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辉
地方资源对书法教育的影响探微
——以焦山碑林为例
吴志辉
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誉的镇江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享有“江南第一碑林”之誉的焦山碑林便是其中之一。这不可多得的书法教育资源,对包括学习兴趣的激发、教育内容等在内的本地学校书法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学校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书法资源,促进书法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升。
地方资源;书法教育;焦山碑林
地处长三角西隅的镇江市,地域环境独特,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在此汇聚,是中国“江河立交桥”坐标,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享有“江南第一碑林”之誉的焦山碑林便是其中之一。被视为文博界瑰宝的摩崖石刻及碑林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焦山风景区,碑林内珍藏着众多的历代名碑。如东晋王羲之书写的《破邪论序》;宋代米芾的“城市山林”横额;黄庭坚书写的《蓄狸说》;清成亲王书写的《归去来辞》……这些名作都是不可多得的书法教育资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一旦这种力量被激发,就形成了学习的内驱力,学习就变成了学生的自觉行为。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自始至终学习书法的兴趣。
1.故事激趣。讲述碑刻背后的故事,更易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在碑林的中心位置,有一座刻工精湛,保存完整的御碑亭,是乾隆皇帝第五次游焦山留下的诗文,描绘了金山、焦山不同的景色。据说这篇诗文还有一段传说:当日,乾隆皇帝游完金、焦二山,留宿焦山。僧人试问:哪座山景色好看?乾隆皇帝通过比较,认为焦山景色更胜一筹。有诗句为证: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焦山似羲之,偃卧东床袒其腹;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把这个故事说给学生听,冰冷的碑刻顿时有了生命,有了色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形式激趣。关注样式特殊的碑刻,探究特殊样式背后的文化,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焦山碑林中,有一方碑样式奇特,这就是《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此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碑高近两米五,被一只巨型石龟驮着,碑上方正中有一圆孔,这些有别于其他碑刻的背后,有什么特殊的密码吗?带领学生解开密码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过程。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少年宫、美术馆、博物馆、名胜古迹等资源,拓展书法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用书法学习成果,发展实践能力。”素有“书法山”之称的焦山,得天独厚的书法资源使得书法教育内容更加充实。
1.欣赏书体之美。书法的造型之美美不胜收。汉代蔡邕说过:“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若火,若云若雾,若日若月。”焦山,屹立于扬子江中,修竹繁茂,树木葱茏,宛如江中碧玉,又称“浮玉山”。宋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来了,定是眼前的情景深深吸引了他,挥笔写下了“浮玉”二字,刻于焦山悬崖之上,这是焦山摩崖石刻中为数不多的大字作品之一。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宽博深稳的结体,酣畅圆润的运笔,法度森严的布局,感受书体之美。在其他碑刻中,还有篆、隶、真、行、草等字体风貌各具,大小有致,风格迥异,各有奇趣,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
2.感知书体变化。《瘗鹤铭》,一篇哀悼家鹤的书法作品,谁是书者尚有争议,但代表了南朝楷书风格,评价甚高,享有“大字之祖”“书家冠冕”之盛誉。它虽是成熟的楷书,但又能从中找到篆、隶笔势之踪迹。如“禽”字撇捺较为舒展,有隶书“上下收紧,左右舒展”之风格;再如“固”字横平竖直,体型圆润,具有篆书“体正势圆”的特点。教学中,抓住这些富有特点的字,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好字的同时,进一步让他们感知汉字字体的演变历程。
3.探求版本异同。《兰亭序》,米芾誉之为“天下第一行书”。章法自然,结构严谨,笔法精妙。但细读就会发现,现行《兰亭序》有两个版本,区别在“快然知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就差一个“曾”字,但都能读通。恰巧焦山碑林里有几方《兰亭序》碑刻,尤其是米芾临摹的,形神具备,一气呵成。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碑林中《兰亭序》的内容和市场上版本内容的异同,让学生体会书法作品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化。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中小学书法教育要注重基本书写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书写水平。同时在教学活动中适当进行书法文化教育,使学生对汉字和书法的丰富内涵及文化价值有所了解,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1.领略艺术魅力。“书法不仅是一门深湛的技术,更是一门高雅的艺术;不仅能启迪智慧,更可养性健体、陶冶情操。”鲁迅先生曾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与规律领略书法艺术的韵味、节奏与旋律。焦山碑林中,汉代蔡邕的《焦君赞》、梁代江淹的《焦山述怀》、唐代王瓒诗及《瘗鹤铭》享誉古今,被称为“焦山四绝”。其中蔡邕的《焦君赞》,不仅文章优美,书法艺术更是不负“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不失为书法艺术赏析之精品。
2.感受人物风采。“所谓书品即人品,书能言志,可以观人,与精神相通的诸多理念,皆在它的美育内涵之中。”碑目内容丰富,学生在欣赏碑林的同时,了解相关人物,感受人物的风采。如通过苏东坡的《题文同竹跋》及《墨竹自题》,感受文人淡泊清高、凌云奋发的品性;通过杨继盛《游焦山》七言诗,感受明代忠臣重整旗鼓,胸怀天下的豪情……
3.触摸历史风雨。碑目内容的背后,往往有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或是苦难,或是辉煌,或是悲伤……通过查一查、访一访等形式,了解这段历史,丰富对碑林的认识。如《五月九日》碑,该碑是一方民国时期的石刻,从右至左仅有四个大字“五月九日”。此碑书法水平虽然一般,但内容却很特别,日期一般不作为书法作品的主要内容。看来,这是个特殊的日子,足以让人铭记。探究历史,原来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政府接受日本向中国政府提出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要求,是为了铭记这个国耻日所书。
4.感悟蕴含道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告知我们人生最大的意义就是在有限时间内做最大的事;“习气未扫除,齿发恨迟暮”告诫我们惜时如今,趁大好年华,抓紧学习……一部分碑文内容富含道理,学生在读碑文、临碑帖的同时,感悟蕴含的道理,提高了学生对人或事的认识。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重视课内外结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书法、用书法,积极开展书法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社团活动、兴趣小组、专题讲座、比赛展览、艺术节、文化节等多种形式,创设书法学习环境和氛围。”
1.开展主题探究。结合焦山碑林的具体情况,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墓志铭的秘密”“寻访焦山隐士”“历史足迹”“碑林教我学做人”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了解书法艺术,感受人物风采。
2.任命专题导游。焦山碑林声誉极高,但慕名而来的游客却无从了解,景区又提供不了导游讲解。游客往往是走马观花,看看都说好,好在哪里,却少有知晓者。教师通过教学和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焦山景区合作,由景区邀请学生为书法专题导游,利用节假日向游客讲解碑林,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3.尝试专业拓印。焦山碑林博物馆开设有专门的拓印教学实践,学生铺上宣纸,用鬃刷敲打宣纸,使文字凹入,再用拓包着色,最后轻轻取下,一张古色古香的拓片就完成了。学生在饶有趣味的操作中认识拓印的工具,了解体验了拓印的过程,掌握拓印的方法,感受了拓印的历史和文化。
总之,丰厚的地方书法资源是中小学生书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之一,作为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书法资源,是落实《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理念的重要举措。
J292.1
B
1005-6009(2017)45-0075-03
吴志辉,江苏省镇江市红旗小学(江苏镇江,212001)副校长,一级教师,镇江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