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与乡土文化的深度遇见

2017-03-24 03:28蒋成荣
江苏教育 2017年34期
关键词:葱油饼竹篮姿态

蒋成荣

儿童与乡土文化的深度遇见

蒋成荣

乡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教育资源库,更是一个活的天然博物馆,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实践场所和广阔空间。引领学生在乡土资源中“探”航,组织学生分专题进行调查访问、实践体验、合作交流、讨论辨析,开展探寻、探秘、探访、探讨、探索等探究活动,追寻儿童与乡土文化深度遇见的最美姿态。儿童与乡土文化的深度遇见,不仅是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习作能力等关键能力的过程,也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问题解决”“科学思维”“道德情怀”等为指向的核心素养发展过程,更是地方乡土历史和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和遗址保护的过程。

探究;乡土文化;深度遇见;核心素养

乡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教育资源库,更是一个活的天然博物馆。这里文物古迹众多,民间故事丰富,方言俚语有趣,手工技艺精湛,传统风味诱人,名人乡贤辈出……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实践场所和广阔空间。引领学生在乡土资源中“探”航,组织学生分专题进行调查访问、实践体验、合作交流、讨论辨析等实践,开展各种研究活动,追寻儿童与乡土文化深度遇见的最美姿态。儿童与乡土文化的深度遇见,不仅是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习作能力等关键能力的过程,也是“双基”“问题解决”“科学思维”“道德情怀”等为指向的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更是地方乡土历史和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和遗址保护的过程。

一、“探”,在儿童与乡土文化深度遇见中的优美姿态缺失

乡土文化为发展儿童核心素养提供了实践场所和广阔空间。可是因为缺失“探”的意蕴,儿童在与乡土文化的遇见中仅停留在 “走马观花”般的一游、“轻描淡写”的一说、“雨过地皮湿”般的一议……很多价值情怀引导的“美好瞬间”、关键能力提升的“实践”、核心素养发展的“契机”都与学生擦肩而过。学生的收获仅达到惊讶、惊奇、惊叹的表情层面,没有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涟漪、掀起波澜。

1.熟视无睹的游历。

“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特有的风景。在古镇杨巷的土地上还留存着许许多多的石桥。有古镇老街边的明代阳溪桥、有掩藏于村野的单孔镇龙桥、太平桥……它们点缀于青天碧水之间。教师组织孩子寻访家乡古石桥,一下午走马灯似地游历了阳溪桥、隆兴桥、镇龙桥、太平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在桥上、桥旁拍了一些风景照,对桥的造型、桥的破败、桥旁“捐输芳名”的石碑熟视无睹,在寻访中对散落在村前屋后的石墩、石磨、石臼、石马,一瞥而过。只是看见,却无法发现蕴藏其中的现实问题与应该探讨的价值意义。

2.热热闹闹的参观。

杨巷葱油饼是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颇具盛名的传统特色名点。尤其是在八九月,杨巷近20家生产葱油小月饼的工厂、作坊门庭若市,整个杨巷街浸润在一片香海中,宛若进入了几百年前那葱油月饼的繁忙坊间。五(2)班的孩子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到杨巷夏氏食品厂参观,在生产车间、包装车间、外销门市部兜了一圈,在热热闹闹说笑中结束行程。没有主动询问配料、参与尝试制作、品尝体验滋味、统计品牌销量等,活动参与程度游离于探寻的特色文化之外。

3.嘻嘻哈哈的实践。

杨巷北庄村居民有一门祖传的手艺——编竹篮,农闲时家家户户编竹篮。同学们结伴去访问编篮艺人杨新良,在欣赏筒篮、秧篮、菜篮、米箩等竹编制品,观摩完竹篮的编织六道工序——劈竹篾、编篮底、编篮肚、编篮口、锁篮口、上篮环之后,纷纷要求编织实践。因稚嫩的小手不适应此粗糙的活计,在嘻嘻哈哈追逐笑闹中浪费了许多老人辛苦削成的竹篾。这样的实践少了对老人传统编织技艺的敬畏,更少了对老人竹篮销量日益减少问题的探讨,少了对竹篮背后价值意义的判断与探求。

二、“探”,在儿童与乡土文化深度遇见中的优美姿态追寻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在与乡土文化的深度遇见中的优美姿态,应是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双基”为指向的核心素养发展的姿态;应是以“问题解决”为指向的核心素养发展的姿态;应是以“科学思维”为指向的核心素养发展的姿态;应是以“道德情怀”为指向的核心素养发展的姿态……最终体现“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一要求。

1.在“探”中激发主动学习的家国情怀。

探,是一种主动尝试,是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我们知道哈佛学生“学会”的并不是最多,而是他们随时 “会学”“愿学”“乐学”“满脑子问号”,这就是最好的学习素养。我们要把自主、合作、探究等关键能力的习得过程,放到一个可以搓揉、浸润、发酵的充满正能量的文化关怀中。因此,激发了解家乡的兴趣与好奇心、保持关爱家乡、美化家乡的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是儿童与乡土文化深度遇见中的最美姿态。

2.在“探”中落实学习方式的多样选择。

切合的学习方式既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条件,也是能力转化为素养的重要条件。探寻、探秘、探访、探讨、探索的核心是探究。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能力,探究是所有学习方式中的“关键方式”“关键品质”。甚至可以说,探究本身就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在“探”中呈现问题解析的执着追求。

以“问题解决”为指向的核心素养,实际上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能力素养,是义务教育阶段儿童核心素养的高层次素养。这一层次的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以“问题解决”为指向的核心素养也包括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探”,在儿童与乡土文化深度遇见中的优美姿态绽放

杨巷,江南一古朴的水乡小镇,坐落在江苏宜兴的西北边,西邻溧阳,北毗金坛,北溪河水深流长。这里有着江南独特的人文风貌,它那古朴深邃的韵致虽不及周庄、西塘那般的声名鹊起,但它那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文化却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这里文物古迹众多,民间掌故丰富,方言俚语有趣,手工技艺精湛,传统风味诱人,名人乡贤辈出……为儿童与乡土文化深度遇见中的优美姿态绽放提供了实践基地和广阔空间。

1.在地方文物古迹中探寻,从“看见”到“发现”。

我们引领学生开展“探寻杨巷石文化”调查探寻研究实践活动。首先收集杨巷各处散落的石物古迹信息,成立各探寻研究小组。接着各小组探寻散落在各处的石物古迹,了解各种石物的来源、年代、功用。然后举办杨巷石文化图片展,开展“保护杨巷石文化”主题班会。最后设计一条杨巷古镇石文化特色旅游线路和导游解说词。撰写《致杨巷镇长一封信》,呼吁政府、乡民保护石文化古迹。活动中孩子们完成了从“看见”到“发现”的嬗变,发现这些乡野散落的大众文物,发现应该保护它们的现实问题,发现自己保护文化保护家园的责任情怀。这才是孩子与乡土文化深度遇见中的最美姿态,是该发展的核心素养。

2.在地方传统手艺中探讨,从“问题”到“解析”。

如何继承和保护传统手工艺是我们研究探讨的课题,是坐以待毙还是抓住契机推陈出新?我们开展了“传承家乡的竹篮,争做环保小卫生”课题研究。首先我们分组调查各村庄、河流遭塑料袋污染的情况,在杨巷菜场随机调查统计居民买菜使用竹篮和塑料袋的情况。接着分析调查的数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走进北庄村,观察竹篮的编制过程,感受手艺人——挑、压、插、拗、绕等高超编织技艺,体会竹篮环保、耐用、美观的特点,提出创编玲珑精致居民购菜篮的建议。最后在杨巷菜场举办精美竹篮、竹篓展,为北庄竹篮编广告语。交流撰写的习作有 《老篾匠》《竹篮与塑料袋的PK》(童话故事创编)等,鼓励学生向家人、亲戚、朋友推广使用美观、牢固、环保的竹篮,让竹篮重新受到人们的青睐,为家乡的环保事业出力。活动中孩子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姿态就是与乡土文化深度遇见中的最美姿态,是该发展的核心素养。

3.在地方传统风味中探究,从“参观”到“参与”。

我们带着学生寻访研究家乡的传统风味,开展“八月葱油月饼香”系列研究活动。首先了解“杨巷葱油饼”制作的历史,采访成名的糕饼师傅,统计“杨巷葱油饼”门店、作坊数。接着参观葱油月饼的流水车间,采访制作师傅,了解葱油月饼配料、制作、烘烤、冷却包装四道程序的制作过程。然后学生亲手学做月饼,进一步了解葱油月饼的制作过程,制作特点,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葱油月饼,体会制作的乐趣,体验劳动的快乐。最后撰写调查研究报告和学做葱油饼的独特感受,开展一次“我爱家乡的葱油月饼”的主题队会,展示学生在本次系列活动中的广告语展、作文展、活动图片展、制作的网页等,畅谈心目中的葱油月饼。活动中孩子们参与杨巷葱油饼门店、作坊数、品牌的调查统计,参与葱油饼的制作、品尝,参与葱油饼的宣传、营销设计、参与葱油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保护……这种主动积极地参与姿态就是孩子与乡土文化深度遇见中的优美姿态,是该发展的核心素养。

4.在地方祖传医药中探秘,从“访问”到“探索”。

“小银针大疗效”系列活动。首先收集有关杨巷万家针灸的资料,了解万家医学世家的历史。走访了解万家针灸的乡邻、接受过治疗的患者。接着参观杨巷万家针灸诊所,调查统计万家针灸在外针灸行医的从业子孙。然后采访万家针灸的第六代传人万兆钧医师,并邀请他来校介绍万家针灸医学原理、医德故事,探究奥秘。最后,整理调查研究报告、采访交流笔记、宣传介绍万家针灸,制作万家针灸网页传承医学文明。活动中孩子们探访万家针灸的传人,探问病患趋之若鹜的缘由,探求万家针灸的奥秘……这种执着探索求知的姿态才是孩子与乡土文化深度遇见中的最美姿态,是该发展的核心素养。

5.在地方民间掌故中探索,从“个体行动”到“团队合作”。

“六科村名的由来”“杨十万的传说”“太婆荡的故事”“哑巴桥的传说”……一个个动人的民间故事在月朗星稀的夏夜由爷爷的口中娓娓道来,“一熟红花草,三年田脚好”“稻靠河泥麦靠粪,黄豆无灰收勿成”“要想韭菜好,多用草灰壅”“深栽茄子浅栽葱”……一句句农谚在乡民聊天中脱口而出。 “颠倒歌”“乘凉曲”“于田谣”“养蚕谣”……一首首民歌童谣在母亲口中轻轻地吟唱。“抛梁”“农历四月八,家家吃乌饭”“送灶”“掸尘”……一个个风俗在我们身边悄悄上演。

引领学生亲近乡土文化合作开展“探索民间故事的由来”“民间童谣的收集与整理”“农谚俗语背后的意义探索”“爱家乡,话方言”等实践研究活动。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活动中孩子们分组合作收集、合作整理、合作交流民谚、童谣、故事背后的意义,合作传播民间掌故……这种团队合作的姿态就是孩子与乡土文化深度遇见中的最美姿态,是该发展的核心素养。收集、整理、探究、传播的过程不仅是对学生爱家乡情感的熏陶过程,更是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过程。

G420

B

1005-6009(2017)34-0016-03

蒋成荣,江苏省宜兴市范道实验小学(江苏宜兴,214257)校长,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葱油饼竹篮姿态
小竹篮里的秘密
彩色竹篮
攀爬的姿态
有老人
全新一代宋的新姿态
跑与走的姿态
我的葱油饼同桌
上海老味道葱油饼
儿时的葱油饼喷喷香
第一赞葱油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