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飞
科学课程自主开发的三大原则
许 飞
自主开发课程内容是科学教师主体性的彰显。针对课程开发中学科特质缺失、错误频出、难度偏大等问题,教师应把握科学课程开发的学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适切性原则。
科学课程开发;学科性;科学性;适切性
当下,教师对现有教材进行整合改编,大胆开拓,自主开发课程内容,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评议机制,教师在自主开发课程内容时出现了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学科特质缺失、出现错误、难度偏大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以为,教师进行课程开发时必须遵循一些原则。
1.学科性原则:自主开发课程首先应具有“科学味”。
由于对新课改提出的“课程综合”理念的误解,有些教师自主设计的课程淡化了学科味道,有的甚至完全失去了科学学科特质。例如:有的教师把科学课上成品德课,有的上成手工制作课,有的上成语文阅读课……这样的课上得再精彩也无法被认同。因此,教师在自主开发课程时,首先要遵循“学科性原则”,即我们科学教师开发出来的首先是科学课,而不是其他课。
那么,什么样的课才算是科学课呢?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以科学的方式,学习科学的内容。《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 “课标”)明确规定,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以及技术与工程等领域。小学科学涵盖的内容多、范围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课只要涉及这些内容就一定是科学课。比如:折纸飞机应该算是工程与技术方面的内容,但如果我们只是教学生怎么折飞机,或者只是折一折、玩一玩,那就是劳动技术课;如果我们只是教学生怎么把纸飞机装饰得更漂亮,那就是美术课的内容。科学课的折纸飞机,要研究怎样折飞机才能飞得更高、更远,比如选用什么材料更好?采用怎样的折法或折成什么形状更利于纸飞机的滑翔等等。
由此可见,这些来自现实的事物都是综合而复杂的,它们蕴含着多方面的价值。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该挖掘出这些事物中的科学元素,比如一些值得探究的科学现象、适合学生研究的科学原理,以及适宜学生运用科学知识或科学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等。
找到合适的科学内容,还要用科学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课标指出,探究活动是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我们可以添加“调味品”,如游戏、竞赛、角色扮演等,让我们的科学课更加生动有趣,但调味品终究是调味用的,切不可喧宾夺主,掩盖了科学“主材”的味道。
2.科学性原则:自主开发课程应避免出现科学性错误。
科学的本质是求真,它有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求证方法。任何缺乏科学求证过程、违背科学逻辑的结论都是不科学的。因此,开发科学课程的又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科学性原则”,内容和形式,过程和结果,都必须是科学的。但由于很多教师对科学缺乏深刻的认知,所以经常会出现科学性的错误。
科学性错误经常表现为过程和结论上的错误。比如:有一位教师自主开发了“研究陀螺”一课,试图研究陀螺重心高低、陀螺半径大小、陀螺重量等因素对陀螺旋转维持时间的影响。结果学生制作陀螺的误差和每次实验提供的初始动力存在的误差远远大于相关因素造成的误差,各小组的实验数据无法得出相对一致的结论。而教师却不顾学生的实验结果,草率宣布结论,认定陀螺旋转维持时间与某某因素有关或无关。显然,这些脱离实验数据的结论是缺乏可信度的,是极不科学的。而且,教师这种藐视实验数据而强下结论的做法,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会起到负面作用。
科学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它所承载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会对学生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科学课必须严守科学性原则,做到求真、严谨、符合逻辑,容不得半点虚假、草率和逻辑错误的存在。这也是科学课程开发的重要原则。我们在自主开发科学课程时,须自己先弄清所选的内容,千万不要出错,不能对学生产生误导。
3.适切性原则:自主开发课程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自主开发科学课程时,针对的一般是较小范围内的学生,能直接与学生接触交流,因此更加熟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他们所处的环境。因而,教师自主开发的科学课例理应更具适切性。但由于猎奇和求异思想的影响,现实的课程开发中,很多教师设计了较多不太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繁难偏旧”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比如:关于鱼鳍作用的研究,一般被列为中学研究的内容,但有教师把它下放到小学来研究。结果造成一种“两难”局面:动剪刀剪鱼鳍觉得太残忍,有违“珍爱生命”的理念;用捆绑的方法操作难度又太大,实验很难成功。笔者亲眼所见,教师当堂亲手演示,捆绑多次都打滑掉线,学生操作情况可想而知,学生抓了一节课的鱼,却没有几个能完成实验。再比如,前文提到的研究陀螺,这节课失败的原因在于操作难度过大,影响陀螺维持旋转时间的因素非常复杂,其中难以控制的不确定因素又多,验证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要求也非常高,根本就不是小学生能完成的。
除了操作难度大,还有就是所选内容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理解难度太大。比如:有教师设计的“公平杯的秘密”一课,教师试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解释“公平杯”的工作原理,“为什么先加水不漏,再加水漏了?”经过一节课的观察和实验,学生始终没有能够解释清楚。教师只能在课尾直接告诉学生,公平杯利用了虹吸的原理,但要解释虹吸原理又很难,涉及大气压强、液体压强、重力、分子间引力等相关知识,这显然已超出了小学生的认知范围。
就笔者的观察而言,教师开发的课程内容难度偏大还表现在对这些内容的处理和把握上。我们总习惯性地认为学生学习科学就是要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多事情还只能做到“知其然”,没有能力做到“知其所以然”。比如,“公平杯的秘密”暗藏的“虹吸”原理,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知道有“虹吸现象”,了解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虹吸现象也就差不多了,他们目前的认知水平还不能解释虹吸原理。因此,要开发好小学科学课程,必须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经验。我们必须蹲下身来,用孩子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处理,避免用成人的思维来“想当然”!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小学科学学习很多时候是为学生未来的科学学习积累认知经验的。我们没有必要急于求成,强求小学生把某种现象和原理一下子全都搞明白。比如,有位教师设计的“自己动手做肥皂”一课,整个教学中,教师并没有跟学生讲深奥难懂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而是让学生亲眼看到了物质变化的过程,亲身体验了科学的神奇与奥秘。学生在这节课上虽然只做到了“知其然”,但他们在心里种下了好奇的种子,我相信,在将来的化学学习中,他们一定会通过自己的探索做到“知其所以然”。
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离不开一线教师的努力,科学地开发适合学生的科学课程是我们每个科学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笔者坚信,只要我们能蹲下身来,真正用心去关注学生的世界,学会用儿童的视角来观察世界,然后再以科学的方法加以引领,我们一定能让科学课程变得更加丰富、适切、精彩!
G623.6
A
1005-6009(2017)49-0075-02
许飞,江苏省南通高新区小学(江苏南通,226300)教师,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