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音乐教学法的四点思考

2017-03-24 04:41:12
江苏教育 2017年81期
关键词:柯达伊奥尔夫旋律

姚 莹

移植音乐教学法的四点思考

姚 莹

柯达伊、奥尔夫和达尔克罗兹这三大音乐教育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接触和学习三大音乐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应先体会它们的精彩之处及其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理念,然后努力吸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素养,运用于音乐课堂。

音乐教学法;借鉴;运用

在音乐教育领域,柯达伊、奥尔夫、达尔克罗兹分别创立了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那么,如何把这三大音乐教育体系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移植到自己的音乐课堂中,从而实现学以致用呢?笔者有如下思考:

1.用更多的方式捕捉音乐。

教学中,笔者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学生唱一首歌或欣赏一段乐曲,用不了多久,会有一半的学生忘记。音乐在学生的头脑中只以短时记忆的形式存在,其实,音乐不光是唱和听的,音乐更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

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这首乐曲是什么情绪?生答:抒情的、柔美的。答案是正确的,不过也是苍白无力的。音乐可不光是说出来的。此时教师可以利用轻薄透明的纱巾作为道具,学生看到了、摸到了,原来音乐中的柔美、抒情是这样的。又如: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什么?生答:强弱弱。答案是正确的,不过也是机械的。此时,在音乐中拍一拍网球,在网球与地面的碰撞中,在网球与手心的触碰中,强弱弱会变得生动起来。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学生看到了,摸到了,更记住了。让学生记住的方式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寻找、去运用。

2.营造发自内心的美。

当下,教师正竭尽所能地让自己的音乐课堂变得更美:形式美、课件美、语言美……可是这些美和学生表现得不太美形成了比较大的差距。到底“美”是什么,笔者觉得美是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可能是现实存在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的;当然也可能是因想象而产生的一种感受。如果说美是一种能被感知的存在,那么感知美就要靠感官。

对学生来说,仅仅靠教师的语言讲解是来理解美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让学生动用自己所有的感官,让他们全方位地感受音乐,比如:在欣赏苏少版《音乐》五上《春节序曲》时,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用身体的起伏表现音乐的旋律和强弱,这时笔者发现学生特别关注音乐,音乐强、旋律上行的时候,学生的动作幅度就大,有的甚至跳起来,把手举得高高的,身体展开;而当音乐力度变弱、旋律下行的时候,学生的动作幅度也会相应地变小,有的学生蹲下来,有的学生团起身体……学生全身心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这样的体验才是最丰富、最真实、最自然、最深入的,他们也才能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

3.从“知道”到“体验到”。

音乐不同于语文、数学,单靠掌握音乐知识是无法理解音乐的。而参与音乐实践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愉悦体验的一条捷径。有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苏少版《音乐》五上《爱的祝愿》的主题旋律时,为学生准备了一系列的音乐活动。比如:熟悉旋律后,请学生把节奏念出,然后教师与学生合作,用筷子敲出节奏,教师与学生在音乐中完成节奏的配合。不跟音乐进行节奏配合,练习内心听觉,让学生自己用步伐感受节奏的长短与能量。一系列的音乐体验,不仅让学生对音乐旋律、节奏熟透于心,更通过身体的动作、步伐感受到了音乐的情绪。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一种自然流露。笔者也深信学生对这首乐曲会因为丰富的体验而熟记于心。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充分给予其音乐实践与体验的机会,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实践,加深学生对音乐美的体验。

4.约束再少一点,发掘再多一些。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应是“自然而然的事”,尤其对于孩子们来说,几乎不存在没有乐感的孩子,音乐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懂得去发掘并扶助这一天性和本能。

八九个月的婴儿尚能跟随着音乐手舞足蹈,更别说小学生了。可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到了四年级就不太愿意去表现所听到的音乐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听到音乐会变得毫无表情,甚至全无感觉。我们常看到,音乐课堂上学生坐得端正笔直,歌唱时表情僵硬,没有美感,更没有乐感。笔者认为,课堂上过多的约束会违背学生自然的天性,这会导致压抑的出现。笔者所在的学校要求每一门学科的教师在课上设置 “精彩五分钟”环节,将这五分钟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表现自己的精彩。课堂上,我们对学生的约束要少一点、再少一点。我们应当更多地去发掘学生的音乐感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发掘音乐作品的深度,提高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

对柯达伊、奥尔夫、达尔克罗兹这些音乐教育体系的学习和借鉴都是从模仿开始,但学习、模仿并不意味着全盘照搬。因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时代,加上不同的教学思想、不同的教学理念、不同的教学内容等,让我们必须有所取舍,把适合的拿过来,把不适合的放一放;把弄明白的拿过来,没弄懂的继续学习。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笔者觉得在音乐教学研究上我们要比音乐教育家们更为便利,只要你想,只要你愿意,可以每节课上实践、分析、总结。一切贵在坚持,希望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学生能够心随乐动,乐随人动,人随心动,让音乐属于每一位天真烂漫的孩子。

G623.71

A

1005-6009(2017)81-0079-02

姚莹,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南京,210000)教师,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柯达伊奥尔夫旋律
春天的旋律
广西农学报(2023年2期)2023-07-13 23:55:30
奥尔夫、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比较研究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12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黄河之声(2020年5期)2020-05-21 08:25:02
浅议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的应用——在“第一届中国奥尔夫教育大会”上的发言
7月,盛夏的旋律
37°女人(2016年7期)2016-07-07 11:34:21
变动不居 与时偕行—奥尔夫音乐教育专家谈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
大地的旋律
文化交流(2015年1期)2015-01-22 18:03:33
如何学习和借鉴柯达伊音乐教育——与米哈利斯的对话中引发的思考
柯达伊与柯达伊教学法
学习·研究·实践·推广——柯达伊教学法在北京市音乐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