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背景下的诗词教学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真武镇杨庄中学 焦长梅
诗词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是我国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虽然中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不少诗词,但是诗词教学一直是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存在着诸多问题。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本文结合我国诗词教学的现状和笔者的教学经历,提出兴趣激发法、设置情境法、思考质疑法等几大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诗词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诗词是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瑰宝,是中国文学中的精华。它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含蓄而悠远的情感、凝练的语言、和谐的音韵节奏以及优美的意境。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新课标的形势下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初中的语文课本中也选编了不少诗词。然而,我国诗词教学的现状却让人担忧,诗词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基础知识的讲解深度不够、教学内容与方法枯燥、学生对诗词本身缺乏深层次的阅读与体会、诗词的整体感知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最终导致很多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的诗词教学方法几乎是统一的程序化的教学,诸如时代背景——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流程,使教师与学生难以实现互动,容易限制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在在诗词鉴赏中形成一种定势思维。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的自我鉴赏与教师的适当点拨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一种情感的升华,使学生更好地领悟诗的意境、品味诗词的魅力,提高审美素质,一直是众多语文教学者所探求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学生最好的学习动力,因此兴趣的激发在诗词教育中也极为重要。在教授诗词之前,不妨用诗词作者或者所描写的人、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咏怀古迹其三》中主要描写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教师可以先讲述昭君的落雁之美,昭君告别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漫天黄沙,马嘶雁鸣,她在坐骑之上,轻抚琴弦,奏起一首忧伤的离别之曲。天上飞翔的大雁听到这婉转美妙的琴音,纷纷低头欣赏这绝色的女子,一时之间竟忘记摆动翅膀,都从空中跌落。然后询问学生一个拥有如此美貌的女子为何会冒着滚滚黄沙远嫁他乡呢?答案就在诗里面,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去诗中寻找答案。“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当看到这里时,学生恍然大悟,对诗词的理解也更为深刻。
诗词是一种重视体现意境的文体,它的优美来源于对情境的塑造。比如《再别康桥》,就像一首动听的轻音乐,在它优美的旋律中,作者似乎在用一支彩笔为我们画出康桥的的美景。“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而这美妙的情境,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塑造。情境的设置,可以通过色、声、形来完成。色,包括视频、图画等等,在教室前面放置一幅与诗相关的画作或者播放一段美景的视频,让学生对诗词的想象迅速融入画面。声,包括音乐、教师的语言等等,比如在朗读《再别康桥》时,可以放一首轻音乐,教师的声音随着诗词和音乐的旋律时起时伏,就像一首美妙的琴瑟合鸣曲。同时,声音随着画面的切换而婉转变换,把学生带着一个美妙的声色世界。形,即教师的肢体语言,肢体语言一定要与诗词的具体内容相符,与诗词本身的意境相符,随着画面的音乐的变换而变换。如此声情并茂的情境展示,往往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对诗词的兴趣,对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不具备前面某些条件的教学情况下,也可以按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比如可以请学生在黑板上画一幅简单的画,教师根据诗词的情境进行抑扬顿挫的朗读,但是声音一定要有渲染力,力求将学生带入诗词的美妙的意境中。
在教师讲解完诗词的含意及相关知识以后,可以向学习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其思考。也可以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交流与思考,从而加强课堂的互动,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态度以及引领方式对于学习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同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并鼓励其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对待学生的质疑应正面回应,并引领全班一起进行思考,尽量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实现诗词教学的审美能力培训与研究型教学的目的。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应做出积极的、公正的评价,并让学生对本次讨论结果进行交流,提出讨论的成果及尚未完善的地方,在讨论完毕后进行总结,并检验是否达到学习的目的。
总之,诗词教学应在继承传承教学方法的长处之余,还应遵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阅读和鉴赏古诗词的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词的无穷魅力。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於爱萍.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缺失与审美回归【D】.南京师范大学,2004
【3】黄萍.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思路探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