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菊荣
“教—学—评一致性”:从方案设计到课堂实施
张菊荣
“教—学—评一致性”是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技术路径,能解决课程的“基本问题”,最终实现国家意志转化成学生素养。“教—学—评一致性”始于专业方案的设计,以目标设计为前提,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评价与教学活动相整合,确保教学方案的“教—学—评”一致。在课堂实施中,以评价任务催生学习信息,以学习信息研判学情,基于学情提升学习质量,使课堂改革真正“着地”。
“教—学—评一致性”方案设计;“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实施
“教—学—评一致性”是课程原理的基本要求,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规律,是国家的课程设计最终转化为学生实际素养必须遵循的原则。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自然也必须符合这样的要求,依据这样的规律,遵循这样的原则。“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变革,是从“方案设计”到“课堂实施”全方位的专业探索。
1.“教—学—评一致性”试图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国家意志如何转化为“成了怎样的人”的问题。
在任何国家,教育始终是一个国家行为,体现着国家意志,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总是要有自己的期待与要求。在当下,我们国家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与图景,其实质即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期待与要求。这些“核心素养”的理想描述怎样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素养?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追求“一致性”,即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理想描述与学生的实际素养之间的“一致性”。学生实际素养的获得,要经过不同学段,要经历不同的课程,但最终应该与国家意志保持“一致性”,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完成学校教育的国家使命。课堂是国家意志转化为学生实际素养的“前沿阵地”,“教—学—评一致性”,说明白些是“教”“学”“评”相一致于“学习目标”,而“学习目标”应相一致于“课程目标”(表现为国家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应相一致于国家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才说,“教—学—评一致性”试图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国家意志如何转化为“成了怎样的人”的问题。
2.“教—学—评一致性”试图解决课堂教学改革眼花缭乱但不能切实解决课程“基本问题”的问题。
课程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课程基本问题即“一致性”。课程经典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的基本问题即“四要素的一致性”。所谓“四要素”,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并不是有了这“四要素”就是符合逻辑的“课程”了,课程的逻辑乃是这“四要素”的“一致性”。这“四要素”的一致性,在课堂教学中,即围绕学习目标所进行的教、学、评的一致性。所谓课堂教学改革,我们要警惕的是不要为了漂亮、好看、热闹、轰动,而忘记了“回家的路”,家在哪里?家就是“课程的基本问题”,就是“四要素”的一致性。不考虑“一致性”问题,就会导致所教非所学、所学非所评、所教非所评,课堂变成“滑冰场”,滑到哪里是哪里,如此课堂再怎样“貌似出彩”,都是令人担心的。
3.“教—学—评一致性”试图解决课程改革理念纷呈而技术路径缺失的问题。
在大量的理念洗脑之后,人们总是责怪教师们改革步伐太小,总是责怪学校不能领会,总是责怪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速度太慢。殊不知,对于当下学校现场,理念固然是极其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与理念相一致的技术路径。我们所说的“技术路径”,应是体现对课程专业理解的实施“一致性”的路径,而不是指将所有学校武装成高度新科技的“技术路径”。我们也不要指望将所有学校用高科技武装起来,课程的“技术路径”就能找到。“教—学—评一致性”的技术,最主要体现在专业方案的设计与课堂实践中如何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可以说,专业方案的设计是专业活动的起点。“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是从专业化地设计教学方案开始的。“教—学—评一致性”方案的设计,要能够解决本文第一部分所述的三个问题。“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方案的基本格式如下:
内容来源、课时设计者、课程标准、教材解读、学情分析、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板块、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看上去,这个基本格式没有什么特别,但要专业地做好专业方案的设计却是一件需要深入研究的事。
1.“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方案的设计,首先要设计好学习目标。
“教—学—评一致性”之所以具有可行性,是因为教、学、评共享目标。因此,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方案的设计中,学习目标处于核心地位,目标错,一切皆错,再怎么“一致性”都无济于事。所以,“教—学—评一致性”是以“学习目标”的正确为前提。那么,如何确保学习目标的正确呢?要充分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要根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的上位概念是国家课程标准,课堂学习目标是国家课程标准在某一门课的具体化,课堂学习目标只有来源于国家课程标准,才能确保在课堂上将国家意志转化为学生实际素养。第二,要根据教材特点,深入研究教材,用课程的视角去解读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课程的载体,从教材中提炼学习目标。第三,要根据学情,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包括学习起点与学习可能性。学情分析不是臆测学情,而是分析实际的、具体的学情。在综合课程标准理解、教材解读、学情分析之后,再根据目标叙写的要求(即目标叙写的“ABCD原则”)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不宜多,重在精准,一般在二至四条。
2.“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方案的设计,评价设计要先于教学设计。
“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称为“逆向设计”,是相对于“教学设计先于评价设计”的“顺向设计”而言的。“顺向设计”是在学习目标确定之后,就设计与之匹配的教学活动,最后才思考评价问题。“逆向设计”的思维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之后,首先考虑评价问题,即“怎样证明学生已经学会”。所以,“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是关于“学会了吗”的教学,而不是仅仅关注“学了吗”的教学,更不是仅仅关注“教了吗”的教学。而所谓“评价设计”,主要是指“评价任务”的设计,“评价任务”是一种学习任务,学生完成这种学习任务能够证明其是否达成学习目标。评价任务设计要与学习目标相匹配,有学习目标,还必须有证明目标达成的评价任务,而评价任务,一定是针对学习目标的。在实际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相对应,可以是“一一对应”,也可以是“一对多”“多对一”。
3.“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活动要嵌入评价活动。
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评价任务的设计先于教学活动的设计,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就可以嵌入评价任务,把评价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教学活动同时也是评价任务的呈现与实施,学习活动同时也是评价任务的理解与完成。从教学的角度看,实现“评价”与“教学”的整合,即“教”与“评”的一致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也是“评价”与“学习”的整合,即实现“学”与“评”的一致性;从整体上来看,即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又因为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的匹配性,所以,“教—学—评一致性”是基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学—评一致性”方案的设计,我们采用“板块式”方式处理教学过程,依据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安排教学环节,建立教学框架,落实教学细节,也是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大方向,最终实现国家课程意志成为学生的实际素养。
“教—学—评一致性”专业方案的设计,是“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基础、起点,但不等于我们的课堂就“教—学—评一致性”起来。“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实施,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课堂的现场,究竟发生着什么变化?信息的变化,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提出“信息两次转化”的思想。第一次转化,是信息主体的转化,教的信息转化为学的信息;第二次转化,是信息的自我转化,“学的信息”转化为“学会的信息”。“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实施,也就是在“一致性”追求下的信息处理,以实现信息的两次转换,实现学生的“学会”。课堂信息是丰富的,非预设的。因此,课堂教学是非线性的,是共生的,又是有计划的,有指向的。
1.以评价任务催生学习信息。
“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中,评价任务十分重要,如何运用评价任务催生学生的学习信息,是“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重要活动。
第一,要让学生明白评价任务,切忌让学生在未明确任务的情况下匆匆“上阵”,等到学生学习了又不断“补充说明”,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第二,要根据评价任务的特点,多样化地呈现评价任务,有的是教师直接呈现,有的通过学生讨论后明确,有的用提问的方式,有的用示范的方式,有的采用讨论的方法,有的提供学习支架。第三,要充分运用评价任务催生学习信息,通过组织自主探索、操练、圈划、评注、利用资料、小组合作、对话等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中,“生产”丰富的学习信息。
2.以学习信息研判学情。
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习信息,《汾湖实小课堂誓词》第5条这样说:“我要做的工作,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信息,然后收集、处理它们,以正确地推进学习,一个无视学习信息的教师是在蒙着眼睛上课”。
以“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审视学习信息,首先要“看见”学习信息,切不可只顾着推进自己的教学设计,而漠视课堂学习信息的存在。第二要收集学习信息,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话语、学生的作业、学生的表现、学生的作品,对学生的学习信息进行收集。第三要对学习信息进行研判,是正确还是错误,是预期中的还是“别出心裁”的或者“节外生枝”的,是结果性错误还是过程性错误,是思维方式还是知识基础问题,特别要将学习信息与学习目标的预期进行对照,判断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以做出后续的教学决策。
3.基于学情提升学习质量。
教师要基于对学习信息的研判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如对正确的学习信息进行肯定、强调、重复,对错误的学习信息进行纠正、质疑、点拨,对杂乱的学习信息组织梳理、整理、重组,对“不到位”的学习信息进行补充、提升,对值得讨论以求进一步深化的学习信息进行展示、组织讨论,对个别学生的学习信息进行个别指导,对“不对题”的学习信息进行“转问”等,对仍难达到目标的学习信息“降坡”“铺设台阶”。总之,就是以目标的要求审视、分析、处理实际的学习信息,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目标,提升学习质量。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学习质量提升是“基于学情”的,而不是泛泛而谈的、抽象的。
总之,“教—学—评一致性”在课堂教学现场,其实就是不断地、循环地催生、收集、研判、运用学习信息,以正确地完成将国家课程标准赋予本课程的具体使命。因此,我们才说,“教—学—评一致性”通过课程技术路径,遵循课程的基本原理,试图让国家课程意志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素养。
G420
B
1005-6009(2017)26-0029-03
张菊荣,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210)校长,高级教师。