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全军
培育核心素养的思品课堂实践*
——以苏人版九年级“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教学为例
孙全军
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一门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担负着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科学编制教学目标、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发掘传统思想文化、探索有效评价方式等来探索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核心素养培育
初中思想品德作为一门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尤为重要。本文以苏人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课“融入民族文化”的第二课时“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教学为例,初步探索如何在思品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是整节课的灵魂,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有规制和导向作用。能否编制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信度和效度。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文本来编制教学目标,使学科课程教学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此,在备课时,我将“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在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基础上升华民族自豪感与责任心;树立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交流等。
能力目标。通过情境体验、经典阅读、视频赏析、案例解读、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会学习,培养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能够运用教材中的核心知识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出理性的借鉴、判断和选择;提高数字化生存能力,学会搜集、处理、运用信息,学会理性运用现代媒体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等。
知识目标。了解文化认同的含义,知道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理解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必要性与要求,掌握对待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基本准则等。
上述教学目标的编制指向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有机融为一体,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新课改要求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提供教材文本知识,而是组织学习,让学生真正实践和体验学习的活动过程,并在活动过程中内化知识、发展能力、培育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核心素养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不确定的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的。如在教学“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一课时,“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要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既涉及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要求,也涉及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要求。为了引导学生突破对这一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给学生提供了一则新闻——北京有一位青年从21岁起便辞职全力照顾父亲,10多年来不工作、不恋爱、不娶妻、不会上网、没有手机、不与人交往,专以照顾植物人父亲为职责和工作。让学生针对此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学生持肯定态度,认为他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也有学生持否定态度,认为这种放弃自主和独立的孝行是一种愚孝,并提及了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中的“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割股奉亲”等典故。
此时,我又给学生呈现了“新二十四孝标准”,其中“教父母学会上网”“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条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我们对中国古代的孝道文化,既要传承,也要创新。接着,我给学生介绍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养老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设计引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通过讨论与探究,认识到我们既要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要直面外来文化。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都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上面的设计围绕“孝道文化”创设主题教学情境,情境源于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与课堂学习内容紧密关联,并通过问题引领探究,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体验,并在潜移默化中深化了思想认识。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中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的影响。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深入解答,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特别是其中关于人的理想、人格及修身成德的思想不仅能够有效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且对建构我国现代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于是,在教学时,我设计了“阅读推荐”活动,给学生推荐了《习近平用典》一书。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访谈与讲话中大量引经据典,生动传神、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随后,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古诗词,并请学生思考从中受到的启示。比如: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一设计既能让学生在对古诗词寓意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有利于学生在传统思想文化的浸润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家国情怀和理想人格。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科学地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促进学生学习、教师发展,改进教学实践。
在教学“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一课时,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我不吝表扬,且言之有物;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我耐心等待并适时点拨引导,或以“哪位同学可以帮帮他(她)?”的方式引导同伴互助;在课堂收尾时,我鼓励学生大胆自信地与周围同学分享学习收获,让学生从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多个维度进行自主总结与评价;在设计学习检测时,我围绕“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时事热点,设计了开放性作业:“请同学们课后自主搜集资料,了解屠呦呦及其团队是如何发现并提取青蒿素的。根据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自主提出三个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自主解答,至少有一个问题涉及文化角度。”这种“任务驱动型”的作业设计与学习检测有利于改变应试倾向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知识整合与迁移运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等能力,学生在完成作业任务的过程中也能收获情感体验,深化思想认识,培育核心素养。
G633.2
A
1005-6009(2017)35-0052-02
孙全军,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江苏苏州,215021)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苏州市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带头人,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兼职教研员。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慧雅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校本建构研究(课题编号:D/2015/02/194)”的阶段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