱航满恰到了好处。”信中,吴先生还谈到其与知堂交往的经历,也是难得的文学史料:“周作人先生与我通过信,不止一通;我夜访八道湾十一号,踩踏了进门后的一个水凼,湿了我的双脚,秋冬时节,好冷。门内似存暖意,难忘。”
其四,2017年9月13日18:55 南京董宁文先生寄来《开卷》杂志第9期和第10期,其中第九期刊有拙文《东瀛书肆闲抄》,系去岁所写的一篇关于日本旧书店的闲文。此文应该是我在这本杂志上刊发的第二十一篇文章了。虽然《开卷》只是一本很朴素的小刊物,我却很是喜爱。前不久拜访客居京城的韩石山先生,闲聊之中,韩先生还特别提起他在《开卷》上看到了我的文章,并多有褒奖。言语之间,也是略感意外。此期的刊物,有素闻的《记余新伟兄》和方怀银的《“天马会”与“天狗会”之争》两篇文章,都很有趣。前者介绍无锡的余新伟先生,我曾经董主编介绍,在北京的地铁站里有过一面之雅,后来又特别注意了其刊发的多篇文章,皆叹为妙篇。此文末尾,还提及了余先生的著作《书道闲谭》即将问世,我也是很感兴趣的。
其五,2016年11月25日15:16 董宁文先生用快递寄来《开卷》第11、12期,近来普通邮件多有遗失,此系董先生重寄的两期刊物。《开卷》11期为“创刊二OO期特刊”,刊名加红,内容加厚,总计文章二十篇,其中刊有拙作《茶饭文章》,系我今春谈鲁迅博物馆主编“苦雨斋文丛”之《周作人卷》的一点认识,也系对前作文章《我收藏的知堂文集》的补充,而文章名《茶饭文章》,则取自周作人在《两个鬼的文章》中对于个人文章的一番自我评价。周氏将他的“闲适文章”比作“吃茶喝酒似的”,又把“正经文章”比作“馒头或大米饭”,可谓形象矣。第12期《开卷》则刊发文章《木桃与琼瑶》,谈钟叔河先生寄赠的《儿童杂事诗笺释》,文章名则取先生赠我此书的一段题跋:“朱航满君寄赠大作,以此报之,即所赠木桃也,愧对琼瑶多矣。乙未夏钟叔河于长沙”。此文之写作,源于我与长沙念楼先生的一点特别的书缘,仅以此文答复先生之嘱托。今文章刊发,代以“说明”,广而告之,想必念楼先生也是能够看到的吧。
其六,2016年12月8日13:07 南京《开卷》主编董宁文寄来《开卷》2016合订本。今年该刊共发表拙文四篇,其一为第二期刊发文章《我收藏的知堂文集》,其二为第九期刊发文章《东瀛书肆闲抄》,其三为第十一期刊发文章《茶饭文章》,其四为第十二期刊发文章《木桃与琼瑶》。这四篇文章若合在一起,几乎快够上一期刊物的文字容量了。关于《开卷》这本小杂志,我曾写过一篇名为《暗香》的小文章,形容其宛若楚楚动人的美人,虽然朴素、清雅、纯真,却似乎从未稚嫩过,岁月苍茫,但容颜与风貌从未改变。而这,却也正是我所倾心之处,乃是其中散发的那种浓浓的书卷气、那种淡淡的学术味、那种隐隐的人间情怀,那还是知堂书话的风格,是孙犁笔记的风格,是黄裳散文的风格,是董桥小品的风格,是谷林美文的风格,是陈子善勾勒史料的风格,也是李辉与文化老人聊天的风格。因此,我能以在这册素雅美质的小刊物上见著文字为乐。
其七,2017年1月16日17:49 南京的董宁文君寄赠画册《宁文写意》,下午偷闲览之,甚赞此书之雅之美又之丰富。董宁文君执编《开卷》多年,享誉读书界,因而结交广泛,从他的这个册子便可看出他的人缘与文缘。这本画册中收录了我的一篇文章《读画记》,本系董先生当初邀约为他的画作所写的印象,可惜我是画坛的槛外人,实在难以下笔,但他来信鼓励,意思是可以写点画外事。由此也才有了这篇短文。待我翻读了他的这册画集,发现其中画作仅有60幅,而品评文字却多达50篇,这哪里是画册,分明是一册美文集嘛。又待我细读了这些文字,甚感宁文先生之趣与情,他这哪里是制作画集,分明是以自己的画作为“抛砖引玉”的功用,从而邀约诸多文人名士雅聚一室,喝茶,闲谈,观画,一起来“玩玩的”。由此想来,宁文君的魅力并非功利之心,他是以自己主编的《开卷》杂志为平台,使这些天南海北的朋友们得到了一次纸上雅聚的机缘。因而,我读这册《宁文写意》,竟有一种午后漫谈的惬意。
其八,2017年3月14日18:17 微信公众号《钱钟书研究》转载旧文《去看杨绛》,时先生101岁,精神甚佳,思维清晰,谈笑如常。今偶见此文,往事如昨,而杨先生已去,余颇怅然矣。《去看杨绛》初刊《开卷》第十三卷(2012年)第四期。
其九,2017年4月13日15:35 收《开卷》杂志第3期和第4期,其中3期载文章《立春书话》,系今年立春之日漫笔而作,谈知堂,说董桥,也记一份书生清趣。此期更有一份意外之处,乃是主编的“开卷闲话”,录子张教授一信,其中有表扬拙文之处,语虽短,情却近,读后提气也。
其十,2017年5月11日13:34 午饭后收南京董宁文先生寄来《开卷》第5期和第6期,其中第6期刊有文章《读〈闲花〉》。此期《开卷闲话》有涉及我的三个地方,抄之存念。《闲话》3月8日所记:“朱航满从北京寄赠《读抄》(花城出版社2017年1月版)毛边签名本一册。此书收入作者二十余篇读书随笔,其中部分文章曾刊于《开卷》之中,几年前这本书名为《永日读抄》的书稿也曾列入《开卷书坊》第四辑的计划之中,后因故未能出版。一年前,作者曾将这部书稿修订过,易名《读抄》,并写来介绍此书的一封信。”《闲话》3月10日午后所记,蒋力从上海发来一封网信,其中有两处与我有关,分别抄之如下:“朱航满《茶饭文章》中说《周作人集》扉页印有周作人在苦雨斋的一张‘穿棉布旗袍的黑白照片’。吾甚不解。向以为旗袍为女性专属,男性之衣,旗袍皮袍、长袍马褂皆有,稍暖些时是长衫,独未听说过旗袍者。但愿是笔误。”“看朱航满写钟叔河,想起我与钟先生的一面之会。那时在柏林寺办公,一日忽然接内线电话,是钟先生,说就住在对面,转眼就面对面了。起因是他寄来一篇稿子,别人写他的,给了我。作者马力,《中国旅游报》的副刊编辑,我们相识,且有稿件往还,不知那次为何转了个圈,倒给了我个接触钟先生的机会。”信中还有一句话,也应录之:“《开卷》印张少,容量小,积存稿件必定多多。不敢即刻贸然投稿,信中内容若有被兄选入‘闲话’之一二,即属荣幸。”
其十一,2017年5月13日11:22 上午收到订购的《开卷》合订本十七册,精装,分蓝、绿、棕、紫四种颜色装订,美不胜收矣。《开卷》主编董宁文先生在2000年创刊合订本上题词如下:“航满兄与开卷结缘十余载,所刊文或许是最富者之一,故与刊物的感情殊属不浅也。宁文漫忆于开卷楼 丁酉四月”。说来我结缘《开卷》,乃是在南京读书时,在夫子庙一家二十一世纪连锁书店获赠一册,时间应在杂志创刊不久,后来到北京读研究生,又在大钟寺旧书摊又淘得一册《开卷》合订本,时间约在2005年左右,随后与《开卷》有了接触。今查《开卷》合订本,首次在开卷刊文为2008年第9期的《孙犁的魅力》,刊后即有反响,“开卷闲话”曾录之。粗查合订本一番,此后刊文大致如下:《小识林文月》(2008.2)、《前辈学人有遗风》(2008.9,头题)、《书缘与人缘》(2009.10)、《不亦快哉》(2010.4)、《最好的读者》(2011.8)、《香港书事七则》(2011.9)、《优雅的书事》(2012.2,头题)、《去看杨绛》(2012.4.头题)、《去看徐怀中》(2012.6)、《书事杂记》(2013.3,头题)、《文人翰墨 管领风骚》(2013.8)、《〈书与画像〉跋》(2013.12)、《文章似酒如茶》(2014.4.头题)、《倪墨炎鲁迅研究琐谈》(2014.8.头题)、《李长声与知堂遗风》(2014.12)、《苍苍横翠微》(2015.4.头题)、《把吴钩看了》(2015.10)、《我收藏的知堂文集》(2016.2)、《东瀛书肆闲抄》(2016.9)、《茶饭文章》(2016.11)、《木桃与琼瑶》(2016.12)、《立春书话》(2017.3)、《读〈闲花〉》(2017.6),共24计篇。感谢开卷,感谢董先生。
其十二,2017年8月11日08:56 收到南京董宁文先生寄来的《〈开卷〉二OO期》,此书甚是特别,内容收录了与这份杂志有关的序跋、年谱、索引和人物,极厚。其中人物卷收录在《开卷》刊发文章的重要作者若干,颇有群贤毕至之感,余亦忝列其中,不胜荣幸。自十年前结识《开卷》,已在其中发表文章二十五六篇之多。昨日接到这册纪念册,翻读之余,突然便想起了孙郁先生为我的文集《书与画像》所写序文中的一句话来,以为颇适合此番的心境,不妨抄之如下:“可在闲暇时作为消遣,但绝非读后掷去的什物,像深夜里突听到笛声飘来,在它沉寂的时候,你还会总惦记着它,希望在什么时候再响起来。那个幽玄而清新的旋律,倒是可以驱走我们独处时的寂寞的。”
2017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