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时期四川省的工艺美术教育
——以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研究为例

2017-03-24 04:54黄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7年5期
关键词:艺专抗战时期四川省

◆黄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论抗战时期四川省的工艺美术教育
——以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研究为例

◆黄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本文对抗战时期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在工艺美术教育方面采用的措施和人才培养的效果进行探索与分析,有助于今天的我们从新的学术视角进一步认识战时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四川省立艺专在办学中所形成的设计教育的观念、构想、方法和实践等,对于中国特色设计教育之路的探索和建设仍有启示和借鉴的现实意义。

抗战时期 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 工艺美术教育

抗战时期在切合人民需要和培养专业美术设计人才等教育目标的影响下,发展实用美术的早期构想被提出,此时的艺术教育开始进行了将工艺美术设计归入标准化学校教育的有益尝试。但通过查阅中国设计教育现有的研究资料不难发现,目前学术界对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设计教育的现状、特色探析和未来展望这方面。而在抗战时期特定背景下,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所积累的办学经验与工艺美术教育实践的研究,学术界虽有所涉及,但未作深入的研究。今天,这一方面仍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将依据文献资料及当事人的回忆资料,深入探析四川省立艺专在工艺美术教育方面采用的措施和人才培养的效果。结合区域性特征,立足西南本土,力图以更新的时代视角,对抗战时期四川的工艺美术教育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同时在深度上也是为丰富和拓展战时西南大后方艺术研究的学术资源起到积极作用。

一、四川省立艺专建校及推行工艺美术教育的背景

抗战期间为了改变艺术教育学科发展滞后的现状,1939年3月在重庆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国立艺专校长滕固联同原校长赵太侔,连续向大会提交了《推进实用艺术教育以利建设案》、《改进艺术教育案》和《改善艺术学校学制案》三份重要提案。三份提案主要围绕改进美术院校的学制、结构和办学方针,同时完善各类实用美术教育形式等方面,希望以此构建一种完善的艺术教育模式。提案中包含了高等美术教育的具体施行措施。①全国教育会议召开后,四川省教育厅随即根据统计资料分析的结果和专家研究的意见,拟出了战时新的四川教育计划,此计划在1939年的《教与学》杂志《四川教育专号》(第4卷11期)上刊出,计划着重强调高等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实行此计划,是因为政府的教育部门进一步意识到实用性教育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为了满足抗战救国背景下军需保障和日用品的需要,更是满足战后国家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自然,对于四川省内艺术院校而言,以实用为目标的工艺美术教育开始成为此时办学和调整的主要内容。此时期任四川省教育厅厅长的,正是从陪都重庆来到成都的郭有守。

郭有守,字子杰,四川资中人,早年毕业于成都联合中学,后进入北京大学学习,继而赴法国巴黎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在巴黎求学期间,郭有守曾与当时留欧的中国青年,特别是在法国攻读文学或艺术科的学生,共同成立了一个名为“天狗会”的文艺团体。回国后他在国民政府教育部工作,抗战期间,出任四川省教育厅厅长。在郭有守主持四川教育工作之时,出于四川教育计划中要求高等教育着重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他想在川筹办一所高等工艺技术学校。他找到在法留学时的旧识、抗战时期流亡入川的工艺美术家李有行,请他襄助。此时李有行与几位从湖南沅陵撤退来的在国立艺专时的同事庞薰琹、雷圭元、沈福文等在成都集资开办了一个工艺社,取名为“六合工艺社”,即为六人齐心协力、共同创办的意思,后改名为“中华工艺社”。他们建社的初衷是想在工艺社的作坊里像手工艺人一样,把艺术奉献给大众。后来在工艺社发展的过程中,他们想将美术与工艺及民众生活相结合,积蓄力量,鼓舞人民的斗志,振兴中华,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现实。

李有行早年留法时,曾在法国染织工业中心里昂学习印染图案设计专业,他看到过现代机器印染工业不断革新与发展,而这些是与工商业的繁荣及人民生活的改善息息相关的。他认为,要改变我国设计的落后面貌,扩大民族工业产品的销路,仅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兴办教育入手,培养能应用现代科学与艺术、改良固有手工艺的技术人员。郭有守的到来,使李有行意识到这给相对落后的四川地区提供了一个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机遇,两人意见不谋而合。李有行欣然同意在中华工艺社的基础上创建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并出任校长。这所学校是一所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多科系工艺设计专业学校,培养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实用艺术人才。由于逐年积累办学经验,培养了一批美术、建筑,音乐师资,到解放前夕,省立艺专已成为很有影响的综合性艺术专科学校了。学校的一系列建树,为解放后50年代初分建为四川美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奠定了基础。

二、与时代同步促进西南地区设计知识传播

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自建校之日起,便提出了其办学宗旨:“谋改进与发展本省手工业,求国计民生之需要与充裕,训练具备艺术知识并了解工艺制作之设计人才。”②从中可以看出它的目的性是很明确的。这是因为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经济渗透和现代思想的传播,促进了中国手工业品日益商品化的进程。一些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现代管理体制为民族实业家所利用,从而也加快了工艺美术的现代转化进程。在这一情形下,就更需要培养适应其转化进程的职业化人才,从而为生产与生活服务。应该说,四川省立艺专的办学宗旨也是出于这个目的。但是当时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什么是工艺美术,它与生活有什么联系,所以省立艺专在具体方案中提出,让学生在刚入校时先学习了解工艺美术的概念、专业的特点与要求,再由学生考虑,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选择相关的实用艺术科目。这就是所谓的“分科教育”。这种教育把长期以来实行的图案教育解构为多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专业设计教育,从而突出它的针对性、适应性与职业性,在这之前没有先例。应该看到,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与现在大学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所学专业来选修课程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图案教育解构出来的服用、家具、漆工三科,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并进行专门的学习和研究。这一做法不但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对某一学科进行深入研究,促进学科建设完善,而且对于抗战时期的艺术教育而言,也是一种开创性的教育模式,使长期依附于绘画的工艺美术教育获得了独立的地位。时隔四十四年后,当工艺美术教育家庞薰琹回忆他在四川省立艺专任教时,他这样谈道:“1940年,我去了四川成都,在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这时图案系已改名为实用美术系,它已经不再是低于其他系,而是与音乐系、建筑系处于平等的地位了。……名称的改变,因为目的已经改变,不再是用图案来装饰装饰,而是要考虑到实用。”③

与此同时,四川省立艺专还吸取了国外设计教育的经验,聘请了许多适应学科教学、具有真才实学的师资来校任教,负责艺术和艺术理论课教学。如雷圭元被聘为学校的教务主任,庞薰琹任实用美术系主任,谭旦冏任事务主任,梁启煜担任家具科主任,作曲家许可经任音乐科主任。还有画家关良、吴作人、丁聪,雕塑家刘开渠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实习教学方面,还专请了缺乏理论但是具有丰富经验、操作熟练的木工师傅,学校聘请曾经修建颐和园的掌墨师侯良臣教古建筑结构。优良的师资、纯正的学风成就了四川省立艺专良好的办学氛围,由他们所组成教师阵容人才荟萃,可谓极一时之盛。

四川省立艺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设立了详细的教学目标,并对教育体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一是让学生掌握工艺美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二是让学生了解工艺美术与大众生活的关系,使工艺品的设计能方便人们的使用;三是在探究工艺美术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一种创造精神、美术观念,培养实践能力。可以说,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技艺,生活与实际应用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懂得运用,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养成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这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能有如此完整的认识,已经是难能可贵。

三、教学方式的开拓和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

四川省立艺专在教育方案上,主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为主线。据该校所办的刊物《技与艺》1941年第一期记载,具体分为:“一、教材以适合抗战建国的需要与学生能力,并顾及发扬民族性,促进新生活方式、实用经济、坚固美化等条件为原则;二、着重基本练习,技术与艺术并重,养成直接参加生产事业、间接可以训练工匠及初级技艺人员之专门人才;三、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四、鼓励学生自修及阅读相关专业图书杂志;五、鼓励学生研究专业性史料,养成其自信心。”④以上几项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艺术设计学科教育的特殊要求。落实到具体教学上,可以发现,教师们将当时的社会需求、学科属性以及学生特点融入到教学中去,建构了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体系。

在印染图案设计教学方面,李有行要求学生注意印染品销售对象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水平。他以日本为例,说日本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适应中国和印度消费者的需要,曾购买中国《芥子园画传》和印度民间图案画册为参考,设计印成各类花布在中国、印度倾销,中国人和印度人竟以为是本国产品。他说,设计图案,学生如注意一个时期消费者的审美倾向,其实用价值就高;如只注意画面的艺术效果,而远远脱离消费者现有的欣赏水平,其实用价值就低。当然也要留心观察消费者审美水平的提高和欣赏习惯的变化,以适应各类不同设计项目的需要。⑤

在实用美术课教学方面,庞薰琹在课程教授中以构图、广告招贴、宣传画和店面展示为主。在学生的具体培养上,结合抗战时期人民生活的实际需求,并在讲授时强调实用、经济、美观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庞薰琹认为要谋工艺的发展,增加生产能力,就要以重视设计为前提。在教学中,他以真实经历与战时境况举例,不落俗套,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增强对专业的认识。例如,庞薰琹曾谈到抗战期间,西南各地有不少来自沿海各省辗转逃难的人们,他们变迁频繁,居无定所,每逢到一地暂居,就各出心裁,巧用搬家使用的木箱:或在其上以旧布蒙草垫,自制成桌椅、板凳,或将大小数只随意拼镶,吃饭时可变成饭桌,不用时因地制宜堆叠在一起成为书橱、壁柜等,还可在表面涂漆装饰。这样看来既样式别致,又实用经济,同时也便于随时改装,改装后仍可还原成为供转移装运的木箱。这种“临时家具”的巧妙构思,体现出了创造源于生活的理念。“临时家具”的产生既能在条件允许范围内的各方面讲求“居住之美”,丰富其艺术因素,又能增进居住生活的文化水平。⑥这些生活中真实案例的讲解,不仅对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是一种启迪,而且让学生也了解了设计与战时民众实际生活的关系。这种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在当时是具有开拓性和先锋性的,在一定程度上给滞后于时代的西南设计教育带来观念上的变化,促进了抗战时期西南地区设计知识传播与教育理念的发展。

这样的培养与教学方式所带来的良好“后续效应”,即是四川省立艺专的学生毕业后,除了能去学校教学和开办印染实业参与社会建设,还可以去做设计师与技工。这样不仅满足了内迁工厂对技术员工的需求,还解决了一大批学生的就业问题。这种将工艺美术教育与战时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初步尝试,提升了工艺美术和从业人员的地位,增强了产品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

四、结语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在衣食堪忧的情景中和极为简陋的条件下,四川省立艺专能够把工艺美术教育开展得蓬蓬勃勃,丰富多彩,影响到整个大后方地区,这种情况在中国近现代设计教育史上并不多见。尽管在民生凋敝的现实社会条件下,四川省立艺专的师生们创立中国现代设计的艺术理想举步维艰,但是,在这一现代性的曲折中积累下的经验和发展工艺美术的思考,成为了新中国建立后开展现代设计的主导思想。抗战时期四川省立艺专工艺美术教育历程的探索,有助于今天的我们从新的学术视角进一步认识战时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同时省立艺专在办学中所形成设计教育的观念、构想、方法和实践等,对于中国特色设计教育之路的探索和建设仍有启示和借鉴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 陈晓华:《工艺与设计之间——20世纪中国艺术设计的现代性历程》,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3页。

② 田君:《“美育救国”影响下的民国工艺美术教育》,《装饰》第10期,2011年。

③ 庞薰琹:《论艺术 设计 美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543-544页。

④ 田君:《“美育救国”影响下的民国工艺美术教育》,《装饰》第10期,2011年。

⑤ 四川省文史馆:《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续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42页。

⑥ 洪毅然:《大众美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16页。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抗战时期庞薰琹在西南地区的艺术转型与构建研究”(14YJC760021)、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抗战时期庞薰琹在西南地区的工艺美术实践与美育思想构建研究”(skzx2016-sb154)

猜你喜欢
艺专抗战时期四川省
徐州艺术专科学校研究
莫忘初业第一程
——早期北平艺专的国画课堂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
“武昌艺专”的音乐教育
论抗战时期中美空军联合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